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低碳经济的城市合作机制

发展低碳经济的城市合作机制

时间:2023-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现代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密集的特征使其成为碳排放的主要空间来源。因此,建立一种全球性的协调机制,通过加强城市间的合作,来克服各城市的自利倾向,就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必选途径。本节将对发展低碳经济目标下城市间的合作机制,特别是技术合作机制,以及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现代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密集的特征使其成为碳排放的主要空间来源。碳排放空间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物品,单个城市减少碳排放的成果由全球共享,而继续大规模碳排放的恶果也可以转嫁给其他地区,从而造成单个城市缺乏治理气候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建立一种全球性的协调机制,通过加强城市间的合作,来克服各城市的自利倾向,就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必选途径。在城市间合作的过程中,发达城市要对历史上已经积累的温室气体浓度负责,因此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欠发达城市固然应享有发展的权利,但也有义务将节能减排纳入其总体发展战略中,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本节将对发展低碳经济目标下城市间的合作机制,特别是技术合作机制,以及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一、城市间合作机制的建立

  气候变化既然是全球城市共同面对的责任,城市间就应当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来共同应对。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间联盟,一些城市间合作计划也已取得积极进展。在国内,上海理应在借鉴发达国家及其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与管理经验基础上,在长三角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发挥好枢纽作用,并谋求建立协调委员会之类的协调机制,以使长三角区域的能源战略和能源规划产生协同效应。

(一)城市联盟与合作计划

  为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争取领导地位,一些国际组织和大国纷纷推动城市间合作,建立城市间联盟,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进展。

  一些著名的国际组织正在积极协调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间合作项目。例如,早在1993年,地方环保行动国际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ICLEI)就开始实施旨在帮助各地政府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框架的城市项目,现在已有623个城市加入此项目。

  2005年12月5日~7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办了第四次气候变化市府领导高峰会,此次峰会正是由地方环保行动国际委员会(ICLEI)主办,由加拿大城市联盟(FCM)、蒙特利尔市政府、大都会国际协会以及联合国环境署(UNEP)协办,并得到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它还是2005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平行会,当年11月28日~12月9日,在蒙特利尔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1次缔约方大会,同时也是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后的第一次国际大会。在此背景下,第四次气候变化市府领导高峰会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一个机会,交流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措施,同时也表明地方政府在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此之后,ICLEI所主导的应对气候变化城市间合作进一步深入,2006年后开展的城市项目包括:

  ①2006年5月,1 360个加入气候保护联盟(Alliance for Climate Protection)的欧洲城市同意每五年实现减排10%,到2030年较1990年基准线实现人均减排50%;②2006年8月,克林顿基金会发起“克林顿气候行动”,与其他应对气候变化的团队合作,旨在全球城市推动减排和提高能效,世界上最大的45个城市已签署该倡议,其中包括中国的北京、上海和香港,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城市陆续加入;③截至2006年12月28日,353名美国市长签署了“美国市长气候保护协定”(The U.S.Mayors’ Climate Protection Agreement),承诺达到或超出《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美国减排目标,即到2012年前较1990年减排17%;④2007年5月,汇丰银行拿出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环保专项款1亿美金,启动“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计划,与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环保组织携手,商讨解决气候问题的对策,评估气候变化对世界森林和四条主要河流的影响,并将协助世界五大都会——中国香港、上海、孟买、伦敦及纽约应付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一些大国为了在国际环保领域塑造负责任的形象或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也在着力组织这样的城市间合作。例如,2005年3月1日,英国发起了一个在从阿根廷到越南共60个国家的100座城市中分享信息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活动。这个网络包括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美国,同时也包括中国和俄罗斯。

  这个名为“零碳城市”的活动是以那些消耗电力最大,因此也成为温室气体主要来源的城市为基础进行的。英国文化协会主席尼尔·金诺克在发起该活动时说:“活动聚焦于城市将会产生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新观点,建立起有关气候变化的挑战及其潜在解决办法的意识。零碳城市活动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对气候变化)减缓、适应以及我们所能采取的实用措施。”

  该活动将包括一个以减少交通拥挤和汽车排放到绝缘建筑的成功和失败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展览,这个展览将在所有100个城市中展出,并辅以网上论坛和城市会议。英国环境大臣玛格丽特·贝克特对零碳城市活动表示欢迎和支持。

  从此类城市间合作的内容看,已经从初期的做出承诺,发展到分享信息和经验,共同研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对策。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加剧,这些城市间合作还将朝着促进跨国环保投资、环保技术转移、南北矛盾调解等方向深化。

  城市间合作除了强调发达城市向欠发达城市提供援助之外,欠发达城市间的合作,即“南南合作”也不可或缺。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下属的CIFAL网络就是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间合作为重点工作领域,在全球建立了12个培训中心,包括上海培训中心,通过各种培训项目,向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传授城市治理的经验,包括能源、环境、交通等各方面的管理经验,帮助它们建设应对此类挑战的制度能力。这一网络集聚、整合了数个国家政府、多个联合国下属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的力量,来促进地方政府之间的“南南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

  多个城市间合作网络之间还可以展开协作,进一步加快技术、资金、信息等的传播。例如,上文提到的CIFAL网络就和城市与地方政府联合体(United C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UCLG)、地方政府人居管理区域网络(The Regional Network of Local Authorit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CITYNET)等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以共享它们的部分资源。

(二)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际和国内城市间合作网络都不可或缺,而且在国际和国内网络之间,应当有若干枢纽城市发挥联系外部世界、协调内部协作的功能。就上海在长三角的地位而言,它自然而然就应当且能够扮演这样的角色,而且应主动谋求建立一套长三角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调机制。

  节能减排的技术传播、资金流动和管理经验共享是一个梯级转移的过程,这些关键要素从国际上的先进城市转移到特定区域的中心城市后,会进一步经由它转移到该区域的其他城市,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以这座中心城市为核心,建立起该区域城市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网络,这种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区域内流动将变得更为快捷。就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地位而言,它就应当扮演这样的角色,发挥承接内外的枢纽作用。

  在长三角的城市间合作中,上海的价值和作用应当体现在向周边城市提供更好的服务。具体就应对气候变化而言,上海应当培育出发达的咨询、中介、设计、融资等生产者服务业,帮助长三角地区企业获得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必要的资金,促进其资源生产力提高,减少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而且,在向周边城市提供更好服务的过程中,上海自身的服务业得到发展,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上升,这有利于上海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会有助于单位GDP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下降。

  上海和周边城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需要制度化、常态化的协调机制,因此,我们应谋求建立“长三角应对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之类的机构,以及签定《长三角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之类的契约,使城市间的合作有规则可依。这样的协调机制最低限度要加速各种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流动,最高限度要使长三角地区形成一体化的能源战略和能源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使本地区内各种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发挥出协同效应,使等量投入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不管是最低限度的目标,还是最高限度的目标,都涉及大量利益的协调,这是上述协调委员会所要发挥的主要功能之一。

二、城市间低碳技术的转让

  围绕低碳技术的合作是城市间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核心领域之一。全世界面临的问题不是缺乏技术,而是缺乏实现现有技术的传播和转让的有效机制。新技术的开发与突破,对于最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已有技术的转让与应用是发展中国家城市能够转向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必要条件。要达到这个目标,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帮助来提高人们的能力水平(包括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构建适宜的制度和网络体系,并学习获得特定的软件。因此,技术转让,特别是从发达国家城市到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技术转让,必须在一个覆盖这些软件硬件问题的平台上进行操作,而且发达国家城市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应建立一个共同的纲领来帮助寻找可使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一)低碳技术转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可使技术转让更加有效的四个决定性因素包括能力建设、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机制、适宜的政策环境、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国际技术合作机制。

  1.能力建设

  技术转让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进行能力建设。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基础设施、制度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技术就意味着社会面临新的挑战。缓解和适应技术同样需要这种能力。

  相比之下,人们很少会系统地关注要适应改变了的环境需要建设什么样的能力。在每一个技术转让进程的每一个阶段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能力是最基础的。很多低碳技术的转让需要科技、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能力。如果当地的这些能力很好很容易获得,就可促成国际资本流向当地,帮助推进技术转让。城市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来说条件较好。

  发达国家城市政府特别要保证由它们发起的培训和能力建设项目必须要覆盖技术转让所需的信息、金融、法律、商业咨询等每一个方面。还应覆盖能提供这些方面的当地条件。这就要求当地政府、机构、利益相关者、商业组织和消费者、使用者之间进行合作。

  发展中国家城市政府应对当地的能力进行建设,并对其进行调整使之适应技术转让。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发展援助活动。通过更好地加强一体化的一揽子技术转让,较少关注发展技术技能,更多地关注在相关服务、组织方法、管理方面容易学到的技能,未来技术转让的方法就会变得更加有效。

  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曾帮助过斯里兰卡开发农村家庭使用太阳能系统的市场。它们的项目强调本地化参与:当地的经销商使用国产和进口原件进行组装,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本地技术人员受过培训,当地的消费者也曾接受过教育,当地小型金融组织提供消费信贷。

  2.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信息网络

  技术转让来源于各种利益相关者所采取的行动。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技术的开发者、拥有者、提供者、购买者、接收者和使用者(如私人公司、国有企业、个人消费者)、金融机构和救助机构、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等。一些技术直接在政府部门之间转让,或在纵向一体化公司内部转让,然而越来越多的技术流通也依靠多元化组织,如信息服务提供者、商业咨询机构和金融公司之间的协调合作。尽管各个利益相关者所起的作用不同,但要促进技术成功转让就需要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作,政府可促成这样的合作。

  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影响技术的转让,这些方法根据部门、地区、国家情况和技术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已在市场上使用的技术和正处于开发阶段的技术进行转让的路径可能是不同的。一般的转让方法包括政府资助项目,直接购买,特许经营、外资直接投资、合资、共同研究、合作生产协议、教育和培训、政府直接投资等。

  认识参与技术转让的必要性,加强不同组织之间促成技术转让的网络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在技术密集型经济中,技术逐渐通过信息评估服务机构、管理咨询机构、金融公司、律师和会计等组成的私人网络进行交流。当地政府代理机构、消费群体、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要确保获得转让的技术要满足当地的需求。

  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信息的获取与评估是基础。然而,如果信息面太窄会阻碍技术转让;如果忽视了技术转让的后面阶段,技术转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政府和私人在技术评估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改变。私人信息网络通过专门的咨询与评估服务互联网正快速扩散推广。逐渐增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也表明,即使没有政府的直接参与,很多环境无害技术也能快速扩散。各个阶段的参与者之间的网络联系需要加强,建立局域网对加强联系就特别有效。接受所转让技术的部门必须要利用好他们当地的资源和专门的技术。

  3.有利的政策环境

  当地政府通过有利的经济政策和监管框架,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技术转让的环境。很多低碳技术在很多部门共同使用,他们通过商业渠道传播,但他们的扩散受到了不了解当地政策环境或当地政策环境吸引力不足的影响。

  外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城市投资一个项目之前,往往会考虑很多因素。他们会仔细地衡量这个国家的基本特征,比如自然资源、GDP。尤其是政府政策和投资城市的投资环境。政府可以制定很多政策来鼓励整体投资。比如利润返还、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环保标准、劳工法律和贸易协定等。而这些政策都将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城市政府可以扮演为投资创造“有利环境”的角色。

  技术合作协议试点项目(TCAPP)是由美国有关政府机构(环保署、能源署、国际援助机构)1997年发起的,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在菲律宾,技术合作协议试点项目(TCAPP)通过削减对于小型水利设备繁琐的许可证和评审要求,成功地帮助菲律宾修改了小型水利法。

  4.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NSI)把能力建设、信息获取和有利环境这些因素整合到低碳技术转让的广泛的路径中,而不是仅仅列出独立的因素,并且支持建立一种创新文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子系统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质量会成功地影响技术转让。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可以通过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而得到加强。合作可以是系统的,贯穿在技术转让进程的每一个阶段,并且要保证有私人和公共利益相关者(包括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商业、法律、金融和其他服务的提供者)的参与。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①对私人和公共利益相关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信息获取和培训,支持项目准备;②根据对技术的要求,加强科学和技术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③对特定的技术、贸易、金融和法律信息进行技术评估;④鉴定和发展正对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存在的技术、金融、法律、政策障碍和其他方面障碍的解决方案;⑤通过制造商、生产者和终端使用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技术评估,促进样机原型的使用、开展示范项目和其他的扩展服务;⑥创新金融机制,如公共、私人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建立专门的信贷设施;⑦为了低碳技术的转让,评估、调整当地地方条件以适合低碳技术,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当地和区域合作伙伴关系;⑧建立市场中介机构,如能源服务公司。

  5.国际技术合作机制

  目前,国际碳减排技术合作机制的三个成功案例是全球环境基金会、多边开发银行和清洁发展机制。

  全球环境基金会,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财务机制的操作实体,是无害环境技术转让的一个关键的多边机构。技术转让存在很多挑战。相比之下,为技术转让所做的这些努力是很少的,即使加入双边发展援助也仍不足。全球环境基金会当前的目标是增加能缓解环境问题的项目,这些项目能检验并论证那些可促进技术扩散的金融和机构模式的可行性,有助于提高东道国理解、吸收、传播技术的能力。全球环境基金会还支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导下进行的针对气候适应和其局限性的能力建设项目。

  多边开发银行是一种促进国际技术合作的有效合作机制,政府可以利用其杠杆作用,达到下列目标:①加强多国开发银行项目,解决因其发出贷款而造成的环境后果;②发展方案办法,以贷款来消除体制性障碍,为民营科技转让创造有利的环境;③鼓励多边开发银行加入国家创新体系伙伴关系。

  清洁发展机制更是在低碳技术国际转移中发挥了无法取代的作用。通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使企业和公众、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公众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助于更多的企业和公众自觉参与保护全球气候的行动;有利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技术输入发展中国家,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推广。此外,清洁发展机制的成功实施,证明全球合作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信心。然而,CDM市场的持续和健康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京都议定书》只为发达国家规定了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义务,2012年以后的国际气候制度尚未确定,而这种不确定性使国际CDM市场越来越面临失去发展动力的威胁。再比如,目前的市场条件下,CDM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作用十分有限,等等。

(二)城市间低碳技术转让的主要障碍

  技术转让进程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阻碍因素,这些障碍根据特定环境而不同,例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技术转让。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不同城市影响技术转让的障碍因素也不同。这些障碍包括:缺少信息,技术能力的不足,政治和经济障碍如缺少资本、高交易成本、缺少全部成本定价、交易和政策障碍等,对当地需求缺少了解,商业的局限性如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制度上的局限性如缺乏足够的法律保护,不足的环境法规和标准等。世界上不存在既有的方法来促进技术转让,必须以对技术转让的主要障碍进行识别和分析。针对特定的障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影响作用采取恰当的行动,才能形成有效的政策工具。

  1.低碳技术受让城市能力不足

  很多情况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到的都是一些无用的,生锈的所谓“环境友好型”部件。之所以发生这种事情,是因为物理技术与所需能力的培养不相符以及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经济能力有限。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劳动力的能力高低是影响技术转让最重要的因素,必须把提高其能力提到技术转让的议程上来。很多案例表明在很多方面能力培养是技术转让成功的关键决定因素。技术转让,不仅包括购买、运输和安装合乎环境要求的工艺产品,这一过程同时还需增强技能——人力和机构的能力。技术转让还包括对消费者的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技术支持以及开展一些帮助发展中国家城市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的活动。使新的技术和操作满足当地的需求。波兰高效照明项目的成功最基础的因素是对消费者进行培训。在这个项目之前,市民并不在意紧凑型荧光灯节省的电力。这个项目告诉了消费者电灯的成本效益和对于环境的价值。

  2.缺乏准确的相关技术信息,信息传播网络不发达

  关于低碳技术可以获得的信息在数量上是非常多的,但是在质量上却参差不齐。问题就比较复杂,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潜力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相应的决策者提供相关的和准确的信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于那些想参与低碳技术项目的企业来说,得到足够的低碳技术的相关信息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企业要更多地影响政府决策,最主要的障碍是缺乏适当的信息。投资者需要得到有潜力项目的更多信息。而项目开发者需要得到切实可行的技术的更多信息。国际援助者需要与产业部门更多地沟通协商,从商业角度进行理解,并且确定他们怎样来帮助。必须开发出国际性的商业网络,让投资者能快速方便地了解到项目的有关信息。因为只有当信息得以传播,劳动力得到培训和消费者获得信息同时起作用的时候,技术转化的效果才是最好的。为不了解情况的消费者阐明低碳技术的过程或设备的优势,可能会增加消费者的需求。技术工人需要进行安全有效的新设备操作方法的培训。在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城市信息传播网络通常是不发达的,有些甚至是不存在的。

  对于那些想参与低碳技术项目的私人部门来说,得到足够的低碳技术的相关信息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私人部门要更多地参与事务,缺乏适当的信息是其最主要的障碍。投资者需要得到有潜力项目的更多信息,而项目开发者需要得到切实可行的技术的更多信息。救助者需要与工业部门更多地沟通协商,从商业角度进行理解,并且确定他们怎样来帮助。必须开发出国际性的商业网络,让投资者能快速方便地了解到项目的有关信息。

  3.缺少城市间有约束力的技术转让机制

  目前关于低碳技术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主要有国际能源署的相关专业网络,经合组织等国家层面的信息交流平台。而城市层面的经验共享和自愿协议交流平台有地方环保行动国际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ICLEI)、气候保护联盟(Alliance for Climate Protection)等,但这些城市层面的组织多是城市之间经验共享和自愿协议,但这种交流机制是非约束性的。

(三)促进城市间低碳技术转让的思路对策

  每一个城市独有的特点决定了一种技术转让的通用办法是不存在的。只有充分了解城市的一个产业从技术转让中获得利益,以及选择最恰当的技术,才是促进任何技术转让的前提。

  1.评估城市低碳技术的需求

  只有在城市的技术需求经过科学评估之后,城市才能确定明确的技术发展计划,制定长远的技术发展战略,也才能使得当地政府、产业部门和外国技术援助项目的参与者可以采取有效的行动。在进行技术引进评价时,要充分分析和研究引进技术的国内市场潜力、技术经济效益和国产化潜力,不要一味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在进行项目谈判时,不必苛求发达国家实体转让最先进的技术,但一定要保证能引进适宜技术的较核心部门。

  2.建立城市低碳技术信息共享网络平台

  城市间合作可以改善信息系统,通过明确指定的交换中心(如节约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心),信息专业公司、电子媒体或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把信息系统链接到国际网络和局域网络,建立低碳技术共享平台。发展中国家某些城市的能源效率中心帮助本土的公司与工业化国家的公司进行联系,并且帮助客户进行合作谈判。他们帮助这些公司分析现存的和潜在的市场,为如何克服壁垒提供建议。例如北京能源效率中心,通过建立关于能效技术、服务和潜在的项目和合伙人的信息网络和数据库,通过技术项目开发来协助当地政府满足能源和社会的需求,已经促进了能效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3.试点和示范项目是科技信息传播的有效方法

  试点和示范项目是传播科技信息的特别有效的方法。示范工程能够证明一项新的或者不为人们所熟悉的技术是切实可行的。但是这样的示范工程是很昂贵的,通常需要政府的支持。示范工程把技术转让成功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联系到了一起,它们能加快信息的流通、能形成这些工程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

  4.开展低碳技术的合作开发

  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到应用需要20年的时间,开展城市间的合作研发可以缩短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应用的时间,减少城市间技术转让以及对技术应用能力的限制,当然也可能存在多个参与者之间难以达成一致的矛盾。

  5.发挥城市政府的关键作用

  政府的领导在技术转让中是非常重要的,政府能够示范什么事情可以做,同时还能通过政府购买来创造市场。实践表明,在技术转让过程中都有政府的参与。

  与气候相关的技术转让的目标并不是仅仅为了实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样简单的项目,而是要为气候技术的应用开辟出一个可持续性的市场。为低碳技术项目开辟新市场,需要花很长时间在一个大区域范围来做出努力。如果一个城市不采用低碳技术来为之服务,那么低碳技术的市场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城市经济实力的加强可降低对外国技术的依赖,能鼓励国内技术的生产,促进创新技术的兴旺发展。

  6.建立城市间技术转让合作基金

  由于低碳技术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城市手中,而发达国家城市向发展中国家城市转让技术大多是看中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市场,加上发展中国家受资金实力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城市往往得到的是不适合当地情况的过时的技术。而发达国家城市除了市场之外的技术转让动力不强,因此导致低碳技术得不到有效的转让与传播,减弱了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转让与扩散的效应。

  通过城市间技术转让合作基金向发达国家城市或发展中国家城市购买低碳技术,然后以较低的价格或其他方式向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进行转让,既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城市经济能力相对不够的问题,也可以确保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由此建立发达国家城市和发展中国家城市技术转让双赢的机制,促进城市间低碳技术的有效转让与传播。

三、低碳世博:上海在行动

  作为2010年世博会和本次世博论坛的主办城市,上海已经在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承担国际义务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可以说,上海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单位GDP能耗一直持续下降,是全国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2008年上海的万元GDP能耗为0.801吨标准煤,较2007年下降3.78%,不到1990年的1/4。

  上海市政府已经建立起比较全面的节能降耗考核体系。2008年,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分别制定了《区县人民政府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工业节能降耗考核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定,将节能降耗责任和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

  同时,上海市政府继续完善重点用能单位的分层、分类管理,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控制能耗总量增长。针对钢铁、石化、大交通等用能增长较快的情况,上海将重点对年用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单位加强用能总量监控。

  上海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大力建设轨道交通,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历经15年的艰苦奋战,上海轨道交通建成线路总长已经达到了420公里。12条线路、280多座车站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区、连接市郊新城、贯通重要枢纽的轨交网络,呈现出枢纽数量多、站点分布密、设施集约化、运行体系化的网络化运营格局。在最近集中建设发展的五年多时间里,上海轨道交通新建成线路330公里,新建成车站近205座。建设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被国际地铁协会(COMET)称为“世界城市地铁建设发展的奇迹”。到2012年底,上海将形成13条线、500公里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未来5年,上海轨交新建里程将超过200公里。

  上海还利用世博会展示和推广先进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其低碳节能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太阳能发电。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园区,世博园让“绿色能源”的理念成功应用。世博园内的太阳能发电技术集中在光伏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照明系统及太阳能热水应用等层面,如中国馆外墙铺装的新型太阳能光电板,年发电量30万度,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85吨;澳门馆的太阳能供电系统,不仅可以发电,而且还可起到遮阳的效果。

  (2)LED照明。不少游客选择夜游世博园,专为欣赏园内LED灯光营造的绚丽多彩的“光影美景”。在“一轴四馆”、城市最佳实践区、各广场及景观带,世博园早已成为集全球大成的LED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初步估算,整个园区LED灯具超过20万盏,80%以上的夜景照明光源采用LED技术,综合节能效率可达70%以上。2010年,中国LED产业产值预计将超过1 500亿元,较2008年总产值翻倍。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与市场正在布局。

  (3)新能源汽车。每天运送上百万人、运行至今保持了98%的完好率,在世博园及周边使用的1 100多辆新能源汽车,无疑已经成为高科技与“低碳节能”理念的完美融合。这些不“吃油”或少“吃油”的汽车在世博会上的大规模应用,始终保持着“能量使用效率高、大气污染低、运行噪声低”的特点,实现了世博核心园区公共交通“零排放”的目标,也成为了未来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上海还积极参与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部门间的合作。上海已经参加了“克林顿气候行动”(Clinton Climate Initiative,CCI),与其他城市和国际组织合作,旨在全球城市推动减排和提高能效。2005年10月,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发起成立大城市气候联盟(简称C40),人口达到300万以上,且关注温室气体减排的大城市均可加入这一联盟,上海以观察员身份加入该组织。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是首批两个试点城市之一,该项目还得到了“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计划的支持。

  最近,科技部与上海市已经将合作探索“低碳城镇示范”建设纳入第二轮(2011~2015年)科技部与上海“部市合作”计划之中。崇明生态岛综合建设是国家的战略决策,2005年成为科技部与上海开展“部市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科技部启动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崇明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研究”。2010年3月,科技部正式下发通知,批准崇明县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随着双方新一轮会商制度的开启,尤其是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丰富的“低碳技术”将进行大力推广应用,科技部将与上海一同推动崇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建立健全低碳技术推广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把崇明岛建设成为生态技术的实践区、生态产业的培育区、生态生活的体验区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