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免不了要作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而作出选择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你得到这个机会时,往往会失去另一个机会。而该选择哪个机会,人们则需要通过计算机会成本来加以权衡,即选择一件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件东西所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在面对有限的资源时,为了能够得到更多我们想要的,人们就必须选择放弃一些东西。
选择有时候很容易,但有时候也是很困难的,难就难在备选的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势。不过,只要人们了解了其中的经济学原理——机会成本,人们就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明智地作出最经济、所获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或“替代性成本”。它是指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要想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必须在作出决策前来进行分析,将已放弃的方案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作为备选取方案的机会成本计算在内。
生活中机会成本的例子到处都存在着,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世界首富、微软公司前任总裁比尔·盖茨在面对选择时是如何计算机会成本的。
1973年,比尔·盖茨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法律,可是他对法律却一直没有很浓的兴趣,反而对计算机情有独钟。19岁时,盖茨有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想法,此时他面临着一项重大的选择:是继续读书直到拿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学位证书,还是辍学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比尔·盖茨热爱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拿到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是他所渴望的,可是经营一家属于自己的软件公司也是他的梦想。经过一番慎重的思考之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软件公司。事实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对的。在1999年美国最权威的《福布斯》杂志的世界富豪评选中,比尔·盖茨以净资产850亿美元登上榜首。
1999年3月27日,比尔·盖茨回到母校参加募捐活动时,有一位记者问他是否还愿意继续回哈佛上学,以弥补他曾经的遗憾。对此,比尔·盖茨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作出任何回答。不难看出,比尔·盖茨已不愿意为了哈佛的学位证书而放弃自己已有的事业。
按照常理,上学是盖茨喜欢的事情,在实现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愿望后,他完全可以静下心来继续去学习,以实现他的哈佛梦想,可是他为什么要选择放弃呢?人们不解。但是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不再那么令人困惑了。因为,对于当时的盖茨而言,继续经营公司的机会成本就小,而继续上学的机会成本更大;而且,他在计算机领域已经相当有成就,上学对他来说将要得到的利益不可能比他经营公司的利益更大。所以,他当然会选择机会成本较小而利益较大的一方。
在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盖茨不愿意去上大学的例子,他就是姚明。姚明在加入火箭队的时候同火箭队签订了5年的合同,火箭队付给他的薪酬是7000万美元,再加上他平时代理的广告收入,据说年收入已突破了1亿美元。但是如果他选择去读大学的话,那么这些收入很有可能都会失去,也就是说,与在NBA打球相比,姚明选择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要大得多。
机会成本分析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机会成本。善于利用机会成本分析利弊,作出效益最大化的选择,是理性人的首要选择。
机会成本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当人们在决策的时候,经常会比较获利和成本,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们只有计算好这一点,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