吃饭是人生存的头等大事,也是每个人的生存本能。我国有句俗话叫,民以食为天。任何人都不能不吃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过日子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已经很满足了。殊不知,在经济学中,“吃饭”这一行为过程中也蕴涵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这是因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经济学上的成本与收益的问题。我们常常根据需求目标的不同,来确定一顿饭到底应该花费多少成本,能够获得多少收益。
早在19世纪,德国有一位叫恩格尔的统计学家,他在研究人们的消费结构变化时发现了一条规律,即一个家庭收入越少,这个家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反过来也是一样。而这个家庭用以购买食物的支出与这个家庭的总消费之比,就叫恩格尔系数。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一个国家而言,这个国家越穷,其恩格尔系数就越高;反之,这个国家越富,其恩格尔系数就越低。这就是世界经济学界所公认的恩格尔定律。对一个家庭来说,恩格尔系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联合国曾经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做过这样的划分标准: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按此划分标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是比较富裕的;剩下的就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为小康水平。
1978年,我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大约是68%,城镇家庭约59%,平均计算超过60%。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属于贫困国家,因为温饱还没有解决。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到2003年时,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6%,城镇居民家庭大概是37%,加权平均约40%,这个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的生活差不多是小康水平了。由此我们可以预测,我国农村、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会不断下降。
调查显示,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除了在吃穿用的方面得到很大的改善外,用于增进身心健康的文化艺术、健身保健、医疗卫生等多方面的支出也出现了稳步增长,而用于子女非义务教育和自身再教育的支出则大幅度地提高了。
如果说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消费结构的变化,那么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则表明生活质量提高了,而在生活质量提高的背后,无疑是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从温饱到小康,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从小康到富裕,更加美满的生活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广大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会不断下降,生活水平会不断稳步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