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承错误,不仅会让消费者避免有到欺骗,还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1993年8月,荷兰海内肯啤酒公司回收了已投放在澳大利亚、瑞士、英国、中国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上的一种玻璃瓶装的啤酒。原因是该公司在这种啤酒检测过程中测出了混有玻璃碎碴的产品,于是怀疑已经发往国外市场的这种啤酒可能有漏检的“危险品”。在回收这种啤酒的同时,该公司还进行了大力的宣传,请有关市场的消费者不要买它的啤酒。
海内肯公司是世界第二大啤酒公司,其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这次要回收已经投放到8个国家和地区的啤酒,对其来说经济损失无疑是十分惨重的,而且也冒着极大的风险。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即使含有残渣的啤酒漏检,其数量也很小,按常规的做法,对买到这种不合格啤酒或者是饮用后受到伤害的消费者给予合理的赔偿就可以了,这样大费周章还损失巨大,真是得不偿失。
其实,海内肯公司并不傻。海内肯啤酒是世界名牌,名牌本身就是企业最有价值的东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保住名牌比创造名牌还难。因此,保住名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是海内肯公司此番动作的关键。劝告人们别买海内肯啤酒,就是为了让消费者今后能够放心地购买。等到回收后,新的海内肯啤酒重新上市时,消费者此时购买海内肯啤酒,肯定不会多加迟疑。比起因回收啤酒所损失的价值,海内肯公司赢得的收益肯定会更大,只是这种收益是从长远来计量的。
急功近利往往会做一些自以为高明的事来掩盖自己的失误,肯定不能像海内肯公司那样坦诚地面对消费者。其实坦承错误反而换来了消费者的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