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自信是必要的,但是过度自信可能就有问题。
1994年才进入市场的“三株口服液”,只用了两年时间销售额就达到了80.6亿元。1995年和1996年,它的发展速度分别高达2000%和400%,很快成长为遍布中国十几个省、拥有600多家子公司、设立2000多个办事处、拥有15万员工的大集团公司,并在全国建起了最大的市场营销网络,人称“三株速度”,创造了营销史上的一个奇迹。
然而进入1998年之后,偶然的一个事件阻止了三株公司的快速发展,三株集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击垮。
事件的主人公是湖南常德一位已77岁高龄、身患多种严重疾病的已经去世的老人。他的儿子声称他父亲在1996年6月服用三株口服液后引起高蛋白反应并于两个月后死亡,因此向三株索赔300万元。事件一出,三株在常德的分公司将此事上报给了总部,并派了一名副经理去死者家中探望。
然而三株认为对方没有证据就要求三株承担责任,这是难以接受的,于是他们没有选择花钱与死者家属和解,而是选择了法庭。事后三株员工在反省时承认,在事件刚开始发生时,公司错误地估计了这件事的严重程度。
当与对方无法调解时,三株没有及时请公安部门来进行严格的司法调查,从而及时澄清真相,消除负面影响,也没有为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搜集证据。当后来出现法律纠纷而又难以裁定时,案情便变得极其复杂,这对三株来说是很不利的。即使事件演变为法律纠纷,三株对案情的复杂程度依然没有足够重视。
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产品,所以从来就没想到过可能会败诉。直到宣判当天,1998年3月31日,当三株发现法庭里全是等着报道的媒体记者时,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接着,三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常德法院居然判三株败诉。这个判决给自信的三株人浇了一盆彻骨的冷水,从此,形势急转直下,媒体还对此大肆报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地方法院居然主动将判决结果寄送给媒体。而当三株想通过“组织”证明自己的清白时,一些权威部门做出的鉴定又将其打入深渊。
三株董事长吴炳新心情沉痛地说:“这次事件使我们的销售额从70多亿元一下就跌到10多亿,造成的直接损失就达40亿元,我们还损失了7亿元银行存款。”更为致命的不是这些能够算得清的经济损失,而是企业社会形象的崩溃和整个营销体系的瓦解。这两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了产品滞销和大量的退货,经销商这时也趁机拒绝回款。于是工厂全面停产,15万员工有13万人下岗了,而留下来的骨干也因为士气低迷而纷纷离职。
社会上有关三株的流言使吴炳新百口莫辩,三株公司陷入绝境。随后的1年,经过三株人的不懈努力,法院进行了复审,终于洗刷了三株公司的冤屈。但这个结果来得太迟,三株原来的市场占有率已不复存在,再也恢复不到往日的辉煌。
三株大厦崩塌的原因就在于对自己的产品太自信了,而这正是缺乏危机意识的表现。所以,企业不仅要对产品有自信,也要对市场的变化做好多手准备。危机管理是不能靠在实践中来摸索的,因为这样的摸索付出的代价太高。不管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都要明白:坐一辈子飞机都可能遇不到事故,但危机却肯定会到来。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