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供给创造需求

供给创造需求

时间:2023-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个人或企业从事生产,都是为了销售;而销售是为了购买对生产者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萨伊定律是19世纪的法国经常学家萨伊提出的。这种现象会导致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但是它会自行进行调整,最终供给会创造它的需求。萨伊定律的理论是供给创造需求,它产生于生产能力较低、产品供给不足的时期,所以才会得出“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的结论。

众所周知,个人或企业从事生产,都是为了销售;而销售是为了购买对生产者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从这点上来看,一个人或者企业从事的任何生产,要么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要么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萨伊定律是19世纪的法国经常学家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从经济学上来解释,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供给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即一种商品要由另一种商品来购买,由于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当一种产品生产出来后,与它价格相当的其他产品就有了销路,也就是说创造了一定的需求。因此,在萨伊看来,社会上某些产品供过于求的原因并不在于货币的不足,也不在于需求不足,而是因为能够与此种产品相交换的其他产品太少了。从这个定律我们推断出,只有扩大生产,才能实现供需平衡。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这方面的故事:

两个推销员去非洲某地推销皮鞋,发现那里的人们都光着脚。其中一个推销员感到非常沮丧,他认为那里的人根本就没有穿鞋的习惯,皮鞋肯定卖不出去。而另一个推销员则非常兴奋,他觉得如果让他们都穿上自己卖的皮鞋,那么这个市场会有多大呀!这就是供给创造需求的魅力。

这个例子让我们发现,需求是创造出来的。正如萨伊定律所说,商品的生产数量完全由商品的供给量所决定,通过物价指数高低的调整,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必将等于商品的需求量。

萨伊定律告诉人们,对于个别产业而言,生产者越多就代表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成果,按此推断下去,就会出现这样的景象: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者的出现,经济会大力发展起来,这样势必会促进市场繁荣,对买卖双方彼此都会越有利。这是因为一种产业的繁荣亦会影响到其他产业,并导致其他产业的繁荣,所以都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国家与区域,彼此之间的繁荣都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当一个国家想购买外国商品时,自己就会输出本国的商品以作国际贸易的交换。因此外国商品的输入有利于本国商品的输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在此理论中,萨伊否认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他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在他看来,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出售和消费,任何人出售商品都是为了购买对自己现在或未来有用的其他商品,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换结束时,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市场上的货物之所以会出现过剩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供给超过了需求,供给所以超过需求,是因为生产过多或是别的产品生产过少。这种现象会导致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但是它会自行进行调整,最终供给会创造它的需求。萨伊在研究了这些现象后,总结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1)在所有产业中,生产者越多,产品就越多样化,同时会销得越快、越多与越广泛,而生产者所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大,因为价格总跟着需求增长。

(2)每一企业都与总体产业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如果一家企业办得成功,就可以帮助其他同类型企业也达到成功。

(3)购买与输入外国货物绝对不会损害本国的产业与生产。因为,购买国外的东西可以按本国产品价格付价,这就明显为本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开辟了销路。

(4)单一鼓励消费并不利于商业,因为困难并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

萨伊定律的理论是供给创造需求,它产生于生产能力较低、产品供给不足的时期,所以才会得出“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的结论。后来随着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到1929年出现经济大危机时,就出现了“产品生产出来而卖不出去”的情景。在这个时候,萨伊定律则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靠市场不能调节,只能够靠政府来调节。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因为需求重要而忽视供给的重要性。例如,当我们去逛超市时,因所购买的东西太多,会有一张购物清单,我们可以称之为“需求”;但付款时,往往又会发现自己买的东西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需求”,而是又增加了很多清单上没有的东西。这就是超市的魅力,也恰恰是供给的魅力。

为此经济学告诉我们,对于市场来说,需求与供给永远是市场的两个发动机,两者缺一不可。而市场的繁荣、经济的增长,都是来自于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但“均衡”只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理想状态,需求与供给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不存在完美的结合,即市场没有均衡,而短缺与过剩往往会成为下一轮市场启动的发力点。

需求与供给的法则在面对现代市场时,常会出现变化或变通。宏观上,扩大内需、增加供给等政策仍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从微观上来讲,就个别市场而言,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电子消费品市场来看,当法则在改变时,需求开始变得被动起来,此时供给则变得越来越主动,顾客开始追随产品、响应潮流去产生过多的“需求”、产生消费了。在这种情况下,顾客就不仅仅是主动需求者了,因为除了“必需”,顾客几乎很难去设想进一步的要求,这在移动通信市场尤为明显。这就是所谓的体验经济,必须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以后,才可能变得“必需”——顾客才有需求,市场才会成为大众市场,作为厂商也才能在产品更替中实现盈利,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一次消费电子年会上,索尼爱立信的一位市场负责人讲了一个“牛车的故事”:一开始,人们用牛车时,对道路的路基、路面、路宽等方面的要求不高。然后市场上出现了汽车,随着人们对汽车的逐渐接受和认可,对好马路的需求越来越多,便陆续出现了柏油路、高速路等。而这样的好马路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对好车的需求,于是导致汽车市场进入了良性循环。

在纷繁复杂的需求中,人的核心需求是有限的,即人的七情六欲,其他需求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衍生。人的七情六欲与生俱来,而其衍生的需求则往往需要经验和体验来开导和培养,否则无从发生。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日常接触和使用的设备、物品往往是只知道用,而不知其何以能用,比如看电视时很少有人知道电视何以能运行,但是这种“无知”并不影响人们的需求,因为人们已经实实在在体验到了它们的种种“好处”。

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世界,人们的许多需求已无法从核心需求直接产生,而往往需要第三方的帮助,帮助人们研究、开发基于核心需求而来的衍生需求,然后实验或者让人们去体验,也就是说培养这种需求。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众多制造商们就是这种需求的开发者和供给者,人们的消费习惯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供给者们改变。

面对“无限丰富”的现代社会,顾客的需求越来越需要被引导、被激发。这就要求一些商家多开发一些基于顾客的基本欲求、衍生的次级基本需求的有效供给,只有发挥了供给的主导作用,才能够引领顾客、引领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