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销售员慨叹:“如今商场如战场,对手如林,同行操戈,剑拔弩张,短兵相接,贴身肉搏,你死我活。”其实,如今竞争早已打破以往那种势不两立的态势,而是越来越讲究双赢。竞争并非是一种战争,而是一种博弈。竞争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对手之间的和谐发展。唯有博大的心胸,才能造就伟大的事业。
经济学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它来源于一个故事:一个富翁在家中被杀,警方抓到两个嫌疑犯汤姆和彼得,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可他们辩称只是偷了点儿东西,没有杀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警察分别对两人说,你们的偷盗罪已证据确凿,可以判你们每人1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将被判10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
对于两个罪犯来说,最好的策略显然是两人都抵赖,大家都只被判1年刑。但是两人处于隔离状态,他们无法串供。于是两人都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这样一个决策过程:假如我招了,他也招了,我们都坐5年牢。我招了,他不招,我就只坐3个月,而他会坐10年牢;他招了,我不招,我就会坐10年牢。所以不管他招不招,对我来说都是招了划算。最终两人都选择了招供,结果都被判5年刑。而原本对两人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则不会出现。
上面这个“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理性的选择,能得到最优的结果,但对于整个集体来说却是非理性的,最终导致对集体中每个人都不利的结果。人们把这种结果叫做“非合作博弈均衡”,它是美国经济学家纳什提出的,又被称为“纳什均衡”。在这种均衡里,双方都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每个人都首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进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但最后的结果,不仅没有使自己获利,还损害了对方的利益,最后大家都受到损失。
竞争是可以双赢的,而且一山可以容二虎,甚至多虎。汽车领域,“宝马”与“奔驰”在并驾齐驱;碳酸饮料领域,“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同时并存,诸如此类,就是明证。如果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协商而达成合作,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同类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彼此之间就由相互拆台变成了相互合作,规模扩大了,行动统一了,力量也就更加强大,最终能够实现双赢的结局。竞争的销售员之间,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能够从扩大合作规模、改进合作方式、提高效率入手,最终也会对各自都有利。
有一个广告语写得好:“有人看到了竞争对手,我们看到了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