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产出既然是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则分析均衡产出如何决定,就得分析总需求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决定的。这里,首先要分析消费如何决定,这不仅是因为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还因为经济均衡的条件是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要找出储蓄量的大小,必须先找出消费量的大小,一旦知道了消费的数额,便可从国民收入中减掉这一数额求得储蓄量。
消费量由什么决定呢?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各个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家庭收入。为此,可从诸多因素中抽出这一因素单独分析。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被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
假定某户居民的消费和收入之间有表3-1所示关系。
表3-1 某家庭消费函数
表3-1中的数据表明:当收入是9000美元时,消费为9110美元,入不敷出。当收入为10000美元时,消费为10000美元,收支平衡。当收入依次增至11000美元、12000美元、13000美元、14000美元和15000美元时,消费依次增加到10850美元、11600美元、12240美元、12830美元和13360美元。这就是说,收入增加时,消费随之增加,但增加得越来越少。在表中,收入依次增加1000美元时,消费依次增加890美元、850美元、750美元、640美元、590美元和530美元,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数值,称为边际消费倾向。表3-1中第3列即边际消费倾向(MPC)。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是:
若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均极小时,上述公式可写成:
表3-1中第4列是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的公式是:
图3-2 消费曲线
根据表3-1可给出消费曲线如图3-2所示。
图3-2上,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c,45°线上任一点到纵横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c=c(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B点是消费曲线和45°线交点,表示此时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B点左上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B点右下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这条曲线和45°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就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从图3-2上的消费曲线的形状可以想象得到,随着这条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同时曲线上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这和表3-1所得的数据也是一致的。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因此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但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这是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表3-1所表示的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情况。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用下列方程表示:
式中,a表示必不可少的消费部分,即收入y为0时即使举债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b和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c=a+b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例如,若已知a=300,b=0.75,则c=300+0.75y,这就是说,若收入增加1个单位,其中就有75%用于增加消费,只要y为已知,就可算出全部消费量。
图3-3 线性消费函数
当消费和收入之间呈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并且大于0而小于1,如图3-3所示。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APC>MPC这一点更易看清,因为消费函数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所成射线的斜率都大于消费曲线(这里是直线)的斜率,而且从公式看,APC=c/y=(a+by)/y=a/y+b,在这里,b是MPC,由于c和y都是正数。因此,APC>MPC,随着收入增加,a/y之值越来越小,说明APC逐渐趋近于MPC。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既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那么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应该递增。这就是储蓄函数,其表达式是:
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是边际储蓄倾向,它是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其公式是:
如果收入增量与储蓄增量极小,上述公式可写成:
此即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
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是平均储蓄倾向(APS)。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其公式是:
若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为一条直线,则由于s=y-c,且c=a+by,因此,
即为线性储蓄函数的方程式。线性储蓄函数图形如图3-4所示。
图3-4 线性储蓄函数
由于储蓄被定义为收入和消费之差,因此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从公式看有y=c+s,y/y=c/y+s/y,所以有:
Dc+Ds=Dy
APC+APS=1
MPC+MPS=1
根据以上性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只要有一个确立,另一个随之确立。当消费函数已知时,就可求得储蓄函数;当储蓄函数已知时,就可求得消费函数。
以上分析的是家庭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即总消费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函数的总和。然而,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庭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如下一系列限制条件。
一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人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因此,不同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反之亦然。
二是政府税收政策。如政府实行累计个人所得税,将富有者原来可能用于储蓄的一部分收入征收过来,以政府支出形式花费掉,按西方经济学者的说法,这些支出通常会成为公众的收入,最终用于消费。这样,社会中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会向上移动。
三是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公司总利润中所占比例。公司未分配利润无形中是一种储蓄,如果分给股东,则必定有一部分会被消费掉,因此,公司未分配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比例大时,消费就少,储蓄就多。反之,则消费就多,储蓄就少,即社会消费曲线就会向上移动。
影响社会消费函数的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此,社会消费曲线并非家庭消费曲线的简单加总,但在考虑了种种限制条件后,社会消费曲线的基本形状仍和家庭消费曲线相似。
以上所述消费函数只是凯恩斯所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它假定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这是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函数的最简单形式。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这一简单的消费函数得到了补充、修改,经济学家们还提出了其他一些理论,如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及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在此就不一一说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