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遣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务农第三十)
二、参考译文
贞观五年,有的官吏上书说:“皇太子要举行成年礼,应当在二月为最好,请派人来准备仪节。”唐太宗说:“现在春天刚刚来临,恐怕有碍农事。”下诏令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对唐太宗陈述说:“按照阴阳术的准则,在二月进行为好。”唐太宗说:“阴阳术的所谓禁忌,我不能接受。如果所有事情都必须依照阴阳行事,不顾道德规范、行事准则,想得到赐福保佑,能得到吗?如果所做的事情都能遵循正道,自然常与吉祥相会。况且吉凶之事在人,岂能借助阴阳禁忌?庄稼耕种的时机最为重要,不可以有一时的耽误。”
三、领导政要
在太子冠礼和农事两相选择上,唐太宗选择了农事。首先有人上疏建议太子冠礼在二月进行最好,唐太宗说,二月农忙改在十月。而太子少保萧瑀说,二月好,符合阴阳术法则。唐太宗义正词严地说,吉凶祸福全在人,只要符合自然常道,就会吉祥。在太子冠礼和农事这两件事上,农事更重要。
1.分清轻重缓急
一个具有判断力、明智的人,做事时一定会考虑优先顺序,先做最重要的事,然后才做比较次要的工作,而不是先做自己认为好做或自己喜爱的事,那样,可能会将重要的事耽搁,造成巨大损失。唐太宗在处理太子冠礼和农事这两件事上,认为农事是当前更重要、更着急的事情。
(1)事有轻重缓急
北宋时期,黄河两岸的北方,大片的土地已经被金兵占领,可是,昏庸无道的宋徽宗还在征调大批的老百姓,从长江以南的地方,搬运奇花异石到都城汴梁,为其修建豪华的御花园。只派了一个毫无指挥能力的将军童贯,领兵去抵抗金兵的进攻。结果连吃败仗而节节撤退,终于让金兵打到汴京附近。宋徽宗闻听探马来报,吓得不知所措,文武大臣也慌乱不堪。有一个谋士说:“金国大军压境,现已兵临城下,应当认真分析其轻重缓急。现时当以抗金为重,缓期修建宫殿,倘若敌军攻入城来,国灭人亡,建筑的宫殿归于敌国,岂不是徒劳误国吗?”这时,大臣杨时说;“现在的战争形势,已经像干柴堆着了火一样危急,朝廷应该赶快清醒,当机立断,拿出抗金卫国的全部人力和物资,增强兵力,鼓舞人心,军民团结,振作精神,杀退敌军。如果还像过去那样萎靡不振,大宋王朝就没有什么指望了。”
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两方面的不同程度进行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重要而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而且不紧急。这就是“四象限法则”,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理论。
(2)事有先后顺序
在一次上时间管理课时,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能装水的玻璃缸。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缸口放进玻璃缸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玻璃缸是不是满的?”“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又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缸口倒下去,摇一摇又加了一些,直至装不进了为止。他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玻璃缸现在是不是满的?”这次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小声回答道:“也许没满。”“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玻璃缸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玻璃缸是满的吗?还是没满?”“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们。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玻璃缸中。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中得到了哪些重要的启示?”班上一阵沉默,一位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点了点头,微笑着说:“答得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教授故意停住,用眼睛扫了全班同学一遍后说:“我想告诉各位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玻璃缸里去,也许你以后永远都没有机会再把它们放进去了。”
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处理事情的先后顺序就确定下来。同样的空间,放置东西的先后顺序不同,结局就大相径庭;同样的时间,工作安排的顺序不同,结果也千差万别。
2.不可贻误时机
(1)争论会贻误时机
刘元卿的《应谐录》中有一则寓言:从前,有个人看见大雁飞,要拉弓射它,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在一旁争辩说:“在地上休息的大雁,适宜煮着吃,飞翔的大雁烤着吃最好。”兄弟两个喋喋不休地争论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直至到社伯那里去打官司。社伯让他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然后他们再去寻找大雁,大雁已经飞远了。
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分轻重缓急,机会来临稍瞬即逝,如果我们过多地去追求一套完美的解决办法,或者力争达到统一认识,但等制订了一套完美方案或统一了认识后,这时,机会已经错过了。
不要做无谓的争论,无谓的争论既伤神又耽误时间。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发表过类似的看法,阿尔泰·古留加在《康德传》中说:“康德本人只是在极少的情况下才对自己的论敌做出答复。学术争论只有在能够讲出某种新东西的时候才是有意思的。”
古时有两个人发生了争论,甲认为四乘七等于二十七,乙认为四乘七等于二十八。两人争论了一天一夜,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只好去找县太爷理论。结果是认为四乘七等于二十八的人挨了二十大板。乙感到委屈,颇为不服,则怨县太爷处事不公。县太爷却说:“你竟和以四乘七等于二十七的人争论,本身就很愚,难道不该受罚吗?”
(2)拖拉会贻误时机
一个胸怀理想的青年带着崇敬的心情去向一位名人请教成功的秘诀。这位名人很忙,这个年轻人有一天终于走进了名人办公室的大门。他推开门,一下子愣住了:屋内一片狼藉,书散落了一地,各种文件到处都是,桌上的茶杯躺着。名人对青年说:“对不起,请你等我三分钟。”说着,他把青年推出了门,把门关上了。三分钟后,门开了。青年走进去,惊讶地发现屋内整洁光亮!青年非常惊讶地望着房间里的一切,名人看出了年轻人的心思,说:“三分钟足够了,不是吗?”他顿了顿,又说:“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青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离开了名人的办公室。后来,青年成了一位有名的企业家。
一分钟、三分钟的时间,在我们看来可能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只要你愿意,只要你真心投入,一分钟可以让你做出让你自己和别人惊讶的事来!因此,千万不要把只要十分钟就能做完的事在自己的心里想成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做完。因为这种不正确的心态会严重影响你的效率。
一位青年想娶农夫的女儿为妻,他就去农夫那里请求准许。农夫上下打量了这位青年一番,说:“孩子,站到外面去。我要放出三头牛,每次放一头。如果你能抓住三头牛中任何一头牛的尾巴,你就可以娶我的女儿了。”年轻人站在牧场上等待着第一头牛的出现。牛圈的门打开了,里面跑出了一头他所见过的最大、最健壮的牛。青年想,或许另外两头牛才是比较好的选择,于是他就跑到了一边,让牛跑出后门进了牧场。牛圈的门又一次打开了,难以置信,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这么强壮、这么凶猛的家伙。牛四蹄稳稳站立,嘴里淌着口水,发着“扑扑”的声响,两眼紧紧地盯着他。他想,或许最后那头才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跑向栅栏,让牛从后门跑进了牧场。牛圈的门第三次打开了,一丝微笑掠过他的面颊,那是一头他见过的最虚弱、最瘦小的牛。牛要过来时,他摆好了姿势,不失时机地向牛扑去,但是这头牛没有尾巴!
(3)犹豫不决会贻误时机
美籍华裔企业家王安博士6岁的时候,一天他外出玩耍,经过一棵大树,突然有一个鸟巢掉在他的头上,里面掉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他决定把它带回去喂养,便连同鸟巢一起带回了家。走到家门口,忽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养小动物,他便不敢直接把小麻雀带回屋里去。犹豫了一下,他决定把小麻雀放在门后,然后走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破例答应了他。王安兴奋地跑到门口,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一只黑猫在意犹未尽地擦拭着嘴巴。这件事给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也记取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凡事要当机立断,立即行动,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就决不能优柔寡断。他在一次演讲中说: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遇。这就是“王安论断”。
有远见的企业家在关键时刻,能够马上决策。“二战”结束后,以美英法为首的战胜国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得知后,果断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无条件地赠与了这个刚刚挂牌、身无分文的国际性组织。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也把毗邻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地皮全部买了下来。对洛克菲勒家族这一出人意料之举,当时许多美国财团都吃惊不已。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蠢人之举!”但奇怪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四周的地价便立刻飙升起来,相当于捐赠款数的几十倍,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