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善产业化发展推进民生福利改善
仇旭辉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各级党政组织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历史责任和根本性任务。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由于建区时间短、起步发展迟、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有限。红寺堡现有贫困人口8万多人,残疾人口达1.46万人,占总人口的8.42%,比全区、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62和2.08个百分点,社会救助和扶贫就业任务艰巨、民生问题突出。201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依托黄河金岸,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部署,在黄河两岸形成慈善盆地,大力实施产业型、造血型扶贫开发,以慈善事业助推经济发展,实现群众脱贫致富。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红寺堡区以倾力打造宁夏弘德工业园为抓手,以慈善为特色,主要引进培育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等产业,通过有效聚合社会慈善资源,实现福利事业发展与工业经济提升“双赢”,园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效应初步凸显。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将慈善产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打慈善牌,举慈善旗,走慈善兴业之路,切实把红寺堡打造成为政策洼地、道德高地和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真正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
一、坚持思路创新,牢固树立慈善产业化发展意识
产业结构不优、带动能力不强是制约红寺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宁夏打造黄河善谷为红寺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我们必须以“产业化发展”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让慈善事业的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在解决好移民群众“搬得来、留得住”的同时,还要实现“善发展、能致富”的目标。
(一)以产业化思路谋划慈善事业发展全局
强区需调整结构,富民靠产业繁荣。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最根本、最持久、最可靠的推动力主要取决于自身资源禀赋的发挥成效,取决于我们推动产业发展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红寺堡不仅拥有便利的铁路、公路条件,而且地处承接宁夏南北、东西的核心,能够在依托和服务宁东、太阳山能源基地中寻找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初具规模的产业优势,丰富的国有土地、风光资源和煤炭资源,也为培育发展慈善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必须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牢固树立“做优做特、招大引强”的意识,以弘德工业园区为加快发展的新载体,以有效解决民生福利问题为重点,吸引更多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来园区投资,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慈善事业产业化,进一步发掘慈善产业的内生动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以产业化目标营造慈善事业发展氛围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黄河善谷的总体部署,红寺堡区必须确立慈善事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突出“慈善”特色,提升社会慈善意识,引导好和运用好慈善资源,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激发社会各界投资慈善产业的热情,大力推进慈善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分忧解愁的社会氛围。围绕慈善产业的引进培育和发展壮大,要结合红寺堡区的发展实际,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大力鼓励支持兴办福利企业,在为企业家投资兴业降低门槛、为慈善家投身慈善事业拓宽渠道的同时,切实实现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改善贫困人口和残疾人生活质量的目标。
(三)以产业化举措夯实慈善事业发展基础
与先进地区相比,红寺堡经济发展主要慢在产业滞后,经济总量主要小在产业规模太小,经济实力主要弱在产业配套薄弱。要想借助黄河善谷建设机遇,实现后发赶超,就必须树立更加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开拓思路,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举措,全面改善投资环境,牢筑慈善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弘德工业园的基础建设和产业培育工作,扎实做好政策衔接,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不断优化慈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切实以“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为抓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招贤纳才工作,为推进红寺堡调整转型战略,做大增量,调优存量,扩宽城乡居民就业渠道,真正让慈善事业的发展,在社会管理中产生“减压阀”和“黏合剂”的作用,实现慈善产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二、坚持培育特色,着力打造慈善事业产业化体系
随着黄河善谷强磁效应的不断增强和红寺堡弘德工业园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慈善事业逐步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和产业。培育发展慈善事业,必须坚持品牌发展战略,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挖掘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建具有红寺堡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慈善产业体系。
(一)培育慈善特色,夯实产业基础
按照“变包袱为优势”的思路,以打造慈善产业合作示范区为目标,抢抓宁夏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新机遇,在更广阔空间聚合慈善资源,打造优势产业。要着眼于建设大产业、布局大项目、承载大企业、建设大集群,完善弘德工业园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职能,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工贸易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搞好各项目的配套协作,拉长产业链,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有效解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问题,将传统的救助型、补助型输血慈善提升为现代的产业型、发展型造血慈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要扶持慈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实力,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充分运用政策推动等手段,支持同行业中小企业积极向产业龙头靠拢,参与产业集群配套分工,走专业化、精细化、高技术的发展之路。
(二)培育民族特色,彰显发展活力
坚持以“开放、交流、发展、创新”为主题,借助红寺堡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浓厚的优势,积极实施民族特色产业“走出去”战略,借助“中国(宁夏)回商大会”、“中国(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博览会”、“中国清真美食文化节”、“中国企业家回乡(吴忠)行暨经贸合作推介会”等重大活动,大力宣传、推介红寺堡,积极展示宁夏打造黄河善谷、红寺堡建设福利企业创业园所取得的成效,吸引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以及海内外华人华侨慈善家来红寺堡投资。要深入挖掘“回乡”、“清真”等独特的文化元素,逐步培育发展以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回族服饰等为主的回族特色慈善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实施“请进来”战略,在提升产业外向度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和经营理念,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
(三)培育民生特色,实现成果共享
坚持将慈善事业产业化、市场化,启动新的社会生产力,营造“慈善盆地”效应,加速解决民生问题,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招商引善方面,要积极引进与园区相匹配的关联度高、对经济和就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并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高新技术开发投入体系,进一步提升慈善产业的竞争力。为民解困方面,要围绕社会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加大慈善产业扶持发展力度,扎实抓好一批慈善实体建设项目,实现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的慈善热情、激情,通过宣传报道、进行慈善评选等形式,引导企业设立慈善基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扩大企业知名度,提升慈善产业的影响力。人才培养方面,要启动实施“文化英才工程”,以解决残疾和贫困人口就业为根本,创造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着力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门人才,使更多的慈善从业人员勇敢地走向社会。
三、坚持转变职能,形成慈善产业优先发展新机制
在大力推进慈善事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转变服务职能为突破口,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形成长效机制,营造优越的产业环境,为慈善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培育慈善产业优先发展新机制
立足把红寺堡打造成为“拓宽慈善领域的产业洼地、推动慈善发展的道德高地、助推企业兴业行善的理想之地”,要敢于大胆闯、大胆试,先行一步,坚持把慈善与产业有机结合,打慈善牌、举慈善旗,走慈善兴业之路。要强化措施抓落实,高效率推进慈善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基础建设,尽快形成园区承载能力,广泛募集善款,形成助推慈善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结合慈善产业发展实际,争取自治区、吴忠市分别出台支持慈善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资源配置、园区管理、项目安排、招商引资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要加快项目实施力度,明责任、细分工、定责任,在推进落地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争取更多的企业尽快落户园区。要加大慈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普及慈善教育,建设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扩大慈善事业的感召力。
(二)打造“服务型政府”新形象
进一步树立“开放合作”意识和“优化服务”意识,以红寺堡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为切入点,倾力打造服务品牌,树立服务形象。要积极抓住东部产业西移时机,主动参与东部沿海招商、项目推介会、恳谈会等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吸引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好项目落户红寺堡,发展壮大慈善产业;要强化服务意识,敢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树立“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营造“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服务环境,切实做到畅通急事、疏通难事、融通特事,切实打造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亲商爱商的人文环境。
(作者系吴忠市红寺堡区区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