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创始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说过这样一段话: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不那么厉害。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是指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
有一天,一个渔翁独自在河边钓鱼,看样子他的运气很好,没多久,只见银光一闪,便钓上来一条鱼。可是,十分奇怪的是,每逢钓到大鱼时,这个渔翁就将它们放回水里,只有钓到小鱼时才放到鱼篓中。在一旁观看他垂钓的人感到十分迷惑,于是就问渔翁:“你为何要放掉大鱼,而只留下小鱼呢?”渔翁回答道:“我只有一口小锅,所以煮不下大鱼,而且小鱼的味道更鲜美啊!”
众所周知,大鱼当然比小鱼好,但是渔夫没办法,只因为他的锅小,只能装得下小鱼,所以他只好把大鱼放生,留下小鱼。从经济学上讲,渔翁的这种行为可以称为“有效需求”。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其总需求价格相等时社会对于商品的总需求,而这个总需求是由总消费需求和总投资需求构成的。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心理定律,即所谓心理上的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
就个人消费来说,量入为出,消费水平依赖于收入水平,消费额总是占收入额的一定比例,这种比例就称为“消费倾向”。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应该低于他的收入水平,只是占据一定的额度,绝对不能超过。
实际上,个人的消费行为取决于他对未来的预期。因为个人的预期未必一定正确,所以常常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成为“月光族”,每到月末的时候举债度日。
首先,个人在作出预期时,依据的是个人掌握的消费信息,而这常常是分散的、片面的,甚至有很多信息是错误的。还有不少人作出预期时更多的是听了传言,而这些传言既包含正确的信息,也包含那些错误的信息,有时即使是正确的信息也会被扭曲变形。
其次,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常常是互相影响的,一个人的预期常常会影响别人的,也要受别人影响。所以,我们经常受到示范效应的影响。
在决定购买哪种物品时,消费者所依据的是短期预期。比如,消费者对某一商品价格的预期是下降的,他们就会持币待购,并不急需此类商品的人也会去购买。
价格预期与收入预期是影响消费者需求预期的主要因素。当消费者预期未来某商品的价格有上涨的可能性时,就会影响当前的购买,即消费者常常将当前的价格上涨作为今后价格进一步上涨的信号来作出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测,从而在当前物价上涨时增加购买。此时,影响购买行为的并非当前的价格,而是未来更高的价格预期。所以,买涨不买落和需求定理并不违背。同理,消费者也会将当前的价格下降作为今后价格会进一步下降的信号而作出价格下跌的预期,从而在物价下跌时减少购买。此时,影响购买行为的也非当前的低价格,而是未来更低的价格预期。
收入预期是消费的一个重要预期。此时,消费者并非预期整个社会收入水平的走势,而是预期自己个人收入水平的走势。大多数消费者希望自己的生活稳定,所以,决定其消费的常常不是一时的收入,而是一生的收入。而这一生的收入又要取决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收入预期的影响不同。通常而言,年轻、文化水平高和有技术的人对于未来收入是乐观的,他们觉得自己赚钱的能力强,未来的收入会随之增加。所以,他们的消费模式是支出大于收入,也就是愿意用消费信贷的方式先借钱花之后再还。这种乐观的收入预期鼓励了他们的消费。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对自己的收入预期乐观,便不管自己是否需要,是否“有效需求”,由着自己的欲望去消费,结果成了“月光族”。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正如古人的一首打油诗讥讽的那样: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有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丰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如此贪心不知足,终将坠入深渊里。若要世人心满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因此,想要活得开心一些,不沦为钱的奴隶,就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只做“有效需求”的消费,而不要让欲望控制了自己的大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