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由于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时向中央银行透支,以增发货币来弥补赤字,由此而引起的通货膨胀,此时通货膨胀实质上是把家庭、企业持有的一部分货币收入转移到发行货币的政府部门,然后政府把这部分收入用于投资。这部分收入就是通货膨胀税,即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引起通货膨胀而获得的超额收入,它以隐蔽的手段增加了政府的投资。这也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积累效应说。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一般都以此作为主要根据。积累效应也表现为强制储蓄效应。关于政府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得多少收入用于投资,一般的推导过程如下所述。
推导前提是全部货币由政府创造,并假定事先存在着货币需求和货币供应之间的均衡状态,并且存在一个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于是,人均实际货币需求余额为:
其中,MD为人均实际货币需求余额;y为人均实际收入;π为通货膨胀率。或者,假设货币需求是对物价和人口的一阶齐次式。该等式可以写成:
其中,N为人口规模,M为名义货币量。可将式(9-2)两边取对数,再微分,把公式变成用变化率表示的线性关系,即可得到:
其中,gM是名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gN是人口增长率;Emy是对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gy,是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率。
这样,政府从货币发行获得的收入为:
也就是说,括号内所有项均为正数时,会提高货币需求增长率,从而增加政府来自货币发行的收入。
假如实际产量不变,则gN=gy=0就有:
式(9-5)就是通货膨胀税的一般公式,说明政府得到的收入等于实际货币需求余额乘以通货膨胀率。
促进论者认为,在以上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放任通货膨胀的政策,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大量增加,从而降低了单位货币的实际价值。一般货币持有者因通货膨胀而失去的货币价值正好等于政府所获得的通货膨胀税。如果政府的储蓄倾向高于各货币持有者的储蓄倾向,整个国家的平均储蓄水平就会提高,从而就有更多的投资资金。
显然,通货膨胀这种强制储蓄效应是通过对社会总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再分配来实现的。对于每个国家来说,这种通货膨胀税的数量以及其中有多少能转化为投资,是受一系列条件限制的。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国家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较大,通过通货膨胀税而起到的强制储蓄效应较大。但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投资以私人投资为主,政府投资所占比重不大,因而通过通货膨胀税而起到的强制储蓄效应较小。
通货膨胀对私人投资也是有影响的。按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通货膨胀刺激投资增加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机制:①通货膨胀可使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增加,因为资本家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工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所以在利润增加时会将较大部分的利润用于投资;②通货膨胀时名义利率会上升,但利率上升一般慢于通货膨胀率的提高,所以筹资成本相对下降,这可以刺激投资增加。凯恩斯主义的投资理论把投资作为收入和利润的函数,仅注重于投资总量变动的研究,而不注重决定单个厂商最优投资行为的微观经济基础。
实际上,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高通货膨胀下,决定微观投资行为的因素发生了变化,通货膨胀对投资的促进作用也发生了逆转。通货膨胀将使得:①投资品价格上升,从而使投资成本上升;②利率上升的时滞缩短;③资本市场紊乱,不利于投资优化组合。
假设因国家开支(或投资、购买支出增加,或转移支付增加)增加而使货币供应总量增加,由此而引起的收入增加效应是明显的。对于企业家和家庭来说,就是名义货币收入的增加;从整个社会来看,就是总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弗里德曼根据美国1870—1963年的资料推算,名义货币量M2的年变化率和名义收入(国民生产值)年变化率的相关系数是0.7。
具体来说,货币供应增加,可通过四条途径促使货币收入增加:①就业增加,使社会总货币收入增加;②需求增加导致企业订货增加,由此带动产量增加和价格上升,收入相应增加;③政府的失业保险、福利补贴等转移支付增加;④政府工作人员、军队等有关人员的收入增加。
但是,货币供应的增加如果不带动相应的实际产量增加,则社会总实际收入不会增加,而只能是总名义收入增加及其再分配过程发生变化。通货膨胀必然引起国民收入再分配,这样在通货膨胀中会有不同消费支出的变化。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假定国民收入简单地区分为工资和利润,于是总开支便取决于这两个组成部分的影响。通常认为,工资收入的支出倾向大于利润收入的支出倾向,那么,利润收入者得到的国民收入的比例上升就意味着整个经济中的储蓄对收入比率提高。假定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结果可能提高国民收入中的利润份额,由于物价上升通常快于货币工资,这样就引起储蓄率提高,从而使整个经济受到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因此,如果发生利润变动,就对物价上涨率起着限制性的稳定作用。
货币收入的结余可分为两部分:实物资产储蓄和金融资产储蓄。通货膨胀会通过储蓄率和部分有形资产价格的变化而影响资产结构的调整。具体表现为:①在货币供应增加时,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但储蓄率无明显增加,这必然削弱资产结构调整的效应;②在总资产结构中,金融资产比重上升,有形资产比重下降,这种资产结构金融化趋势对通货膨胀不会起反作用,因为它可以缓冲货币供应对实物消费造成的需求压力,但在另一方面,金融资产剧增的同时也导致债务增加,这会使需求增加,从而对通货膨胀有正向推动作用;③在金融资产结构中,无息或低息的现金、存款的比重下降,而高息且期限较长的债券、股票、保险金等有价证券的比重上升,这种现象可概括为金融资产结构的证券化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收入性货币转化为政府和企业的实物资产购买,从而引起总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于部分投资资产的价格上涨有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