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章的指标设计,本研究进行了长期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最终基本完成了对各个指标的测算,基本构成了一个中国产业结构方面的小型数据库。
由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工作相当庞杂,所以无法在正文中详述,仅在此做简单的说明。
6.4.1 数据来源
本书所用数据基本上来自公开的官方统计,所使用到的全部统计资料如下:
①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②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历年);
③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历年);
④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历年);
⑤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历年);
⑥《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汇编》;
⑧《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
⑨《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
⑩《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
6.4.2 数据处理
本书中的大部分指标,仅需对来自上述统计资料的原始数据进行运算即可得到,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仅简要说明以下几点。
(1)对于需要进行一定处理方能获得的数据,基年一般选择1995年,这样做既能保证数据的可得性,又能使各指标之间时间序列长度保持一致,对于一些数据比较容易获得且与其他指标联系不大的指标,尽可能选择更早的年份作为基年。
(2)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已作废)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1994,已作废)的差异,对2002年以前的部分工业行业数据进行了调整,如2002年以前竹木采运业属于采掘业门类,而新标准则将其划入农林牧渔业门类。为了使2002年前后的数据可比,本研究对2002年之前的工业行业进行了调整,使其与新标准保持一致。
(3)本研究进行了行业层面的资本存量测算,对此项工作的详细说明见附录B。
(4)本研究对1995年、1997年、2002年、2005年4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调整,使其具备了可比性。调整过程分为部门调整和可比价格调整两个步骤。由于进行了这些调整,本研究所做的产业关联分析的结果与其他一些研究的结果相比,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时期间产业关联关系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反映产业间的实物关联关系(去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