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服务经济再认识(代

与服务经济再认识(代

时间:2023-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报告》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培育)项目(11JBGP034),它的三年建设、培育周期已到,《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报告2014》是项目资助的第三本,也是最后一本报告。所以,《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报告》如果不能被列入建设项目,结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是当下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瓶颈。

《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报告》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培育)项目(11JBGP034),它的三年建设、培育周期已到,《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报告2014》是项目资助的第三本,也是最后一本报告。此后,就将接受评审。两种可能的结果是,成为建设项目,继续编写、出版;二是资助终止。一旦资助终止,我们又有两种选择:一是自筹资金,继续编写、出版;二是结束这项工作。当然,类似的报告即便编写、出版周期再长,也都有结束的那一刻。所以,《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报告》如果不能被列入建设项目,结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当然,我们会以其他的方式,继续在服务经济领域开展研究、咨询等工作。

自2005年开始编写、出版《中国服务经济报告》(最近三年改为《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报告》)以来,我们一直在试图关注服务业、服务经济领域发展的重大问题。事实上,服务业、服务经济发展和演进,本质上首先是一个产业升级乃至革命的问题。在长期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个深刻体会是,现行的产业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对产业升级、演进和革命的认知。这是因为,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分类总是滞后的,产业发展的内涵总是在不断突破现行分类的边界,而统计还是要根据现行分类进行,产业和行业的数据仍然基于现行分类给出,所以,认知的脱节就在所难免。

早在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A·费希尔就提出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理论分类:第一产业是指人类劳动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产业,农业和采掘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工业和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主要包括消费者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此后,在统计分类中,第一、二、三产业演化为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类。因为是统计分类,所以其边界就必须简洁和可操作,是否生产或提供农产品、制成品和服务,则成为分类的原则,所以,采掘业划入制造业、建筑业划入服务业[1]。可见,这两种分类的思想方法是不同的。以第三产业与服务业为例,首先,第三产业的分类是剩余法,服务业则是以是否生产和提供服务来定义;其次,第三产业是单向依赖的供给分类,服务业则是相互依赖的需求分类;再次,第三产业的结构涵义是国内经济,服务业则是国内和国际经济。

正是因为简洁和可操作的要求,现实中的统计分类往往不能反映和揭示产业内涵发生的变化,进而产生滞后的问题。一个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生产者服务业已成为产业结构中解释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重要变量,但在现实的统计分类中却无法给出准确的统计边界,也就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产业内涵已经因为产业融合和服务化,发生了深刻变化,统计分类却不能将其表达出来。由此导致在考虑发展战略和目标时,无法正确评价生产者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当下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瓶颈。

生产者服务业也称为企业服务业,其服务对象是生产者、经营者和投资者,所以,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来自企业,来自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企业。以往我们有一个偏颇的认识,将生产者服务业称为2.5产业,好像它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一个产业,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主要来自制造业,其实不然。农业和服务业自身也产生大量的对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就占比而言,在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后,生产者服务业的主要产出是提供给服务业自身的。然而,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亦即对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有着代表性,这一方面体现在,生产者服务业促使制造业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并使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另一方面,融合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制造业为服务业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平台,如移动终端和网络服务器等。一如上述,服务业是相互依赖的需求分类,也就是说,当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产生需求的同时,服务业也对制造业产生需求,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它的供给的实现离不开先进制造业。对于后者,以往的认识是不够的。

我们以“工业4.0”和CPS的提出,进一步说明生产者服务业在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关系。2011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的致辞中,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负责人和执行总裁Wolfgang Wahlster教授首次提出工业4.0的概念。2013年,德国成立了工业4.0的工作组,并于同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发布了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这份报告认为,工业4.0的核心就是下一代工业革命(亦可译为产业革命)是信息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报告指出,工业4.0会将智能技术和网络投入到工业应用中,从而进一步巩固德国作为生产地以及制造设备供应国和IT业务解决方案供应国的领先地位。其实,早在2005年末2006年初,美国曾对信息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做出综合性的概括,称之为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美国与德国面对制造业的未来,虽然提出的概念不同,但工业4.0与CPS本质上是一致的。

那么,工业4.0和CPS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智能化,制造智能化加服务智能化,在很大程度上,制造智能化是通过服务智能化实现的。深度的产业融合是在智能化的平台上实现的。工业4.0与CPS通过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与大数据分析,通过数据交互把不同设备连接到一起,把工厂内部和工厂之间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进而在自动化之上,形成制造智能化。这一智能化又包含两大主题: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智能工厂主要关注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智能生产是在智能工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人的要素,同时强调生产过程本身,是以人为中心的基于信息物理系统为智能辅助系统,创造更优秀的人机互动模式。

工业4.0与CPS希望通过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的建设,最终实现的是制造模式的变革。每一个产品将承载其整个供应链和生命周期中所需的各种信息。设备将由整个生产价值链所继承,可实现自组织。管理能够根据当前的状况,灵活决定生产过程。制造模式变革的核心是什么?是在制造模式中加入了服务模式。德国提出工业4.0这一概念本身就带有深刻的反思。德国是一个高端制造大国,制造业贡献了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使其在欧债危机中持续保持一定的增长。但是,德国的制造业始终以产品为主,他们反思,为什么自己的产品主要是生产功能的价值,而缺乏服务的增加价值。为此,通过互联网、数字、智能化的融合、智能工厂的建设,可能是未来的方向。基于自身较强的装备制造工业,在国家战略下合作建设互联的智能工厂系统可能是重要的路径,进而使德国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先行者。与此同时,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倾向正越来越明显。如今,大规模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模式正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于是新工业革命的到来顺理成章。这再一次使我们看到,供给创新(智能化)和需求导向(个性化)在某个结点的整合,必将带来产业发展的革命性变化。

在制造模式变化的背后,是服务模式的形成,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美国再工业化的实践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2014年6月,美国的著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布报告《美国制造业的基础:恢复的四个迹象》指出,金融危机以来,相比于其他经济部门,美国制造业产出增长、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均快速增长;来自美国跨国公司和国内公司经济活动的证据也表明,美国制造业正在强劲复苏。美国制造业之所以做得比大多数国家好,其重要原因,是以研究与开发为核心的生产者服务业优于大多数国家。

尽管在现行的产业分类中,我们无法清晰地给出生产者服务业及它们的亚类,但这不能成为认识和肯定其重要性的理由。可以说,工业4.0和CPS将连接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发明,催生出一次“产业大爆炸”: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新的业态将产生,价值的创造过程将改变,产业链分工也将被重组。工业4.0和CPS将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力,这个过程才刚刚开始。当然,这个过程也将对如何保障人类产业系统的安全提出更迫切的要求。由此可见,多年前我们已经发现的产业融合和服务化趋势,在智能化的不断推动下,正在被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并以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为载体,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进而成为理解经济形态演化、服务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

如上所述,智能化是这一轮供给创新的核心,那么,供给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供给创新的动力就是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主要来自:内生于经济体系的技术变革,有着边际报酬递增特征的知识资本和企业家精神。这里,企业家精神具有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意义,进而具有根本性。企业家精神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企业家具有将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并形成资本的能力;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是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主渠道;企业家通过对需求的不断试错以发现新的市场,转化潜在需求,由此促进消费增长。苹果公司的案例强有力地说明,企业家是创造市场、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源泉;企业家通过自身的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增强出口的竞争力。中国目前尚缺乏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土壤和环境,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经济中政府扮演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然而,在竞争性领域,事实上,经济活动的大部分领域是竞争性的,政府投资替代和挤出民间投资,政府干预替代和挤出企业自主经营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中国经济不能继续重蹈的覆辙。要到这一点,唯有还企业家精神以应有的地位,营造和优化创业创新、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因此,我们对以上问题的答案是,供给创新来自于创业行为,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也就是说,供给创新是创业者创新、企业家创新的结果。如果要让答案紧扣本报告主题,那么,就可以表述为,创业创新是生产者服务业不断发展、智能化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

为了应对工业4.0和CPS的发展趋势,我们还要更加注重制造业高端标准与技术的确立,寻找智能制造设备与信息技术融合性的突破,大数据建立与分析应用的突破,做到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升级,培养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复合人才。这些措施也都是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和服务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执笔:陈宪)

[1]建筑业尽管生产了作为制成品的建筑物,但建筑物的本能都是提供服务,故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许多国家都将建筑业划入服务业。目前,中国仍将建筑业划入制造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