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将介绍一组国民收入的相互关系,以作为对前几节讨论的总结。本课程将会大量使用这些相互关系。
在以下分析中,将通过建立一些假定来简化,这些假定能保证可支配收入等于GDP。在大部分场合下,我们不考虑折旧,以及由折旧所产生的GDP与NDP之间的差额和总投资与净投资之间的差额,直接使用投资支出。我们也不考虑间接税和企业的转移支付。有了这些假定,我们可以互换性地把国民收入和GDP看成是收入或产出。这些简化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它们只是为了方便而设定的。最后,我们将暂时忽略政府和国外部门。
在一个既无政府又无对外贸易的简单经济中,我们以Y表示产出的价值,以C表示消费,以I表示投资支出,则最关键的恒等式是生产产出和售出产出之间的恒等式。售出产出能够以需求的组成部分如消费和投资支出之和来表述。由此,我们能够写出生产产出和售出产出之间的恒等式:
现在要问,等式(2-1)确实是一个恒等式吗?全部的产出不是被用于消费,就是被用于投资,这肯定是真的吗?难道厂商有时不会制造出一些他们无法出售的产品吗?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皆为“是”。厂商有时确实会制造出一些他们无法出售的产品作为存货积累在他们的货架上。然而,我们把存货的积累计算为投资的一部分(就好像厂商将产品出售给他们自己,以增加他们的存货),这样,所有的产出便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投资。注意,我们在此讨论的是现实的投资,它包括那些厂商可能极不乐意从事的存货投资。
下一步勾画储蓄、消费和GDP之间的关系。在此,忽略公司的存在,并且构造一个完整的私人部门是很方便的。运用这一惯例,我们知道私人部门的收入就是Y,因为私人部门所获得的收入是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这里已假设在没有政府和国外部门的情况下,没有谁能得到它。
现在,私人部门获得全部的收入Y,它就是可支配的个人收入。这个收入将被如何分配呢?它的一部分将成为消费支出,另一部分将被储蓄起来。因而我们能够这样写:
其中,S代表个人部门的储蓄。恒等式(2-2)告诉我们,全部的收入被分配于消费或储蓄。然后,可以将恒等式(2-1)和恒等式(2-2)联立在一起,即
恒等式(2-3)的左边表示需求的组成部分,右边表示收入的分配。这个恒等式强调,所生产的产品等于所售出的产品,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等于所获得的收入,并且所获得的收入接下来又被用于商品的消费支出或储蓄。我们为了考察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稍微改写一下恒等式,在等式(2-3)的每一部分中减去消费,便有
恒等式(2-4)表示在这个简单的经济活动中投资恒等于储蓄。
我们可以考虑以各种方式置于这种相互关系之下的内容。在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活动中,个人能进行储蓄的唯一方式是投资,例如储存谷物或修建灌溉渠道。在一个稍微复杂点的经济活动中,我们可以想象,投资者通过向储蓄的个人借钱来筹措他们的投资资金。
无论如何,清楚地认识到等式(2-4)所展示的是投资和储蓄之间的恒等式、有些投资可能是非意愿的存货投资是很重要的。
我们现在重新引入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首先,就政府部门来说,我们以G表示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以TA表示所有的税收。向私人部门的转移支付(包括利息)用TR表示。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用NX表示。
再回到生产产出和售出产出之间的恒等式,考虑新增加的需求部分G和NX。于是,对表2-4内容的重新陈述可以写为
我们再一次强调,在恒等式(2-5)中,使用的是现实投资,不排除厂商对这个投资非意愿的可能性,但作为一个计算的恒等式,等式(2-5)将仍然成立。
下面我们转入对产出和可支配收入之间的重要关系的推导。现在必须认识到,其中有一部分收入被用于税收支出,而且私人部门获得了除国民收入以外的净转移支付(TR)。于是,可支配收入(YD)等于收入加转移支付再减去税收,即
接着,可支配收入被分配于消费和储蓄,即
将恒等式(2-6)和恒等式(2-7)联立在一起,可得
恒等式(2-8a)所陈述的是,消费是可支配收入减去储蓄,或者换一种说法,消费等于收入加转移支付再减去税收和储蓄。现在,我们用等式(2-8a)的右边去替代恒等式(2-5)中的C。经整理,可得
在恒等式(2-9)中,右边第一项(G+TR―TA)是政府的预算赤字。(G+TR)等于政府的总支出,它由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G)加政府的转移支付(TR)所构成;TA是政府所得的税收量;(G+TR―TA)是政府的支出对它的收入的超额量,或者说是它的预算赤字。式子右边的第二项是出口对进口的超额量,或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或简单地说是净出口。
这样一来,恒等式(2-9)陈述的是私人部门的储蓄对投资的超额量(S-I)等于政府的预算赤字加对外贸易盈余。恒等式说明,在私人储蓄对投资的超额量(S-I)、政府预算(G+TR-TA)和国外部门之间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关系。譬如说,如果私人部门的储蓄等于投资,那么,政府的预算赤字(盈余)则反映一个相等的对外收支赤字(盈余)。
表2-5显示了恒等式(2-9)的意义。假设私人部门的储蓄为7500亿美元;第一行和第二行中,假定出口等于进口,即对外贸易盈余是零;在第一行,假定政府预算是平衡的,这样,投资必须等于7500亿美元;在第二行,假定政府的预算赤字是1500亿美元,在给定的储蓄水平和一个为零的对外贸易差额条件下,投资必须减少1500亿美元才能平衡;第三行表明了当对外贸易为盈余时这种相互关系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表2-5 储蓄、投资、预算赤字和贸易
单位:10亿美元
任何一个支出大于其收入的部门,都不得不借钱以支付其超额的支出。私人部门有三个支配其储蓄的途径:它可以把钱借给政府,政府用来支付超过来自税收收入的支出;或者,私人部门可以把钱借给外国人,那些外国人向我们购买商品的要大于我们向他们购买的商品,他们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收入要小于他们向我们购买商品所需要的支付,于是,我们不得不把钱借给他们,以弥补这个差额;或者,私人部门可以把钱借给厂商,厂商将这笔钱用于投资。在所有这三种场合,居民户除了以后将回收他们所借出的钱之外,还将得到利息或红利。
表2-5的最后一行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预算赤字和对外贸易赤字的变化有关。在这一年代早期,政府的预算赤字增加,私人储蓄没有增加,私人投资也没有下降。因此,根据计算,美国不得不使进口大于出口,这就是图2-2中所反映的情况。
在20世纪80年代有许多关于孪生赤字——预算赤字和对外贸易赤字——的讨论。在考虑预算赤字必须要有相对应的补足物时,恒等式(2-9)是有帮助的,如果政府的支出大于它所取得的收入,那么,它就不得不借钱;或者在国内借钱(私人的储蓄超过投资),或者在国外借钱(进口超过出口)。在恒等式中,有一点是清楚的,预算赤字并不需要与负的净出口一一对应。因此,在这两个赤字之间不存在必然的一对一的联系。到1991年,美国的净出口赤字的确已经由1987年的1140亿美元顶峰下降到200亿美元,尽管在那个时期预算赤字是增加的。
图2-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恒等式
图2-3以一种方便的形式,总结了对GDP的不同角度的考察。这里有三个命题:第一,产出等于需求的所有组成部分,即Y=C+I+G+NX;第二,一个经济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出自然会带来生产要素的收入,但由于存在政府部门,我们还必须引入税收和转移支付,因而可支配收入等于产出加转移支付,再减去税收,YD=Y+TR-TA;第三,可支配收入被分配于消费和储蓄,YD=Y+TR-TA=C+S。
因此,我们可得出如下恒等式
等式左边是对产出的需求组成部分,它恒等于所提供的产出,所提供的产出等于GDP,可支配收入等于GDP加转移支付再减去税收。可支配收入被分配于储蓄和消费。
表2-6是来自于一个假设的国家的国民收入账户中的资料,计算:(1)NDP;(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4)可支配的个人收入;(5)个人储蓄。
表2-6 某国国民收入账户表
单位:美元
解析
(1)NDP=GDP-折旧=GDP-(总投资-净投资)
=(6000-800+200)美元=5400美元
(2)∵ Y=GDP=C+I+G+NX
∴ 净出口NX=(6000-4000-800-1100)美元=100美元
(3)∵ (TA-TR)-G=政府的预算盈余
∴ 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TA-TR=(30+1100)美元=1400美元
(4)∵ YD=Y+TR-TA=Y-(TA-TR)
∴ 可支配的个人收入YD=(6000-1400)美元=4600美元
(5)∵ YD=S+C
∴ 个人储蓄S=(4600-4000)美元=600美元
GDP衡量中的两个问题来自于如下的可能性:大量经济活动从GDP计算中漏掉,以及对数据所进行的经常的和相当重要的修正。我们依次分析这两个问题。
1)地下经济
根据现有的估算,美国可能有高达30%的经济活动的价值没有被计入GDP的账户中。在有些交易的例子中,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可能不计入GDP的核算,如为获得现金而从事的第二职业、赌博、非法入境以后的工作、在得到失业救济同时又从事的工作、非法的毒品交易、为获得不完全申报的小费而从事的工作、以现金出售自家种植的西红柿等。
美国的国民收入账户不包括非法活动的价值,所以,即使能够被计算,地下经济也不能进入国民收入核算。但是,很多其他的国家和经济学家们并不反对将能够计算的非法活动包括在内。地下经济活动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力图避免失去政府救济金或避免交税,因而这些活动应该包括在GDP之中。
地下经济有多大?如何才能对它进行衡量?对其估计的范围是较大的,以美国为例,保守的数字是GDP的3%~4%,而激进的数字是GDP的33%。在国际上,所估计的情况是相似的。譬如,在加纳所估计的范围为GDP的4%~22%,在意大利是8%~33%。
在美国所得到的估算的最大值是以现钞持有量为基础的,其依据是黑市交易主要利用现钞进行。现钞持有量和银行存款的比率由1959年的不足25%增加到1984年的40%,据解释,其原因是地下经济活动所占的份额增加。自1984年以来,现钞与银行存款的比率已经下降。另一种估算值是以GDP账户中的不一致性为基础的,例如总支出和总收入之间的差额。创立GDP账户的美国经济分析署认为,地下经济是GDP的3%或更少一些,而美国国税收部门的估算却高达GDP的8%。对于10%以上的更大的修正来说,其论据是不充分的。
地下经济给GDP衡量带来哪些问题呢?主要的问题是,地下活动的相对重要性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如果说地下经济总是等于所公布的GDP的10%,那么,所计算的GDP可以准确地反映长期的产出变化率。但是,如果与所衡量的经济活动有关的地下经济增长了,那么,所计算的产出的增长率将低于真实的增长率。据称,地下经济曾一度迅速增长,因此,20世纪70年代的低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统计上的错觉,它引发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但由于获取有关地下经济资料的困难性,这项研究还没有结论。
2)对GDP的修正和GDP估算的准确性
对某一给定时期的GDP有几种估算。首先公布的是某一给定季度的先行估算,它在该季度结束以后的三周内被提出;然后在一个月以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修正(所谓初步的估算);再过一个月又进行一次修正(所谓最后的修正);在随后的三年中,每逢七月再对这些数据进行修正,每五年对所有的GDP数据进行一次全面的修正(所谓基准修正)。
由此可见,第一次公布的GDP数据并不是十分可靠的估算。就这一点而言,不能保证任何年份的GDP数字在将来某个时候都不会改变,其理由在于,许多数据并非直接测定,而是基于调查和猜测。考虑到GDP是对经济中所有产品和劳务生产的价值的度量,并不是所有的数据在生产期完成以后的几周内就能得到的,这一点就并不奇怪了。当新的数字到手和经济分析署改进它的资料收集和估算方法时,数据就会得到修正。
对数据进行的修正可能相当广泛。对从上一个季度到下一个季度GDP的增长有多快的估算,在GDP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估算之间有时可能变化2%~3%(以年率计算)。但是,计算实际GDP中的基准年的变化,也导致了重要的修正。譬如,根据旧的GDP系列(以1982年为基年),1977—1990年期间的GDP的增长被估算为每年2.7%,但由于数据修正以及在1991年将基年改为1987年,使得1977—1990年的增长率现在已被估算为每年仅2.5%。
本案例主要介绍由GDP出发计算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所需要的步骤。这些调整的必要性来自于五个方面的原因:GDP和GNP之间的差额,它反映了在国外获取的净收入;折旧;转移支付;税收和补贴;保留一些利润以及向居民户进行一些转移支付的企业部门的存在。
第一步是由GDP到GNP,计算出在国外获得的收入。第二步是由GNP到NNP(国民生产净值),即由“总的”到“净的”,其目的在于反映折旧。因此,NNP等于GDP减去折旧。表2-7总结了由NN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步骤。
表2-7 1991年GDP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单位:10亿美元
注:资料来源为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4万亿元投资问题
对于全世界来说,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中国发生了罕见的汶川大地震,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并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危机的局势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8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从国家的经济政策来看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拉动内需的十项措施和4万亿元投资。
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各项灾后重建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20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2008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2009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
“4万亿”投资的具体构成是:近一半投资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总额1.8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的恢复重建投资1万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生态环境保护350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
从投资构成可以看出,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第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
截至2009年4月底,2008年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和2009年新增1300亿元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如下。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全国基本建成廉租住房21.4万套、开工建设65万套,正在加快实施煤矿棚户区民房改造10万户、采煤沉陷区民房治理12.9万户和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15.7万户,开工建设国有垦区棚户区约8500户、游牧民定居房1.8万套。
在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国解决约14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开工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60万户,建成农村公路约2万千米,农村电网各级变电站254座、线路4万多千米。南水北调工程加快建设,基本建成近450个重大水利项目、290个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193个大型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建成标准粮田260多万亩(1亩=666.67平方米)。
另外,全国建成动物防疫体系项目5000个,购置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设备13427台(套),购置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备28万台,购置粮食烘干设备273套,新增油脂油料仓(罐)容约35万吨,建成以工代赈和扶贫项目172个,改造农村邮政营业投递网点700个。
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哈尔滨—大连、武汉—广州、南宁—广州、贵阳—广州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加快建设,建成高速公路445千米,建成民航航站楼10万平方米,城市电网加快改造。
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方面,全国基本建成约6500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1140个基层计划生育服务项目和6个重点中医院项目,改造农村初中校舍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建成中等职业学校校舍约9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46个。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全国加快建设营造林约2900万亩,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283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3155吨/日,铺设管网2548千米,新增COD削减量约6.5万吨。处理铬渣约32万吨,形成616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节水能力1.2亿吨、循环利用废物能力270万吨。
在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2008年新增中央投资安排的176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146个产业技术进步项目加快推进,已进入主体工程建设和设备采购安装阶段。2009年安排的222个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计划已经下达。
4万亿元资金从来源上看,主要是通过以中央地方财政带动社会投资和国外资本大量注入等形式实现,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四大来源。第一,国家财政赤字。中央政府1.18万亿元的投资通过发行国债、扩大赤字进行,此次国债发行集中于中长期国债,大部分可能会超过10年期,以满足长期基础设施和其他投资需求。第二,银行社会投资。各大商业银行迅速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政策性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开始积极落实扩大内需各项举措。扩大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包括:大力发展涉农信贷业务;注重落实小额信贷功能;积极为灾区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恢复生产进一步增加信贷投入等。第三,地方发行债券。自从国务院2008年11月公布了总额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后,资金筹措的相关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当中,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委员长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安排发行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的报告》有关情况汇报,这表明地方政府发放债券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这也意味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允许地方财政出现赤字。第四,外国资本注入。受益于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中国境内的外国资本同样欲分羹“4万亿”,外资银行将会更多参与信贷增长“第二春”。
(资料来源:慧聪水工网专题)
认识消费物价指数
2.2.1 消费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CPI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CPI>3%的增幅被称为通货膨胀(inflation),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称其为严重的通货膨胀(serious inflation)。
我国2009年CPI涨幅连续9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其中有4个月超过6%,11月份的CPI涨幅更是创下6.9%的新高。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对当年全年的CPI涨幅进行预计,认为为4.5%~4.6%,总体上属于温和通胀。
2.2.2 消费物价指数的计算方法
CPI的计算公式为: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CPI告诉人们的是,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资金。例如,若1995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00元,而2000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那么该国2000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以1995年为基期)CPI=1000/800×100%=125%,也就是说上涨了2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关心的是通货膨胀率,它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公式为:
T=(P1-P0)/P0
式子中T为时期1的通货膨胀率,P1和P0分别表示时期1和时期0的价格水平。如果用上面介绍的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水平,则通货膨胀率就是不同时期的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百分比。假如一个经济体的消费价格指数从去年的100增加到今年的112,那么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就为T=(112-100)/100×100%=12%,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为12%,表现为物价上涨12%。
2.2.3 中国计算消费物价指数的八大类别
CPI到底是什么?它测量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包括200多种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零售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这200多种商品和服务被分为八个主要的类别。在计算CPI时,每一个类别都有一个能显示其重要性的权数,这些权数是通过向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调查他们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而确定的。权数每两年修正一次,以使它们与人们改变了的偏好相符。中国计算CPI涉及的商品和服务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疗卫生保健、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信、居住等八大类。
第一类是食品,食品当中又包括粮食、淀粉、干豆类和豆制品、油脂、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蔬菜、调味品、糖、茶和饮料等。
第二大类是烟酒及其用品。
第三大类是衣着。
第四大类是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服务。
第五大类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第六大类是交通和通信。
第七大类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和服务。
第八大类是居住。
2.2.4 核心消费物价指数
所谓核心消费物价指数,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目前,我国对核心CPI尚未明确界定,美国是将燃料和仪器价格剔除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作为核心CPI。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戈登(Robert J. Gordon)于1945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美国在1974—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时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发生的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但是,即使在美国经济学界,关于是否应该从C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判断价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反对剔除者大有人在。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国内生产总值的国际比较
表2-8为2009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按照购买能力,PPP)排名。
表2-8 2009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按照购买能力,PPP)排名
注:数据来源为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从表2-8的数据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以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在欧盟、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由此说明我国经济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发展的成果显著,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1.简释下列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GDP减缩指数 国内生产净值 个人可支配收入
2.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3.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4.实际GDP等于( )。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以下哪个恒等式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恒等式( )。
A.Y≡C+I
B.I≡Y-C≡S
C.Y≡C+I+G+NX
D.C+G+I+NX≡Y≡C+S+(TA-TR)
6.如何看待由居民户直接购买、用来在家里制作面包的面粉?它的价值是否应计入GDP?
7.简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8.如果政府雇佣失业的工人并把他们看成是无事可做的政府雇员,这些人得到相当于TR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现在政府付给他们TR美元。那么,这会对GDP产生什么影响?并加以解释。
9.假定GDP是600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5100美元,政府的预算赤字是200美元,消费是3800美元,对外贸易赤字是100美元,计算:
(1)储蓄等于多少?
(2)投资的规模是多大?
(3)政府支出有多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