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黄河善谷 兴慈善产业
——吴忠市发展慈善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白雪山
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对于新形势下调解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沿黄经济区”,这充分说明沿黄经济区建设已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政策、由地方重点上升为西部大开发重点,为我们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策支撑。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打慈善牌,举慈善旗,提出了依托沿黄经济区建设,全力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构想,为我们加快发展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吴忠在沿黄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先行先试,育黄河善谷,兴慈善产业,在全国率先建设慈善产业合作示范区。
一、深化认识,准确领悟打造黄河善谷的重大意义
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黄河善谷的构想,是解决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形成黄河两岸“慈善盆地”,将传统的救助型、输血型慈善行为提升为现代的产业型、造血型慈善格局,以全新的慈善事业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吴忠是宁夏河套灌区的腹地,打造黄河善谷对吴忠来讲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必将极大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极大地促进民生改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打造黄河善谷是吴忠市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吴忠市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支持宁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从跨越式发展看,吴忠市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问题,吴忠要与全区、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必须要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既要爬坡,更要追赶,困难前所未有;从统筹发展看,吴忠市山川发展不平衡,两个川区县带着三个山区县,按照国家1196元的贫困线标准,还有近20万贫困人口,近10万人生活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大山里;从可持续发展看,位于中部干旱带的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十年九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受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很大,同时,吴忠工业化水平低,传统农业占相当比重,山区农民增收尤为困难;从和谐发展看,吴忠市现有各类残疾人10.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1%,高出自治区平均水平(6.83%)0.4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34%)0.97个百分点。全市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通过打造黄河善谷,利用现有的能源、劳动力、土地、政策等优势,必将吸引大批企业家举善创业、大展宏图,能够拓宽贫困人口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渠道,为社会救助对象带来福祉。
(二)打造黄河善谷是增强吴忠市经济实力的有效载体
吴忠作为沿黄经济区的核心区之一,承载着黄河金岸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近年来,吴忠市以争取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两大任务”为抓手,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基础,依托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加快推进工业“两城五园”、农业“十大基地”和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周边市县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政策机遇,把发展慈善产业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慈善事业与黄河金岸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慈善产业载体,使人口、资源、产业业态、投资方向、开发建设在一定范围内集聚。通过在利通区创建立德工业园、在红寺堡区创建弘德工业园,使吴忠市成为打造黄河善谷的主战场,力争把吴忠慈善工业园建成西部大开发重要的出口贸易加工区和对外贸易窗口,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打造黄河善谷是促进吴忠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慈善事业,传播现代慈善理念,挖掘社会慈善潜能,营造全民慈善文化氛围,激发人们爱社会、爱他人、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怀,使广大公民充分发挥慈善活动的主体和基础力量作用,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睦、乐于奉献的社会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吴忠市贫困人口基数大,残疾人比例高,社会保障发育水平低。发展慈善事业能够有效解决社会保障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为适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供永续动力,在逐步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升其精神生活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整体文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
二、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慈善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关键在于实践。打造黄河善谷,建设中国慈善产业合作示范区,目前尚无现成的模式可循,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围绕“打造慈善家、企业家投资兴业,扶贫济困的道德高地”,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一)建立健全慈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打造黄河善谷的前提条件
吴忠是全国著名的回族之乡,乐善好施是广大穆斯林的传承习俗,发展慈善事业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如何将广大群众社会的、分散的、临时的行善行为规范为有组织的、有目的的、长效的发展理念至关重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现代慈善理念为引导,以提倡全民慈善为基础,建立健全慈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通过建立宁夏吴忠慈善基金会,确定慈善基金会组织机构、办公场所,制定《吴忠慈善基金会章程》,组建“关注民生、共享和谐”慈善基金,采取政府引导多层次举行慈善基金募集活动,广泛宣传发动全市机关单位、党员干部、社会各界积极奉献爱心等办法,筹集慈善基金,发挥基金效益,强化运行监管,激发慈善事业内在的发展活力,为示范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为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可持续保障。
二是依托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现有资源,我们与三峡集团公司共同投资5900万元,建设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宁夏)残疾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全国最大的残疾人培训、无障碍设施和残疾人专用设备研发基地,开辟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新途径,使残疾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有了硬件保障,为慈善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撑。这一项目的建成,直接惠及全区40多万残疾人,并辐射宁陕甘内蒙古等周边地区,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是推进黄河善谷建设的有力抓手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将完成35万生态移民任务,其中吴忠需要安置生态移民7.23万人。如何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我们的政治责任。围绕慈善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我们分期分批将山区贫困人口以生态移民的方式,全部安置在黄河金岸利通区、青铜峡市和引黄灌区的红寺堡区,促进土地资源、人口、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布局和流动,为慈善示范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为移民劳动就业创造便利条件。通过为移民创造就业平台,从人道主义被动的、临时的救济变为主动的、长期的创业与体面劳动,实现其自身价值,这样既减轻了社会负担,又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从本质上维护了社会弱势群体做人的尊严,解决了移民发展问题,拓展了慈善事业发展的外部空间。
(三)建设慈善产业园是打造黄河善谷的突破口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东中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同样面临环境、资源、劳动力等制约瓶颈。发展慈善产业成为企业投资的一个亮点。发展慈善产业,要以慈善产业园区为支撑,我们把利通区立德工业园作为研发、办公和培训服务基地,重点布设文化创意企业;把红寺堡区弘德工业园作为工业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型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仓储物流产业,组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慈善事业产业化成为可能,大量贫困人口和残疾人就业成为现实。通过科学设计规划、优化投资建设环境、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加大招商引善力度等措施,做好项目配套,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使示范区形成一定的产业承载能力,扩大了企业的投资领域,增强企业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使企业在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
三、务实奋进,在政策创新中加快建设黄河善谷
从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历程看,改革进程中几乎所有的重大突破,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进一步而言,仅仅制定出制度意义上的政策仍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制度创新的目标,而政策要在运行中生效,就必须对政策本身以及政策的执行环境有所要求,制定和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决定着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的程度。打造黄河善谷,建设中国慈善产业合作示范区必须在坚持国家大政方针指引下,结合吴忠实际,制定顺应改革发展新趋势的特殊政策,能够形成政策洼地,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真正把慈善事业推向前进。
(一)牢牢把握推进政策创新的基本要求
政策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围绕中心、推进发展。打造黄河善谷也要以解放思想引领政策创新。要全面认识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打造黄河善谷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在解放思想中推进政策创新。政策的目标必须清晰、明确,必须具有完备性。根据形势的变化把握好政策创新的重点和突破口,把有限的政策资源用在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上,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切实发挥政策创新在推进发展中“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因此,我们研究制定了吴忠慈善工业招商引资的十条优惠政策,从土地、税收、资源配置、慈善企业的认定等方面,对落户园区企业的优惠政策进行了大尺度突破。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以服务残疾人或发展慈善事业为目的,入驻吴忠市慈善工业园的(不含光伏及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型企业),视为慈善企业,享受政策优惠。鼓励和扶持各类投资主体入园兴办慈善企业,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善”。用最优惠的政策为慈善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打通渠道,搭建平台,为深入系统研究制定慈善产业发展政策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着力推进政策配套
打组合拳,充分利用好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关于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目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还没有正式出台,《慈善事业法》才列入立法程序,慈善产业如何发展尚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我们将通过举办慈善产业发展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吴忠进行考察论证,从慈善文化、回族文化、黄河文化等层面进行挖掘和提升,寻求更高层次的理论支持,形成更加浓厚的发展氛围。积极申请国务院或国家有关部委制定和出台《关于支持宁夏慈善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寻求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慈善家和企业到吴忠投资置业。争取协调国家级的公益性慈善组织、慈善基金管理机构及各类慈善研究会、学会、协会到吴忠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寻求更加广泛的资金和行业支持,形成慈善事业与扶贫开发相辅相成、与经济发展互融互动的良好局面。
(三)坚定不移地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制定政策必须注重实际效果。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是政策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唯一途径。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将能公开的相关慈善事业政策及吴忠工业、农业、三产发展政策全面公开,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对外发布政策、宣讲政策,使新的政策理念、政策举措在全社会范围内达成共识,促进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测,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完善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通过设立投诉电话,无记名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接受企业、客商对各部门、各单位履行服务职能的监督,强化效能问责,优化政务环境,维护司法公正,提高金融诚信。建立健全政策跟踪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及时根据政策实施效果对政策进行修正,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实施督查力度,科学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定期或不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切实克服和消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政策博弈的负面影响,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总之,发展慈善产业,打造黄河善谷,必须充分认识慈善事业、慈善产业对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选准突破口,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建设中国慈善产业合作示范区的良好氛围,加快推动吴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作者系吴忠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