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增长困境

日本增长困境

时间:2023-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经济。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010年,日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被中国取代,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退居第三位。然而,日本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的不振和衰退,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复苏。

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经济。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四大银行累计损失近50亿美元,诸多金融机构受到牵连,使本来就萧条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2010年,日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被中国取代,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退居第三位。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就进入了下行通道,90年代更是进入滞胀和衰退期。然而,日本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的不振和衰退,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复苏。

1.萎缩的十年

20世纪50年代,日本实行“赶超模式”的经济发展战略,采取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和鼓励出口的政策,经济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创造了东亚奇迹,1956—197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到70年代,日本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经济增长率则显著下降,1970—1979年的GDP年均增长率为5.2%。80年代,由于实施宽松的金融货币政策,导致股票价格和地价大幅攀升,形成了泡沫经济,1980—1989年,GDP年均增长3.8%。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资产价格急剧下跌,日本经济进入萧条时期,1991—1999年GDP年均增长1.5%,被称为“失去的十年”。2000年后,在全球经济向好、外需增多的带动下,经济有所好转,但失业率并未下降,经济增长率主要来自大企业,中小企业仍未见实质成长,2000—2008年日本GDP年均增长1.5%,被称为“萎缩的十年”。

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日元升值是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美国是日本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与美国的进出口贸易约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15%左右,从1965年起,随着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升高,日美贸易摩擦也加剧。在美国的压力下,日元不断升值。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西德五个工业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会晤,并签署了“广场协议”,其目的在于使美元兑日元和马克等主要货币有秩序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投资者争相跟风抛售,美元大幅度贬值。1985年12月底,美元兑日元由协议签署时的1美元兑250日元升至1美元兑200日元,3个月内升值幅度达到20%。到1988年,日元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到86%。日元升值引起日本出口下滑和多种结构性问题的爆发,使日本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形成所谓“日元升值综合征”,日本经济出现衰退。

石油危机导致的输入性通胀也加剧了日本经济的衰退。1973年石油价格上涨引发日本国内通货膨胀,1974年日本GDP增长率为负增长1.23%,日本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紧缩,贴现率调整4次,从5.3%提高到12.22%。1979年,原油价格由每桶12美元上涨到30美元,日本进口石油开支大为增加,再加上出口停滞和进口增加,日本国际收支恶化,1979年经常项目收支出现87亿美元赤字。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日本政府发行了巨额国债,总额达到109850亿日元,在财政收入中占32%。自1979年4月起,日本先后5次调高贴现率,1980年3月调高到9%,但这些措施没有能解决日本经济增长面临的根本问题,1986年6月,日本国民收入再次出现负增长,企业投资下降,利润降低甚至出现亏损,失业人数骤增,日本经济陷入“滞胀”。

为了使日本经济走出衰退,日本政府放弃了紧缩政策,转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1987年5月29日,日本内阁通过了“紧急经济政策”,实施6万亿日元的财政扩张政策,以扩大国内需求。大东京地区地方政府上马三个大规模的城市发展计划,这些计划刺激了地价和股市上涨。地价和股价上涨的财富效应刺激了日本经济增长,1988年和1989年,日本GDP增长率均超过8%,泡沫经济出现。为抑制过度投机,日本央行再次实施紧缩货币政策,1990年年底日本股市、房地产暴跌,“泡沫经济”崩溃。1993年9月,日本推出总额6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企图通过增加内需,刺激经济复苏,但日本经济始终难改颓势。

2000年后,受外围市场经济好转的影响,日本经济呈现复苏迹象。2003年,美国GDP增长率上升至4.4%,日本经济也实现了1.8%,2004年和2005年GDP分别增长2.3%和2.6%。但由于日本经济固有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制造业比重偏低,仅占GDP的25%左右,金融体系不健全,贫富差距大,失业率居高不下等,使得新世纪以来的日本经济仍表现为“萎缩的10年”。居高不下的政府债务成为缠绕日本经济的重大隐患,2006年日本公债达832兆日元(约7兆美元),已达到GDP的170%。北海道夕张市甚至因为过度扩张支出而宣布破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在旧疾未愈的状况下又添新伤,复苏之路变得更为艰难。

2.旧疾之上又添新伤

尽管日本国内银行对与次贷有关的证券化商品的投资相对较少,但是日本也没能逃脱欧美市场混乱所造成的影响,出现了短时间内金融、资本市场交易的动荡和股价的大幅下跌。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到2009年年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债务余额达870多万亿日元,与GDP之比接近180%。好在由于已经有了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的经验,日本一直采取比较稳定的金融政策和稳定的利率,且银行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没有出现资金大幅外流和融资障碍等问题,但银行盈利状况并不佳,多数银行的收益在2009年3月时均为赤字,到2010年3月世界经济的反弹时盈利水平并不高。可见银行业虽比较稳定,但活力仍显不足。

2009年5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政治经济学会第四届论坛上,意大利经济学家贝拉弗尔在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时,说了一段较为精辟的话:“长期以来日本的经济衰退和欧洲的萧条使得华尔街经济活动的金融资本的集中化变得更加容易。世界上很多金融危机,如1997年8月的亚洲危机,1998年的巴西危机和俄国危机,使得资本不得不大量涌入美国,从而使美国可以维持经常的大量的国际收支逆差状态”。[7]按照这个逻辑推导的话,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可以视为一场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战争”,只是这场战争目前看没有赢家。日本从70年代开始,日元就受到美元的遏制,导致经济陷入了衰退,这场金融危机,日本经济也未能逃过一劫。

日本是资源较为匮乏的岛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很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外需大幅缩水、内需持续疲软以及日元不断升值,日本外向型经济受到了重创。2008年第四季度,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下降14.4%,全年GDP下降1.2%,出口减少16.4%,贸易顺差下降了90%。日本表现出比欧美国家更严重的衰退迹象,出口产业受挫,引起工矿业生产迅速下降、设备投资下滑、企业经营恶化,而生产的减少以及企业效益的下降又引起就业形势的恶化,到2009年2月,已有10多万“派遣临时工”失去工作岗位,失业人口总数高达347万人,失业以及个人收入的减少导致消费市场更加疲软,经济危机的特征十分明显。

2009年2月16日,日本经济和财政政策大臣与谢野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日本已陷入战后最严重的危机。富士通研究所资深经济学家马丁·舒尔茨认为,帮助日本走出20世纪90年代经济困境的三大支柱,即有利的汇率环境、海外投资与需求以及钢铁、汽车和化工等传统行业已经崩溃。[8]2009年,日本GDP下降5.9%,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汽车厂商业绩下降50%左右。日本银行国际司前副局长增永岭表示:“金融危机后由美国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通过减少出口,给日本经济带来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经济衰退”。[9]

3.问题和隐患

2011年以来,日本经济的衰退迹象更为明显,全年GDP负增长0.9%,2012年继续呈现下行趋势,制造商对日本经济的景气状况都较为悲观。据报道,2012年4月到9月间,日本全国共有5439家公司倒闭,总负债额为17076亿日元,倒闭的公司负债额都在1000万日元以上,仅9月就有852家企业倒闭。[10]日本银行曾于两年前出台了包括“零利率”“资产收购”等内容的金融宽松政策,但在日元升值压力下,这些政策效果有限,通货紧缩难以缓解。一个国家经济存在的问题在高速增长时往往很难显现,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经济放缓,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日本经济不振一方面是受到欧美经济放缓、需求减弱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日本经济内部存在的深层次结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乎日本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虽然金融危机未对日本金融业产生太大的冲击,但日本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仍是日本经济的主要风险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年10月10日公布的世界金融报告称,日本政府的债务问题是其金融系统的最大隐患。日本国债多为日本的金融机构持有,政府和银行构成实质上的“命运共同体”,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国债被当成安全的资产,日本金融机构大量购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2011年日本金融机构的资产中日本国债的比重占24%,到2017年将增加至30%。如果利息上调,日本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或将恶化,金融系统将会变得不稳定。据日本证券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08年,“证券街”里的证券公司是325家,到了2012年8月就只剩下了276家了。[11]

产业结构问题是日本经济缺乏内在动能的根本原因。2000年,在日本按照大类分组的行业中,制造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商业、房地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最高,合计占全部增加值的45.9%。2005年日本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部GDP的比重上升到69.7%,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在全部GDP中的份额已经降低到1.5%,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2005年降低到了28.8%。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中,日本的产业结构又遭遇到尴尬,在科技创新产业领域,日本竞争不过欧美国家,在传统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日本不如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新兴市场。1980—1990年日本凭借汽车、家电、造船等产业,经济一路领先世界,但是,20世纪以来世界电子信息产业领头羊由日本企业变成了美国企业。日本虽然已经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也加强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由于产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未能迈出实质性步伐。

需求不足也是制约日本经济走出困境的关键问题之一。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截至2011年10月1日,日本人口总数比2010年同期下降0.2%,总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较上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达23.3%,老年人口比例居世界首位。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比之青少年会明显减少。同时,日本人口低增长、老龄化加剧,使得日本政府每年社会养老负担支出居高不下,目前日本国债占GDP比重达到200%以上,在发达国家中居于首位。不少人担心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长期维持下去,因此,更加注意节俭消费,储蓄防老。消费需求不足和老龄问题相互交织,导致了一条恶性循环链条:人口老龄化→需求不足→生产不振→企业倒闭增多→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减少→消费低迷→需求更加不足。

日本经济的在多重矛盾交织中犹如笼中困兽,走出衰退还需要从结构到体制甚至到发展理念进行根本变革,遗憾的是,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即超宽松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似乎仍未射出有效的变革之路。另外,日本加强同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三国的合作,本来会给暮气沉沉的日本经济带来一些活力,但日本鼓励日资企业加速从中国撤离,使日本很可能丢失全球最大的市场,这种拆东墙、补西墙,将政治利益凌驾于经济利益之上的做法,很可能使日本经济陷入更多困境。

【注释】

[1]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重新发现凯恩斯》,秦一琼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2]“接管‘两房’难言治本”,《中国证券报》,2008年9月16日。

[3]华盛顿综合讯,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9月3日。

[4]Transcript,C-Span's“washinton Journal”,6 February,2009.

[5]Andrew Smithers,Take heed of Cassandra's Warning against imminent ruin,Letter to Financial Times,24 April 2009.

[6]贺雄飞:《经济学的香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7]徐则荣:“西方学者是怎样认识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7期。

[8]“日本经济三大支柱已崩溃”,载《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2月17日。

[9](日)增永岭:“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日本银行业”,载日本《银行家》杂志,2010年12月。

[10]日本新华侨报网,2012年10月10日。

[11]人民网(东京),2012年10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