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沟通靠的是知己知彼。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他出身十分贫寒,少年时曾经给有钱人放牛打工,甚至为了谋生曾经一度出家做过和尚。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有一天,他儿时的一位穷伙伴想见他。朱元璋很想见见这位旧日的朋友,可是又怕他讲出让他下不来台的话来。犹豫了一下,还是让人传了进来。那人一进大殿即行大礼,并且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很生动,又很含蓄,心里十分高兴,回想起当年大家在饥寒交迫中共患难,苦中作乐的情形,马上命人重赏了这位老朋友。
消息传出,另外一个当年一块放牛的伙伴也前来求见。见到朱元璋,他十分高兴,唯恐皇帝忘了自己,便指手画脚地在金殿上说道:“我主万岁!您还记得吗?那个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煮熟呢,咱们就抢着吃,结果把罐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汤都洒在泥地里。当时您光顾着捡地上的豆子吃,结果被红草根卡住了喉咙,还是我想了个主意,叫您吞了一把青菜,才把那红草根咽到了肚子里。”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朱元璋十分恼火,只有下令:“这是哪里来的疯子,来人,快把他轰出去。”
同样是朱元璋年少时的小伙伴,为什么前者被封赏,而后者却被轰了出去?很明显,前者注意到了朱元璋的身份变化,而后者却没有。前者想到了朱元璋已经今非昔比,考虑到他皇帝的形象,所以他含蓄幽默地讲述了昔日经历;而后者则说话不经过大脑,不懂得语言艺术,只会实话实说,结果让朱元璋感到下不来台。
由此可以看出,在与别人沟通之前,一定要了解别人的意图,只有这样才更容易实现沟通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P.F.古德认为,成功的沟通靠的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如果你不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意图,那么你是很难和对方进行一次愉快和谐的交谈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与他人沟通时,管理者不仅要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更要知道对方想说什么;不仅要清楚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更要了解对方对这件事的看法。不论是对上的沟通还是对下的沟通,只有弄清楚他人的所想所说,才能实现自己的沟通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