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实现打造国家级慈善产业合作示范区的目标
——对吴忠市如何发展慈善产业的思考
石瑞林
发展慈善产业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形式,也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战略选择。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构想,是解决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宁夏的一项重大决策。吴忠市作为自治区次中心城市,如何发挥打造黄河善谷主战场的示范带动作用,搭建社会善意和善举充分表达和实现的聚合平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形成慈善事业与扶贫开发相辅相成,与经济发展互融互动的慈善事业的良好局面,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建中国慈善产业合作示范区目标的实现。
一、促进慈善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民生改善的必要补充
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民生改善,慈善事业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方面。近年来,吴忠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离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地域条件影响,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比重大,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还很多。当前,政府的财力和救助能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发挥慈善产业在扶贫济困、社会救助中的特殊作用,这种作用既是对政府职能和普惠政策的必要补充,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政府对扶持发展与社会各界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所在。
(二)构建公民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
发展慈善产业,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政策的缺漏,减少社会矛盾,提升公众社会责任,而且发展慈善产业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形式。吴忠自古以来就包容了中原、边塞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豁达开放、包容会合、相互依存、互帮互助的城市性格和慈善精神,人们在参加各种捐助活动和救助行动中,思想受到熏陶,心灵受到净化,觉悟得到提升。同时,受到慈善产业帮助的困难群体会深深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社会的关爱,增进对社会改革发展和国家政策调整的认同感,进而化解由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社会差别带来的不平衡心理,防止矛盾激化。
(三)实现山川人民共同进步富裕的重要手段
尽管近年来吴忠市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差别大,山川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有限。按国家新的贫困线标准,吴忠市有近20万贫困人口,仍有近10万人生活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大山里。位于中部干旱带的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生产生活条件最为艰苦的地区。因此,只有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慈善产业,才能进一步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山区困难群众和移民群众与川区群众共同实现富裕的目标。
二、吴忠市慈善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慈善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吴忠回族自古就有乐善好施、行善积德的传统。吴忠市是全国回族聚居地之一,乐善好施是广大穆斯林的传承习俗,发展慈善事业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具有发展慈善事业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特别是近年来积极倡导以向善、宽容、励志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这一文化主题的影响下,广大吴忠籍人士激发出了热爱故土、报效家乡的情怀,形成了齐心聚力、共谋发展的氛围。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不仅对慈善事业开始了解、关注和参与,而且他们也有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来关照社会慈善事业,这无疑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是政府高度重视慈善事业,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治条件。自治区政府提出的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构想以及吴忠市委、市政府将慈善产业发展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率先在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黄河善谷,在全国建成慈善产业合作示范区的目标,建立弘德和立德工业园,这些都为慈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平台和优越的发展环境。
三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繁荣,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当前,慈善事业正逐渐被公众认可和接受。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等中国传统的慈善价值观正在吴忠市进一步发扬光大。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通过互助解决问题,通过人道关怀体现社会自我价值等开始成为人们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对于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保护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
(二)慈善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还不完全具备
一是慈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慈善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法制不够健全是制约慈善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慈善产业的立法滞后,没有与国际接轨,还未纳入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框架体系内。省、自治区一级的地方性法规也不多见,即使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往往也由于缺乏可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落实。所以说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社会慈善组织的发育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是慈善理念尚未普及。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慈善价值观、慈善理念和慈善意识的普及。在传统思想中,普遍认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理所当然应由政府承担。改革开放以来,公众开始逐步接受和认识慈善,但现代慈善的理念还未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同。
三是群众对慈善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和传统的层面。如认为“慈善行为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与恩赐,是单方面的付出,没有树立起参与慈善是公民的义务,捐献者与受助者应是平等关系的现代慈善理念”。再如,许多人以为“慈善是天灾人祸降临时的特殊需要”,“是‘送温暖’式的过节慰问”,却没有意识到慈善事业应是一种长效的互惠机制。
四是对慈善事业的性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慈善事业与其他社会保障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自愿性、民间性和社会性,慈善事业必须出于捐助人的自愿,必须立足于民间,由民营组织而非官方机构举办。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慈善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甚至把民政系统的敬老院等福利机构认作是慈善组织。正是对慈善事业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使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诸如管理体制不顺、行政色彩浓厚、摊派募捐等问题。
五是慈善救助能力与解决困难群众的现实需要还有不小差距。慈善产业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适应,慈善工作与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与党和政府关注的民生焦点、与全社会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慈善事业在获取资源、扶贫济困、人道关怀等方面还缺乏经常化、制度化的安排。目前我市的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慈善资金来源多为项目性及一次性募捐所得,劝募方式单一、资金筹集渠道不畅,慈善资金数量少,救助面窄,水平低,多为临时性、随机性行为,慈善事业的独特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六是慈善组织的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目前,全市慈善工作机构人员总量明显偏少且分布不均,市、县、区专职人员仅1~2人,并多为兼职,慈善组织仍带有过分依附政府的倾向,难以真正发挥慈善组织特有的社会功能。慈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与慈善相关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和教育,不少人员不具备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在工作中也仅限于从事困难救助等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具有慈善专业水平的从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这些情况都与慈善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推动慈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七是建设慈善园区的资金有限。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吴忠市将在红寺堡和利通区规划建立弘德和立德两个工业园区,目前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启动前期工作,但由于园区基础设施和后续产业需要更多资金,必须依靠政府及慈善机构的引导和带动,单靠吴忠市的财力是非常困难的。
三、发展吴忠市慈善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教育引导力度,形成全民慈善理念
慈善公益事业,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其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还需要社会公众的自觉参与以及社会慈善文化、公众的慈善意识与现代慈善理念的共同支撑。因此,应该在全社会加大对慈善文化、慈善意识以及现代慈善理念的宣传力度,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弱、救孤助残的传统美德,充分开发和利用慈善的文化资源,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舆论等各种途径,广泛开展慈善教育,并推动慈善文化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文化、传播文化的有机结合,不断扩大慈善意识的覆盖面和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力,使现代慈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慈善氛围,提升社会道德,激发公众潜在的慈爱之心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
(二)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合力共推慈善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民生焦点,就是慈善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一是建立慈善表彰的长效机制,每两到三年组织开展一次表彰活动,对慈善捐赠企业、个人、单位和慈善志愿者、慈善新闻工作者、慈善工作者等方面的突出代表给予表彰奖励。二是争取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相关指导文件,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各级慈善组织的功能定位、作用发挥,鼓励和引导慈善行为。三是适时召开慈善大会,吹响加快发展慈善产业的进军号角,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分管领导主抓、业务指导部门主管、各级慈善组织主导、各界爱心人士和人民群众主推”的发展格局,在全市形成慈善产业发展“全面开花、处处结果”、慈善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气候和氛围。
(三)大力培育慈善组织,强化人员服务力量
充分认识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与民间组织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之成长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从慈善组织的具体运作中退出,同时运用公共资源来促进民办慈善组织的发展,将条件成熟的部分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的具体事务转移给民间组织。要积极推进具有行政色彩的慈善组织的改革,逐步改变慈善组织高度依赖于政府部门的现状,赋予慈善组织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不违背现行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和放宽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注册手续,探索实行直接注册或备案制,培育更多的慈善主体。立足社区,积极发展义工和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专群结合的慈善工作和服务队伍。
(四)扩大招商引善,激发慈善产业活力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不断提升招商理念、优化招商体制、创新招商方式,努力实现招商引资量的突破和质的转变,为慈善产业发展集聚力量、增添活力。要把“双赢”理念引入并贯穿到招商引善全过程中,切实找准政府与企业“双赢”的结合点,用“双赢”构建招商引资新格局。要强化慈善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慈善企业优惠的招商政策,同时要在项目、配套资金上给予支持,做好服务。要坚持大小项目并重、内资外资并重、引管并重的原则,大力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主动参与东部沿海招商、项目推介会、恳谈会等活动,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形式的对接,力促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环境污染小的精深加工及精品项目落户吴忠,发展壮大慈善产业。要强化服务意识,营造“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服务环境,做到畅通急事、疏通难事、融通特事,切实打造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亲商爱商的人文环境。
(五)整合慈善资源,形成慈善工作合力
随着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慈善组织必定会大量增加,必须加强统筹协调,逐步形成统一、有序的慈善事业格局,避免各自为政、浪费资源。一是整合募捐市场,缓和矛盾,避免重复、多头募捐损害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和鼓励慈善组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募捐效率,降低募捐成本。二是整合救助资源,加强慈善事业与政府救助的衔接。建立全市性慈善信息统计和发布机制,加强与慈善组织在慈善项目上的开发与合作,使有限的慈善救助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功效。三是整合组织资源,形成整体效应。慈善服务的对象范围很大,有老人、妇女、儿童、学生、残疾人等,慈善组织在为这些对象服务时,应注重与共青团、妇联、残联等有关组织的合作,并充分依托学校、医院、街道、社区等社会组织,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工作。
(六)加强理论研究,强化慈善产业指导
吴忠市慈善产业目前尚处在初始起步的探索阶段。因此,对慈善产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必须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探索和总结,例如,如何积极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慈善产业方面行之有效的经验,形成符合吴忠市实际的慈善组织管理模式,从理论上加以探索和研究,从而为市委、市政府制定慈善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为慈善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七)搭建园区发展平台,提升聚集辐射效应
依托宁夏立德工业园区和宁夏弘德工业园区,以“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劳动和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项目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康复服务中心”为主体,发挥园区聚集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工贸易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建成西部大开发重要出口贸易加工区和对外贸易窗口,实现打造中国慈善产业合作示范区的目标。
(作者系吴忠市利通区区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