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医学人才孙思邈

医学人才孙思邈

时间:2023-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士,活了100多岁,被誉为“药王”。孙思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孙思邈认为走仕途、做官太过世故,曾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孙思邈一心研究医术,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孙思邈20时,医道学成。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士,活了100多岁,被誉为“药王”。孙思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淡泊名利。孙思邈七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18岁开始立志研究医学,到了20岁,就能īī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孙思邈认为走仕途、做官太过世故,曾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请他出任“国子博士”,这是主管教育行政及给王侯公卿的子弟教书的官职,孙思邈不慕高官厚禄,假托有病谢绝。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他50多岁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想授予他爵位,但仍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被婉拒。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提供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供他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孙思邈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为他专心研究医学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二是辨证思想。孙思邈一心研究医术,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同时,在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和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是灵验,不到半年,周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

孙思邈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和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三是重视医德。孙思邈20时,医道学成。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出自其《千金要方》第一卷,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它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