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一种利益互惠关系。人与人之间有来有往,崇尚礼尚往来,时间长了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自己建立起良好的人脉关系。如果总是有去无回,付出的一方则会觉得自己吃亏了,就会认为收益的一方为人不厚道,不可深交,久而久之,双方关系就会转淡甚至还会交恶。可见,人与人交往,必要的时候还得会送礼。人只有为自己树立良好的行为效用,才能将自己的人脉变成财脉。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人讲究送礼是众所周知的,每年的中元(6月底至7月中)和岁末(12月底至1月初),是日本人惯常的送礼高峰期。
日本人送礼的对象多为那些关照过自己的上级、长辈以及同僚好友等,礼物一般多为食品、土特产品、生活日用品等。日本人所送的礼物价格并不贵,其象征意义往往大于实际意义。日本人迁入新居时,会向邻居赠送小礼物,以表示关照和友好的意思;当外出旅游归来后,日本人也往往会捎回一点小礼物送给同僚或邻居,以表示大家“有福同享”。
一般来说,日本人收到别人的礼物后都要“还礼”。通常都是回赠对方一件与收到礼物的价格大致相同的礼品。如果你送的东西太贵重了,那么对方回赠你的东西也要贵重,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的送礼成为对方破费钱财的负担,日本人送礼的标准是:礼物不能太贵重,要能既表示了自己的心意,又不会引起对方的不安。
“送礼文化”在中国自不必说。在国内,元旦、春节来临之前,走亲串友的人们少不了拎上一份或多或少的礼品。在办红白喜事前,人们都会准备一本礼簿,谁送了多少礼金,送了什么礼品等,都会非常清楚地一一记录在案,等对方将来办事,也会备一份相当的礼品给对方作为回报。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也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礼始终都是贯穿与维持人际关系的一个尺码。人们之所以这样崇尚礼,也是为了一种预期的收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最好的礼物应是其效用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东西。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在送礼前,尽量掌握收礼人的个人偏好信息,然后投其所好,以使礼物的效用最大化。
第二,如果有关收礼人的个人偏好的信息难以获得,那就送对方最稀缺的。这就是经济学上的“钻石和水的悖论”告诉我们的简单道理,即一种物品的效用主要取决于它本身的稀缺性。
第三,如果你连收礼人什么最稀缺的信息也不知道的话,那就送对方变现程度较高的礼物(用凯恩斯的话说就是流动性最强的礼物)。因为一种物品的变现程度越高,对方就越可以方便地将它换成自己最急需的物品,进而送礼人的礼物效用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传统意义上能非常注重礼尚往来。尽管这样,送礼前你也需要权衡一下,应能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及时给予。送礼的时机非常重要。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急人所急的礼物不需要十分贵重。对于沙漠中干渴的人来说,一袋黄金不如一罐泉水,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伸出了手,会让他终身难忘。比如,朋友家碰上意外之灾,你及时去看望他们,并以朋友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给他们以帮助和鼓励,这时你送上的哪怕是一份薄礼,但礼轻情义重,它会使你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不仅能让你获得朋友的感情,也能帮你树立起重情义的良好形象。而这样的一种良好形象,无疑能让你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收获颇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