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究竟是什么?结构主义学派一般认为部门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和生产率增长率的差异是推动国民经济结构变迁的两架引擎(Pasinetti,1981;Syrquin,1988;Harberger,1998)。而演化论学者则认为结构变迁是由创新和模仿所导致的企业不断进入和退出的过程(Nelson and Winter,1982;Winter,1984;Metcalfe,1998)。近期的研究证明了行业结构变迁和不平衡增长是相互关联的(Andersen,2001;Montobbio,2002;Peneder,2003;Metcalfe et al.,2006;Holzl et al.,2007)。这些研究明确了将行业间和行业内的结构变化相连接的两种机制,即排序(sorting)和选择(selection)。排序是产业需求结构随收入增长而变化,消费者偏好按照恩格尔定律的发展将影响部门经济的相对增长模式;选择反过来又反映了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价格竞争。能够生产和提供最为物有所值的商品的公司或部门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和更快的增长速度。
虽然研究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结构变迁的动力和机理,但似乎都无法逃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范畴(Chenery et al.,1986)。这里所谓的供给方面具体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状况,它们的供给程度和相结合的效应如何,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等,都关系到产业的发展(张培刚、张建华,2009,第12章)。我们将这方面的因素统称为要素禀赋结构,即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有机联系。这里所谓的需求方面就是指人们对不同产业产品的需求比例,即需求结构。因此,本书认为,产业结构变迁的基础是专业化分工及其发展,在市场机制和政府适度作用下,可以通过要素禀赋结构和需求结构两方面的变动来推动。
4.4.1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
之所以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存在规律性,是因为推动各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核心力量是基本相同的,而且存在着相同的内在机制。本研究认为: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和需求结构升级是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渠道,创新则是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源泉,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则是一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中可以借助的外部力量。
1.产业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与需求结构升级
产业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导致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行业之间的需求收入弹性存在差异,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并带动人均收入逐渐提升的过程中,人们的需求结构(人们对不同产业产品的需求比例)不断升级,不同类型产品的需求增速出现差异化,因而导致各行业在总需求中所占份额也会逐步发生变化。例如,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产业的产值比例将最终超过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Peneder等(2003)通过对不同国家投入产出数据的分解,证明了需求拉动机制在产业结构演变中的重要性。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导致需求结构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动,需求结构变动又会引导产业结构变动。现实的需求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并且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移,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5〕
需要说明的是:创新除了能够作用于生产过程,还能够创造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淡出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有需求的新产品之所以能存活,也正是由于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使得发明者看到了新的市场和新的机会,从而受到启发,创造出满足更高更新需求的新产品。因此可以认为这类创新是由需求结构的变动所引致的,进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动。
2.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
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差异是导致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不同行业的要素密集度是不同的,比如纺织工业与汽车工业相比,纺织工业是相对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汽车工业是相对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因此,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将影响国内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稀缺要素相对昂贵,丰裕要素相对便宜。在工业化初期,资本相对于劳动是稀缺资源,技术更加稀缺,那些密集使用低级要素(如简单劳动)的行业(如纺织工业)更具比较成本优势,能获得更高收益,行业比例扩张速度也更快。然而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资本和技术不断积累,两者先后成为相对丰裕的要素,要素相对价格也不断下降,促使密集使用这些高级要素的产业陆续崛起,成为产业体系内部的主导性行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观察到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是从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依次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
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产值结构方面,对产业就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但是,很遗憾的是这种影响是负面的,学者们称之为“结构负利”。在需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各产业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的机会和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行业间本质属性的区别,决定了有些行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率,将成为兴盛行业,而另一些行业的生产率上升率较低,将成为衰退行业。行业生产率上升率的这种差异导致越来越多的劳动份额离开主导产业而进入劳动吸纳能力更高的衰退行业。从长期看,由于衰退行业就业份额的增长所带来的结构负担(structural burden)将降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6〕
值得强调的是:大部分创新和技术进步是通过改变现有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或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来推动产业结构变迁的,较之此类创新,要素禀赋结构变动是导致产业结构变迁的更为直接的动因。
3.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源泉
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企业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了更清晰地阐述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机制,我们绘制了图4.2。
图4.2 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机制
首先,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资本不断积累。由于不同产品的本质属性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同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及要素密集程度都会存在差异。因此,收入水平提高会导致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从而带动产业结构高度化,而资本积累则使得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资本要素不断丰裕),资本密集型产业扩张,同样能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程。
其次,创新与需求结构升级会相互促进,有时可能是新产品的出现吸引了消费者,开拓了新的需求,有时则可能是旧的产品无法满足更新的更高端的需求,因而促使企业去进行产品创新,迎合消费者。总而言之,需求结构升级和创新活动的相互作用能够推动产品创新的步伐,而新产品、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又会推动新旧产业更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步伐。
最后,创新还能够通过其他机制作用于要素禀赋结构进而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一是在创新过程中技术和知识不断积累,二是通过创新提升生产要素的有机联系或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如新能源)。
4.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机制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产业转移)对一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力不断加强(Barry et al.,2008)。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已经成为影响一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的不可小视的外生动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借助外部力量推动本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显得更加重要。
在开放经济中,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对一国国内需求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均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迁轨迹。也可以说,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对一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推动,是通过影响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和需求结构来间接实现的。
贸易自由化使得产业产品的销售市场不断拓宽,使得企业同时面对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种需求在产品种类和档次上存在着差异,任何一方面需求偏好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到一国所面对的需求结构,进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影响程度的大小由该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决定。
经济全球化则使得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流动更加自由化,用于国内生产的各种要素既可以来自国内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因此,国际经济对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影响程度逐步加大。这使得一国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不再单靠本国自身的积累,而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来实现,但这同时也增加了一国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不稳定性及其所蕴含的风险。
除此之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还会对一国的创新过程造成影响,进而影响该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进口高级产品和吸引外商投资都能够学习吸收先进技术,推动自主创新,同时企业在对外出口和境外投资的国际竞争中也会主动或被动地加大创新投入。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将落后产业转移到境外并从境外进口初级产品,而将更多的优质资源投入到国内先进行业的研发和生产当中,同样有利于本国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4.4.2 产业结构高效化的机制:要素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
所谓产业结构高效化是指生产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效率逐步提升的过程。经济系统自身具备促进产业结构高效化发展的机制,那就是要素市场(包括产业生产所需的各项资源及污染排放)的价格调节机制。这一机制实现情况的好坏则取决于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是否健全和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是否顺畅。
以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为例。企业愿意为劳动者支付的报酬取决于劳动投入的边际生产率大小,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各产业非平衡发展,产业间劳动边际生产率也高低不一,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边际生产率更高的行业愿意提供给劳动者的报酬也更高,能够从其他行业吸引到更多的劳动者。这一过程,使得劳动边际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就业比例扩张,同时劳动边际生产率下降,而劳动边际生产率较低的行业,就业比例萎缩,同时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产业间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劳动者报酬的差异缩小,产业发展的平衡性增强。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使得各产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值提高。相当于,在不改变要素投入数量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通过优化产业就业结构,就提升了产出水平。
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能源等)在产业间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高效化的机制与劳动力资源是相同的,在此就不一一细述了。接下来再对污染排放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的机制简单说明一下,因为污染排放相对于劳动等生产要素要特殊一些。
一旦全社会开始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就意味着企业肆无忌惮地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的时代结束了,公众和政府会利用各种手段限制生产企业的污染排放。从经济理论层面讲,可以通过完善污染排放价格形成机制及污染排放权流转机制来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污染排放变得更有效率。具体而言,一旦要企业为它们排放的每一单位污染物支付费用,它们就会首先去衡量一下排放污染物所创造的边际收益,边际收益越高,它们所愿意支付的费用(每单位污染的排污费)就越高。而在产业之间甚至同一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污染排放的边际收益显然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污染排放边际收益较高的行业愿意为污染排放支付较高的费用,而污染排放边际收益较低的行业则不愿意为污染排放支付高昂的费用,于是乎后者可以通过减少生产等方式减少排污,而将多余的污染排放权卖给前者,用污染排放权的销售收入弥补减少生产的损失。这一过程,使得污染排放边际收益较高的行业排污比例扩张,同时污染排放边际收益下降,而污染排放边际收益较低的行业排污比例萎缩,同时污染排放边际收益上升,产业间的污染排放边际收益趋同。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使得各产业污染排放边际收益的加权平均值提高,也就是产业部门整体的污染排放边际收益上升。相当于,在不改变污染排放数量的情况下,仅仅通过污染排放权在行业间的优化配置,就提升了产出水平。也可以说,通过优化产业排污结构,提升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效化。
4.4.3 产业结构协调化的机制:产品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
所谓产业结构协调化是指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协调程度提升的过程。经济系统自身具备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化的机制,那就是产品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这一机制实现情况的好坏则取决于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是否健全和产品市场的开放性高低。
此处探讨的产业结构协调化问题,非常类似于经济学理论中经常探讨的产品市场一般均衡问题。所谓产品市场一般均衡即各种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同时平衡的最优状态,而这里的产业结构协调化的目标同样是使各种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趋于平衡。经济学家已经证明了通过产品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不仅能够使某一产品的供求达到平衡,而且存在能够使各种产品同时达到供求平衡的一般均衡解。因此,我们确信,存在着能够使各种产品同时实现供求平衡的一般均衡解。本研究在此就不再对产品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做过多阐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