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抓共管 有效推进慈善产业发展
丁玉兰
慈善事业是社会大众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调整社会利益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提出了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构想,吴忠作为宁夏黄河善谷的起步区、主战场,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在推进工作中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慈善产业这一新的概念。一年来,在吴忠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县(市、区)的不懈努力下,全市上下、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倾力而为,发展慈善产业已经受到了产业界特别是有慈善意愿企业的广泛认同,一大批签约项目相继落地开工,慈善产业在具体实践中已破茧而出,展现出了极其强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都需要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所以,慈善产业这个关乎弱势群体的“救命”产业,更需要我们精心培育,努力为其汇聚力量,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一、发展慈善产业需要努力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环境
近年来,吴忠市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快工业“两城五园”、农业“十大基地”建设,全力推进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差别大,山川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有限的市情困扰着吴忠的跨越发展。特别是按照国家新的贫困线标准,全市贫困人口比例大,有近20万贫困人口,仍有近10万人生活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大山里。同时全市现有各类残疾人10.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1%,高出自治区平均水平0.4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吴忠要与全区、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必须下大力气尽快解决好贫困人口及残障人群的生活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通过多次调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打慈善牌,举慈善旗,提出依托沿黄经济区建设,全力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构想,寄予吴忠要打造“政策洼地,道德高地,慈善企业家兴业行善的理想之地”的厚望。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好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努力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力推进慈善产业快速发展。
一要切实加强对外推介,不断扩大慈善产业的影响力。要在总结现有宣传推介经验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式地宣传推介吴忠慈善产业的政策措施。要重点突出推介“吴忠市慈善产业十大优惠政策”、弘德和立德两个工业园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强与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联谊交流,尽最大努力吸引具有慈善意愿企业家的眼球,真正使吴忠成为企业家兴业行善的理想之地、首选之地。要充分发挥吴忠慈善基金会的作用,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慈善成为一种时尚,通过先进人物的善举,引领社会各界和公民自觉增强慈善意识,为慈善产业发展蓄力鼓劲。
二要着力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慈善意识。慈善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的成功得益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慈善作为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是每个有社会责任企业的首要之选。推进慈善产业的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注重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主动融入。要通过与企业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要把宣传慈善理念、慈善文化工作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有机结合,大力宣扬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慈善事业发展的意义,逐步提高企业的慈善意愿,增强企业家的慈善意识,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慈善氛围,发挥慈善产业带动作用。
三要不断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努力增强慈善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快基层慈善组织机构建设,尽快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慈善组织构架。支持发展非公募慈善基金组织。加强慈善志愿者队伍,探索有效的组织形式,制定相应的工作和管理制度,构建覆盖全市的三级慈善志愿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推动慈善组织制定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加强行业监督,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吸收素质较高的各类人才投身慈善事业,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丰富慈善工作者的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切实采取措施,解决慈善工作的机构与人员编制问题,落实好工作经费和慈善工作者的工资、福利等待遇,保障慈善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二、发展慈善产业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政策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定位和在沿黄经济区建设中的区位优势,吴忠作为先行先试区和慈善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始发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让这种优势转换为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吴忠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政策创新的重点和突破口,尽最大的努力、最大的决心和最大的诚意,研究制定了吴忠慈善工业招商引资十条优惠政策,对落户园区企业的优惠政策进行了大力突破,用最优惠的政策为慈善产业打通渠道、搭建平台,形成了一定的“洼地”效应,吸引了一批企业入驻慈善工业园。实践证明,良好的政策是促进慈善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产业园区,就是一个无法绕过而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一要在政策制定中必须打好“慈善牌”。慈善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所制定的“十大优惠政策”,从土地、税收、资源配置、慈善企业的认定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倾斜。要充分把握、利用现有优惠政策,突出宣传“招善引资”的理念,积极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和扶持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入园兴办慈善企业。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多方提供银企对接机会,利用多种形式帮助慈善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公布各项行政审批和办事指南,发布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加强对慈善企业的信息服务。
二要在政策的实施中必须加强监管。现阶段慈善产业如何发展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目前,我们对慈善企业的认定,是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以服务残疾人或发展慈善事业为目的,且入驻吴忠市慈善工业园(不含光伏及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型企业)的企业。对慈善企业要及时兑现优惠政策,不是慈善企业的绝不能乱用政策。要进一步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管,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制,落实责任主体,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政策实施不走样、不变味。
三要在政策的落实中必须强化服务。政策最终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落实,而落实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与各个职能部门发生关系。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尤其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效能制度,切实提高行政审批和协调服务效率。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为慈善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倾力服务慈善产业发展,对于涉及慈善产业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的,应简化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努力为慈善产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三、发展慈善产业需要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辐射效应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构想,规划了“一部四园七城”的总构架,即在首府银川建设宁夏慈善大厦,在吴忠利通区、红寺堡区、石嘴山平罗县陶乐镇、固原市建设四个慈善产业核心区,在沿黄河的石嘴山、银川、吴忠、青铜峡、灵武、中卫以及作为黄河金岸延伸带的固原七个城市争创中国慈善城市。按照这一规划,吴忠市科学谋划、突出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了立德、弘德两个工业园,并在产业布局、建设规划、功能目标上进行了科学划分。其中利通区立德工业园作为研发、办公和培训服务基地,重点布设文化创意企业;红寺堡区弘德工业园作为工业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型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仓储物流产业,组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慈善事业产业化成为可能,大量贫困人口和残疾人就业成为现实。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多方努力,目前两个慈善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园区先后有12个项目落户,项目总投资接近50亿元。发展慈善产业必须以园区为支撑,必须要将园区建设摆在发展慈善产业的突出位置,优先进行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园区服务、承载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园区的集聚辐射效应,最大气力地鼓励、吸引企业到园区兴业行善。
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推进现有水、电、路、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抓好园区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承载能力。要进一步搞好园区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规划,提高园区规划和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园区品位和项目承载力。
二要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要在提升园区服务水平上下大力气、下苦工夫,不断完善对入园企业的“一条龙”服务,切实搞好园区的服务环境建设。对投资园区的企业,除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外,可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特殊政策。对已制定的政策要信守承诺,全面兑现,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完善。要加强项目调度,实行定期调度和现场调度相结合,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信息、项目、融资等方面服务。
三要不断健全配套机制。要整合园区力量,不断完善推介会形式,积极做好项目引进工作。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大力培育优秀企业家、专业人才、职工队伍,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企业家,给他们以荣誉和地位,激发企业家兴业行善热情。要充分发挥宁夏黄河善谷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和中国三峡集团公司(宁夏)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的作用,切实加强与各类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特殊人才的作用和产学研的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完备的产业支撑、良好的科研支撑和充足的人才支撑。
总之,慈善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全新慈善事业发展模式,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相信通过吴忠的先行先试、不懈努力和广大慈善企业家的大义善举,慈善产业必定会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系吴忠市政协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