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时间:2023-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论文理论上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论证了基于人的存在和全面自由发展的虚拟价值概念逻辑,并对虚拟价值的影响因素和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理论上的创新点主要包括:

1.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论证了基于人的存在和全面自由发展的虚拟价值概念逻辑,并对虚拟价值的影响因素和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当前经济管理中的“价值”一词实际包括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经济利润、财富形式四层含义。现有经济理论将使用价值主要限定在经济物品的物理化学等功能属性,将其划入商品学的范畴,但在新经济时代,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日益起到决定性作用,论文将虚拟价值(对应着人的心理需求)作为与使用价值(对应着人的生理需求)相辩证统一的概念。

传统价值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物为本的,但又不自觉地体现出“人本”的进化逻辑。生活价值论和虚拟价值的观点,根植于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基本哲学观,价值研究“人本”立场的内涵是:价值是一个属人的概念;价值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概念,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反映和形成着“人之为人”的本质;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关系范畴,价值研究必须立足于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

马克思认为“财富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双重存在。与人作为自然存在相对应,纯粹的“物的维度”的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概念,与人作为社会存在相对应,“社会关系维度”的价值是“虚拟价值”的概念。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虚拟价值”概念是对人的社会存在的确认和表达。人的存在方式是劳动的本质,生活即是存在本身,生活价值论是广义虚拟经济的哲学语言表达,从生活价值论的角度看:价值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价值是主体、客体、关系(本质、现象、过程)的统一;价值是随生活实践演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并不认为劳动价值论是人类社会的恒久现象,“以自由个性为目的”是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或对象化自身,就是要成为全面的人,只有将经济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落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上,才是真正的人本经济学。虚拟价值的大量涌现并成为决定交换价值、经济利润的关键因素,其背后反映的是“人发展到了新的历史程度”。以虚拟价值的创造和交换为核心的虚拟经济蓬勃发展,不是人的异化,而是人类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人作为“类存在物”走向全面发展的标志。需要是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把需要当作一种原动力来解释人们的活动。现代经济学把人的欲望及需要作为研究的现实逻辑起点,把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欲望手段的稀缺性视为经济活动的基本矛盾。实际上,人的欲望或需求是无限的,应该主要是针对人的心理需求而言的,人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从经济管理研究的角度,人的需要可以相对划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由于人的心理需求具有开放性、无限性,决定了虚拟价值是无限拓展的,人们对虚拟价值的创造也永无止境。

论文提出基于人的存在和全面自由发展的虚拟价值概念逻辑: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物的维度)和社会存在(关系维度)的统一,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本身,个体生活和类生活构成了人的全部生活;人的自然存在、个体生活体现为物质态运行及衍射的过程,在经济理论中抽象为生理需求,人的社会存在、类生活体现为信息态运行及衍射的过程,在经济理论中抽象为心理需求;经济物品(包含了稀缺和购买力等因素的物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有用”性是“使用价值”,经济物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有用”性是“虚拟价值”;主要为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创造及实现使用价值的经济是实体经济,主要为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而创造及实现虚拟价值的经济是狭义虚拟经济,狭义虚拟经济和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二元价值容介态式经济统称为广义虚拟经济;人类经济由使用价值、实体经济为主导,发展为以虚拟价值、广义虚拟经济为主导,体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概言之,虚拟价值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类生活在经济生活中的衍射,虚拟价值可以抽象为经济物品对人的心理需求的满足。

论文提出了影响虚拟价值的五个主要因素:认知(虚拟价值大小反映了人的“认识”程度)、信息(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信息成为第一资源)、文化(文化融入商品价值并成为消费的主导因素)、体验(体验价值主要体现为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制度(虚拟经济是“信心经济”,制度的作用是形成稳定的价值预期,预期是形成和造就虚拟价值的关键)等。在广义虚拟经济中,边际报酬递增由特殊转向普遍,虚拟价值的非边际性使企业垄断定价权成为可能,垄断定价权是广义虚拟经济边际报酬递增的重要原因(主要是从需求的影响角度),垄断定价权在广义虚拟经济中具备正面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广义虚拟经济中,出现了竞争和垄断同时被强化的趋势,是一种竞争性垄断。

2.应用广义虚拟经济基本理论,对企业虚拟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界定了影响决定企业虚拟价值的新三要素——品牌、商业模式、价值网络。

从顾客的视角看,虚拟价值定位与设计的起点是顾客的心理需求细分,由具体心理需求构成的人格特质是消费行为的重要动因。虚拟价值的定位与设计方法大致分为:打造一个题材概念、塑造一种文化品位、培育一种生活方式三种类型。品牌是信用的聚焦,其最基本功能是生产者对于商品的信用承诺,品牌忠诚是品牌对于“信用”积累的结果。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品牌价值演变为符号价值,通过品牌,消费者品质认定增加、信息成本减少、感知风险降低。品牌价值资产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过程,品牌可以看作是企业投入文化要素(信息态)和技术要素(物质态)“生产”出来的“产品”。品牌中的文化因素是蕴含其中的人文信息,品牌中的技术要素是物化在产品中的质量和性能,经过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长期的循环容介作用,最终形成独特的品牌价值。品牌的本质是价值关系,顾客关系资产是一种高级的广义虚拟经济形式。品牌的竞争优势符合齐普夫定律,形成品牌价值的赢者通吃。品牌不仅为消费者创造虚拟价值,自身也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虚拟价值”——品牌价值资产。品牌价值的形成依赖信息传播:生产者通过信息传播转移文化内涵,形成符号价值和信息价值;消费者通过信息传播获知产品信誉,形成认知价值;传播媒介具有对虚拟价值捕捉与放大的作用。在注意力稀缺的背景下,品牌价值的传播提出新的要求;虚拟价值产品具备“长尾化”的特点,品牌传播必须在弥散的社会生活中针对分化中的多层结构来认识心理的差异,实现品牌传播的“长尾化”;消费者由被动地接受品牌宣传,转向通过搜索引擎、论坛、博客、排行榜等手段主动获取和形成品牌价值信息,要求厂商、媒介和消费者实现多层次互动。虚拟价值不仅通过品牌进行传播并建立与顾客的信用承诺,还需要具备全面的认证体系,包括资质认证、信息追踪、企业识别、服务质量、惩防机制等。

从厂商的角度看,商业模式对企业虚拟价值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尽管现有的相关文献并没能就商业模式的定义达成一致,但价值是各类定义共同关心的核心主题。从整个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全过程界定商业模式,论文提出了商业模式的价值构成一体化模型: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运动过程特点的描述,具体包括定位模式(企业使用价值、虚拟价值的设计与定位)、流程模式(为实现市场交换价值而进行的内外部运营管理)、盈利模式(为实现企业盈利而进行的收入模式、成本模式设定及维护)、资本运营模式(为最终实现股票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商业模式整体资本化活动等)。当前虚拟价值实现的典型商业模式有:跨界虚拟价值定位,即将现有的核心能力容介到其他产业之中;流程标准化模式,即依靠成熟的业务流程进行连锁经营;交叉补贴模式,即“让钱在不同产品之间、不同人之间、现在和未来之间、免费与收费之间转移”,其重要依据是广义虚拟经济的人气法则和信息态规律;虚拟价值寻租,即虚拟价值垄断定价权作为商业模式的应用,对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时间寻租;商业模式的资本化,即依托资本市场创造一种新的虚拟价值。

从行业及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变化着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规律正在分解传统价值链,价值创造需要构建一个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和结构,即价值网络。价值网络的形成与提升顾客价值、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发展新型企业竞合关系等密切相关。从生活价值论的角度看,没有独立的企业和产品,企业和产品都服务于顾客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是一个企业个体能够单独完成的,必须依托整个价值网络。在“生活方式”的商业世界里,企业之间和产品之间不再是“你死我活”式的竞争,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竞合关系。虚拟价值是价值网络构建的核心,品牌、信息资源、渠道、知识产权等是核心能力和重要纽带。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角度看,企业必须根据价值网络的情况进行战略调整,“融入世界产业价值网”是企业在垂直的价值关系中,与供应商、消费者、市场中介机构等建立密切的价值关系。“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网”是指企业在水平的价值关系中,与竞争对手、其他产业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科研结构、利益相关者等构建价值网络。价值网络的治理是所有网络成员的共同职责,核心企业在虚拟价值集成网络治理中承担更大的责任。虚拟价值集成网络的治理主要包括:确定模块化产品的设计规则;制定价值网络的“入围”与“出局”原则,对网络成员进行及时调整,动态地保持整个价值网络运行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以及灵活、快捷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核心企业要善于控制价值网络中的“战略环节”,承担起行业领导者的责任;提高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和增加合作收益,合理分配网络利益,建立高效、准确的信息传导机制,防止舞弊和逆向选择的产生;虚拟价值是一种非常脆弱的资源,价值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的疏漏,都可能对虚拟价值造成致命的影响,核心企业要承担品牌价值保护、特许授权的治理、知识产权的治理、虚拟价值本土化的治理等责任。

企业股票公开交易后,将具备整体虚拟价值,企业整体虚拟价值的运营涉及:一是企业价值受信息的影响极大,企业市值管理必须立足于对信息r要素的供应管理;二是如何协调和处理实体经营和狭义虚拟经济的关系;三是走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道路。传统企业向广义虚拟经济模式转型,根本上说,是虚拟价值核心能力的塑造与经营,传统企业要通过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产业化发展,为商业模式转型奠定基础,逐渐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物产品生产与品牌价值的互动、价值创新与商业模式复制的互动、实物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互动、技术发展与人文精神的互动等。

本论文可能存在以下不足:

1.论文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虚拟价值进行了综合性、基础性的研究,受研究范围、研究阶段、研究篇幅的限制,论文的一些主要观点主要采用归纳演绎和案例佐证的论证方式,暂时没有进行规范的实证研究。

2.品牌价值、商业模式、价值网络、公司价值等是当前企业管理和公司经济学的前沿热点,现有文献相当丰富,如何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角度进行重新界定,如何充分挖掘新的“三要素”在企业价值创新中的作用及手法等,是一件极具理论创新意义、难度也较大的工作,本论文在相关研究的深度上还存在不足。

3.虚拟价值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模型都带来重新思考,受研究方向限制,本论文没有对虚拟价值的经济学变革影响进行分析。

上述不足是需要作者深入研究的着力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