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企业增加的投入和得到的产量并不完全是呈正比例的。这是因为这个过程存在着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也就是说,随着企业投入的增加,得到的额外产出会逐渐减少。下面我们就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加以解析:
有一生产面粉的作坊,最高的产量是可以让8个人去生产面粉。作坊只有1个人时,面粉的产量是比较低的;当增加到2个人时,后面1个人的面粉产量就可当作他的边际产量;当增加到3个人时,产量将会更多地增加;一直到有8个人一起工作时,面粉产量就变为最大化了,这时作坊的生产效率将会达到最高水平。
但当作坊有9个人时,可能就会因为作坊的生产空间不够大,或是多余的员工偷懒等情况的出现,造成边际产量的减少。这就说明了边际产量是有个最高点的,过了这个最高点,生产效率就不能达到最优化,即产生了边际产量递减的现象。
由此来看,所谓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其实就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不过,和其他规律一样,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有前提条件,即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固定生产要素不变,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但如果在长期中来考察,生产技术可能有很大进步,一切生产要素都变化了,这条规律也就不起作用了。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个非常饥饿的人,在吃第一个馒头的时候,他会感觉非常幸福,吃第二个时他会觉得比较幸福,依此类推,当他吃到第三个馒头时感到肚子已饱,那么他吃第四个馒头就是在硬撑。而第五个馒头他会再也吃不下,这时再叫他吃,这个馒头不但不能给他带来幸福,反而会让他受其所累,甚至有点讨厌。这就是典型的边际效应递减。
这个例子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了边际效应递减的内涵。作为企业领导者,要清楚顾客购买商品是为了效用的最大化,而且效用越大,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也就越高,所以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一定要考虑商品能给顾客带来多大的效用。
企业想要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并且能卖很高的价钱,就要分析顾客心理,能满足顾客的偏好,即满足了顾客心理的效用最大化。一个企业要想成功,不仅要了解现在的社会消费时尚,更要善于发现未来顾客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够了解顾客的偏好及其变化,从而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和产品。
边际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对肥料的使用。谁都知道,种庄稼时在农田里撒化肥,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特别是当农民向一亩农田里撒第一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最多;撒第二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没有第一个100公斤化肥增加的产量多;当撒第三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更少。也就是说,随着所撒化肥的增加,增产效应越来越低。边际投入多,收益不一定高。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的就是经济学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并不是这样,投入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等才是真相。
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只有一个和尚,这个和尚每天都到山下的井里挑水,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
一年后,来了一个外地和尚,经过协商,两人决定一起抬水,挑水的效率提高了,两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整理庙里的内务,让生活的环境更加干净和舒适。
又过了一年,来了一个云游和尚,这次,三个和尚反而谁也不挑水,谁也不抬水,结果大家都没有水喝了。
这则寓言故事向我们揭示了相同的经济学道理,那就是只有适度的投入,才会获得最佳的收益。要谋求收益的增加,必须分析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要做“单元成本”分析。有人认为,只要增加投入,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达到降低平均成本的目的。然而,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不一定投入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这是因为:
(1)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一直在下降。这种行业的特点是,开始时需要大量投资,以后每单位产品增加的成本并不多,所以最初的投资会分摊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上,从而使平均成本越来越少。
(2)无论产量如何变动,平均成本基本不变。这种行业一般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行业,它们的市场需求量不大,产量也就不大,所用的生产要素并非经济中较为紧缺的要素,不用与其他行业争夺生产要素,即使产量增加,要素价格也不会上升,成本也不会增加,而且初始的投资也不大,例如钢笔等小物品。
(3)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先下降;当产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平均成本达到最低;如果产量再增加,平均成本就会增加。也就是说,平均成本先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后随产量增加而增加。达到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就是适度规模的产量。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