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热衷于买一些价格便宜的商品,甚至于“货比三家”。相信这也是大多数百姓的购物哲学。但是,事情总有其特殊的一面。有时候,某种商品的价格如果上涨了,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却不降反升。也就是说,一向节俭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去买一些贵的商品。这听起来似乎和商品需求规律是相悖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种现象,经济学家把这样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以英国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早在1845年,爱尔兰曾经爆发了一次大饥荒,导致农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让商家感到奇怪的是,普通老百姓居然开始买那些价格涨得很高的土豆了。
当时,土豆的价格和肉、奶酪的价格一样,已经高得离谱了。按常理讲,对于这些贵的食品,人们应该像买肉和奶酪一样减少购买量的,可让人惊奇的是,土豆的销量却大大增加。吉芬在仔细研究了这种现象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土豆在当时爱尔兰人的生活支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在大饥荒里生活大大恶化,人们为了生存,只得减少对肉和奶酪的消费,而把节约下来的钱花在相对而言还算便宜的土豆上。过了一段时间,经济大饥荒过去了,土豆的价格急剧下降,但此时人们却不再像土豆涨价时那样大量地买土豆了,反而开始买价格昂贵的肉和奶酪。在人们看来,土豆价格跌了,就不用担心买不到了,于是省下钱来去买一些贵的肉等食物来改善生活。后来,人们就把这种价格上涨反而使得销量增加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在21世纪的今天,生活中的吉芬现象依然存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我国最近这几年的楼市,可以说,房子价格的上涨,就是缘于人们的一种“买涨不买跌”的心态。
2004年以后,全国的房价越涨越高,不光一二线城市的房价翻倍地涨,就连小县城的房子也涨得离谱了。但买房子的人却越来越多,许多没钱的人也在想方设法购买,借钱、按揭、攒钱……想尽一切办法成为“有房一族”。
到了2008年,在国家的调控下,各地的房价有所下降,但是之前热衷于购房的人们却不再急于买房,像商量好了一样处于观望状态。
作为企业领导者一定要理解和认识吉芬现象,了解消费者进行“逆向选择”的心理原因,把吉芬现象应用在对产品进行定位和市场营销中,以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人们在房价上涨时争相购买、房价下跌时观望,就是一种典型的吉芬现象。在股市上也经常看到吉芬现象。当某一种股票持续上涨的时候,经常看到的局面便是人们争相抢购这种股票,以便能够赶上“牛市”多赚一笔。相反地,当一种股票的价格持续下跌的时候,购买它的人反而会减少,而拥有它的人也都希望尽快抛出,以便避开“熊市”。
经济学家通过吉芬现象,推断出这是“逆向选择”,是一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这种现象经常存在于二手市场、保险市场。虽然“逆向选择”的含义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有关,却超出了这两者所能够涵盖的范围,逆向选择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
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的一个定义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会让一种商品价格随之扭曲,并失去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经常会存在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按常规来说,商场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而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降低。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这种常规被打破。也就是说,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便你降低商品的价格,人们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这是因为他们担心生产者提供的产品质量低,是劣质产品,而非原来他们心中的高质量产品;一旦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下面,我们就以当今的房价为例来分析一下逆向选择折射出的心态:
(1)降价不买的心态。这种心态是源于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害怕吃亏是人的共性。所以,他们担心“买了还降怎么办”,到时自己岂不是吃大亏了。现在回头看2008年年底的房价,有多少人会因为没有在房价下降时及时出手买房而后悔。而对开发商来说,做降价的决定要比涨价难得太多了,因为这中间除了利润问题,更关系到对购房者心理与预期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即使降价了,也没有多少人能买,可能还会引发前期业主的不满,最后损害企业形象。
(2)越涨越买的心态。担心“再涨真就买不起了”。在我国最近几年的楼市中,全国人们一边在声讨高房价,一边却又想尽一切办法来购买高价商品房。这就导致了一些本来并不着急买房子的人也坐不住了。他们购买高价房的理由是:“现在还能买得起,再涨下去就真的买不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