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时间:2023-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_新编西方经济学教程国际金融体系是指调节各国货币在国际支付、结算、汇兑与转移等方面所确定的规则、惯例、政策、机制和组织机构安排的总称。国际金融体系是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而产生与发展的。国际金融体系正是在协调众多国家货币制度、法律制度及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制定若干为各成员国所认同与遵守的规则、惯例和制度,也构成了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

国际金融体系(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是指调节各国货币在国际支付、结算、汇兑与转移等方面所确定的规则、惯例、政策、机制和组织机构安排的总称。国际金融体系是国际货币关系的集中反映,它构成了国际金融活动的总体框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国之间的货币金融交往,都要受到国际金融体系的约束。

国际金融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从广义上讲,其构成要素几乎涵盖了整个国际金融领域,包括国际汇率体系、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体系、国别经济政策与国家间经济政策的协调等。但从狭义上讲,国际金融体系主要指国家间的货币安排,具体包括国际汇率体系、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体系、国别经济政策与国家间经济政策的协调。

国际金融体系是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而产生与发展的。由于各国之间商品劳务往来、资本转移日趋频繁,速度也日益加快,这些活动最终都要通过货币在国家间进行结算、支付,因此,就产生了在国际范围内协调各国货币关系的要求。国际金融体系正是在协调众多国家货币制度、法律制度及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

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

1.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该机制能有效地帮助与促进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失衡的国家通过各种措施进行调节,使其在国际范围能公平地承担国际收支调节的责任和义务。

2.汇率制度的安排

由于汇率变动可直接地影响到各国之间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因此,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为各国共同遵守的国家间汇率安排,成为国际金融体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如何决定与维持,一国货币能否成为自由兑换货币;是采取固定汇率制度,还是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或是采取其他汇率制度;等等,都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内容。

3.国际储备资产的选择与确定

国际储备资产的选择与确定即采用什么货币作为国家间的支付货币;在一个特定时期中心储备货币如何确定,以维护整个储备体系的运行;世界各国的储备资产又如何选择,以满足各种经济交易的要求。

4.国家间金融事务的协调与管理

各国实行的金融货币政策会对相互交往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协调各国与国际金融活动有关的金融货币政策就构成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容。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制定若干为各成员国所认同与遵守的规则、惯例和制度,也构成了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国际金本位制时期

从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结束。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其特点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铸币平价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金本位制度由国内制度演变为国际制度。国际金本位制按其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可以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促使黄金转化为世界货币。随后,德国于1871年宣布实行金本位制,丹麦、瑞典、挪威等国于1873年也相继实行金本位制。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普遍实行了这一货币制度。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的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②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块;③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④各国的国际储备是黄金,国家间的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从这些内容可看出,金币本位制有三个特点: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输入。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其所含黄金的价值就可保持一致,金币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的需要,从而起到货币供求的作用,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由于黄金可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这就保证了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因而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健全和稳定的货币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准备世界大战,加紧对黄金的掠夺,使金币自由铸造、价值符号与金币自由兑换受到严重冲击,黄金的输出/输入受到严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军费开支猛烈增加,各国纷纷停止金币铸造和价值符号的兑换,并禁止黄金输出/输入,这从根本上破坏了金币本位制赖以生存的基础,导致了金币本位制的彻底崩溃。

(2)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影响,加之黄金分配的极不均衡,已经难以恢复金币本位制。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美国等。在金块本位制度下,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券等价值符号所代替,银行券在一定数额以上可以按含金量与黄金兑换。英国以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相等于400盎司黄金的银行券(约合1700英镑),低于限额不予兑换。法国规定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21500法郎(约合12千克的黄金);中央银行掌管黄金的输出和输入,禁止私人输出黄金;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不能流通金币,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纸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的货币同另一个实行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为准备金,体现了小国对大国的依附关系,通过无限制买卖外汇维持与金块本位制国家货币的联系,即“盯住”后者的货币。国家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黄金的输出输入由中央银行负责办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及其他一些拉美国家和地区,以及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等国,均实行过这种制度。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国际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各国放弃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从此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为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和货币区,国际金本位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2.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起始于“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终止于1973年。在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是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成立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有效且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经济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来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在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个国家和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家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两个机构中的合法席位先后恢复。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盯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全球经济进入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的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当时的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已全部丧失,该体系终于彻底崩溃。但是,由布雷顿森林会议诞生的两个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在世界贸易和金融格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而且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所以汇价的波动界限是狭隘的。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而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了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也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业务迅速增加,重点也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此外,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由于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这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同时也为国家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及布雷顿森林制度存在的基础。其次,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则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持。再次,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最后,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1%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而且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之一倒塌。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这种种迹象都预示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能长久地存在,它必将会被一种更为优越的货币制度所替代。至此,战后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汇率制度也完全垮台。这宣告了布雷顿森林制度的最终解体。欧洲整体经济规模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均处于世界首位,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中与美元相抗衡。此外,日元、马克、英镑、瑞士法郎等也占有一定地位,能够分美元一勺羹。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货币由过去美元的一统天下,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单一的货币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也就难怪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了。

3.牙买加货币体系时期

牙买加货币体系(Jamaica System)始于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临时委员会的《牙买加协议》的正式签订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秩序又开始动荡,国际社会及各方人士也纷纷探寻建立一种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并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如恢复金本位,恢复美元本位制,实行综合货币本位制及设立最适货币区等,但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IMF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由11个主要工业国家和9个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委员会于1974年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订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1)《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牙买加协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促进金融稳定,缩小汇率波动范围。

②推行黄金非货币化。协议作出了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货币的决定,并规定: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成员国相互之间以及成员国与IMF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规定,IMF逐步处理其持有的黄金。

③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扩大其在IMF一般业务中的使用范围,并适时修订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

④增加成员国的基金份额。成员国的基金份额从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增加至390亿特别提款权,增幅达33.6%。

⑤扩大信贷额度。扩大信贷额度的目的是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2)牙买加体系的运行。

①储备货币多元化。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倾向结构单一、美元地位十分突出的情形相比,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储备货币呈现多元化局面,美元虽然仍是主导的国际货币,但美元地位明显削弱了,由美元垄断外汇储备的情形已不复存在。联邦德国马克(现德国马克)、日元随两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国际储备货币已日趋多元化,ECU(欧元诞生之前的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ECU)也被欧元取代,欧元已成为与美元相抗衡的新的国际储备货币。

②汇率安排多样化。在牙买加体系下,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并存。一般而言,发达工业国家多数采取单独浮动或联合浮动,但有的也采取盯住自选的一篮子货币。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多数是盯住某种国际货币或“货币篮”,单独浮动的很少。不同汇率制度各有优劣,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为国内经济政策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与独立性,而固定汇率制则减少了本国企业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方便生产与核算。各国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经济结构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去权衡得失利弊。

③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从具体的调节方式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用国内经济政策。国际收支作为一国宏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一国往往运用国内经济政策,改变国内的需求与供给,从而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比如在资本项目逆差的情况下,可提高利率,减少货币发行,以此吸引外资流入,弥补缺口。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财政或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时,往往会受到“米德冲突”的限制,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牺牲了其他的政策目标,如经济增长、财政平衡等,因此内部政策应与汇率政策相协调,这样才不至于顾此失彼。第二,运用汇率政策。在浮动汇率制或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下,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原理是:在经常项目赤字时,本币趋于下跌,这时外贸竞争力增加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经济项目赤字减少或消失。相反,在经常项目顺差时,本币币值上升会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减少经常项目的顺差。实际经济运行中,汇率的调节作用受到“马歇尔勒纳条件”以及“J曲线效应”的制约,其功能往往令人失望。第三,国际融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一功能主要由IMF完成。在牙买加体系下,IMF的贷款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伴随石油危机的爆发和欧洲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各国逐渐转向欧洲货币市场,利用该市场比较优惠的贷款条件融通资金来调节国际收支中的顺差或逆差。

④加强国际协调。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以IMF为桥梁,各国政府通过磋商,就国际金融问题达成共识与谅解,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与繁荣;第二,新兴的七国首脑会议的作用。西方七国通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多次合力干预国际金融市场,主观上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3)牙买加体系的主要特征。

浮动汇率制度的广泛实行,使得各国政府有了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即汇率变动手段。各国采取不同的浮动形式。欧盟实质上是联合浮动,日元是单独浮动,还有众多的国家是盯住浮动,这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得复杂而难以控制;各国央行对汇率实行干预制度;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的作用大大加强;美元仍然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而黄金作为储备资产的作用大大削弱,各国货币价值也基本上与黄金脱钩。

(4)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牙买加体系的积极作用如下。

①多元化的储备结构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间的僵硬关系,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储备货币供不应求的矛盾。

②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于多样化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经济,为各国维护经济发展与稳定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同时有助于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③多种渠道并行,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牙买加体系的缺陷如下。

①在多元化国际储备格局下,储备货币发行国仍享有“铸币税”等多种好处,同时,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下,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这本身就可能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

②汇率大起大落,变动不定,汇率体系极不稳定。其消极影响之一是增大了外汇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尤为突出。

③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现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如果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是偶然的、局部的,那么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就成为经常的、全面的和影响深远的。1973年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后,西方外汇市场汇价的波动、金价的起伏经常发生,小危机不断,大危机时有发生。1978年10月,美元对其他主要西方货币汇价跌至历史最低点,引起整个西方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这就是著名的1977—1978年西方货币危机。由于金本位与金汇兑本位制的瓦解,信用货币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金额上都大大增加。信用货币占西方各通货流通量的90%以上,各种形式的支票、支付凭证、信用卡等种类繁多,现金在某些国家的通货中只占百分之几。货币供应量和存贷款的增长大大高于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而且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信用的依赖越来越大。总之,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不健全的体系,还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