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下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首先是美国的贷款机构把钱贷给了没有偿还能力的人,接着是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以金融创新的名义把次级债打包在全球金融市场销售,其间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这些证券的发行数量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未进行任何控制,使得美国的房地产泡沫通过证券等金融衍生品把危机扩散到了全世界。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次贷危机爆发,金融危机也随之在全球蔓延。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受到重创,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由于主要国家纷纷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应对危机,导致货币流动性上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大幅上升,债务危机的隐患迅速膨胀,最终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下行调整新周期。
1.美国“喷嚏”引发全球“流感”
2009年的圣诞节,仿佛是基督对人类欲望和贪婪的警示,全世界的许多家庭都是在落寞与忧愁中度过的。雷蒙德·亨特居住在澳大利亚旅游城市布里斯班,过去15年,亨特一直就职于布里斯班的一家旅游公司。金融危机爆发后,亨特所在公司接待的旅游团急剧下滑,不得不解聘部分员工。亨特有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0岁,大女儿想要一个iPod已经很久了,小女儿也想要一个“任天堂”的游戏机,亨特原打算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她们。但2008年圣诞节,亨特失业了,直到2009年圣诞节仍未找到工作,全家4口只能依靠政府失业救济度日。面对采访他的记者,亨特表示:“我们今年没有太多的预算,每周从政府得到的失业救济金和儿童助养费大约是500块,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亨特说,他私下已经和妻子谈好了,今年不再像往年一样,给对方送礼物,但“我会在圣诞节时买一束妻子最喜欢的花送给她,感谢她在这段艰难时期对我的支持和对家庭的付出”。也许,只有家人的爱,才能让亨特在这个圣诞节暂时忘却失业的创伤。[1]
经济衰退导致的雇主裁员、削减雇员工资成为罢工的重要导火索,2012年10月22日,近8万名英国工人参加邮政大罢工,在此之前,英国的失业总人数已经攀升至247万人,失业率为7.9%。英国《卫报》2012年10月24日发表了一篇报道:严重的经济衰退及通货膨胀,导致英国国民幸福指数较金融危机前下降了13%。从经济达到顶峰的2008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二季度,英国人均国民净收入下跌了13.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7%。造成家庭实际收入下降的首要原因是燃料、水电和食物等价格的上涨。一些国际援助机构也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将面临饥饿和疾病增加、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而援助机构陷入资金困境可能无力对这些贫困人口进行援助。
此轮金融危机被称为“百年一遇”,也就是说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危害和影响是百年来最严重的。除了美欧日等经济大国出现衰退外,各国经济增长都呈现下降趋势,法国、德国、英国、泰国、韩国、日本等国纷纷调降本国GDP增长预估。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亚洲地区的资本损失为9.625万亿美元,相当于亚洲各国GDP总和的109%,拉丁美洲的损失为2.119万亿美元,相当于总GDP的57%。2009年全世界GDP下降了0.6%,其中,发达经济体下降3.2%,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GDP由2008年增长6.1%降至2.5%,虽然仍表现为正增长,但增幅下降4个百分点,对其经济的损害程度甚至比发达国家的小幅下降更为严重。2009年,拉丁美洲GDP下降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滑2.9%,失业率达到8.3%,地区贫困人口较2008年增加9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4.1%。冰岛、巴基斯坦、迪拜等国均面临破产风险。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就业和增进国民福利,但金融危机警示人类,当前的经济发展理念已经脱离了这一宗旨,货币的功能被无限扩大化,货币的制造与使用已经成为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卡尔·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指出:货币不仅是满足欲望的手段,更有甚者,它是一件法宝,能够转变货币持有者的能力,还可以转变他们同其他人的关系。以美国为主导的金融创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对全球经济的主导权和全球资源的配置权,而非为了市场的自然需求和民众的根本福祉。然而,美元的掌控权总会受到来自其他货币的威胁,这就招致了货币战争,爆发了金融危机。如果人类不能检讨“货币至上”的理念,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终将难以避免的,而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将一部分人送上了天堂,却将一部分人送进了地狱。
2.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美元大崩溃》的作者比得·西夫在其著述中提到:“美国的GDP中,有超过70%来自消费,而这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崩溃,因为支撑消费的是庞大的外债,而不是国内的生产。”[2]本轮金融危机的重要特征就是金融泡沫导致的过度消费迅速降温,而需求的减少使得高消费刺激下的高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惯性运转中的世界经济经济结构顷刻失去平衡。2008年以来,金融惹的祸顺着两条路径在全球蔓延,一条是银行业,另一条便是实体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宛若一副壮观的多米诺骨牌画面,全球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纷纷中招,首先是企业融资成本急剧攀升,导致新增投资来源枯竭,接着是产品销量滑坡,利润锐减,然后是投资继续减少,严重的则发展至停产裁员、企业倒闭。
尽管奥巴马政府从一开始就表示,决不让美国的汽车业垮掉,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汽车制造业。2008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登出封面文章,《一个时代的结束,底特律最后的冬天》指出,“不可一世的底特律,现在比陈旧的老爷车都更加日薄西山”。[3]。2009年4月30日,陷入困境的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企业克莱斯勒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6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这个1927年以来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也资不抵债申请破产保护。
德国是全球汽车制造业的重镇,全国1/7的就业来自汽车工业,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市场销售量大幅下滑,德国汽车工业陷入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最严重危机。大众汽车公司关闭了德国总部沃尔夫斯堡的工厂,保时捷公司也将其斯图加特的最大工厂停产,宝马公司更是表示在全球范围内裁员8100名。世界汽车行业的主要厂商皆大幅下调全年利润目标,发布裁员公告,开始迎接全球经济“寒冬”。汽车业是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其大规模减产也影响到上下游的钢材供应、零部件供应和销售等诸多环节,对整体经济产生重大打击。
零售业也是损失惨重。拥有815家分店的英国Woolworths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连锁店,在商业零售史上拥有独特地位,当这家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零售商11月宣布将其800家分店以象征性1英镑售给专门收购财团公司的美国集团Hilco及股票停牌时,股价已从一年前的15英镑跌至1.22便士,总市值仅剩约1780万英镑。除英国外,各国零售业也难逃厄运。《纽约时报》网站报道,危机爆发后,美国各大零售商营业额骤降,很多连锁商店已到了命悬一线的境地,大到一件衣服卖5000美元的名品店,小到几件内衣只卖十几美元的店铺,所有零售商的营业额都出现了明显的减少。在香港,拥有62年历史的老字号泰林电器成为金融危机的首个牺牲品,旗下13间分店全线结业,260名员工饭碗不保。泰林欠下1亿港元巨债,公司主席林作礼虽出资7000万元力挽狂澜,但最终仍停业收场。[4]
相关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实体经济分别是汽车业、建筑业、能源产业、零售业及航空运输业。从理论上来看,金融等虚拟经济的存在是为了给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通功能,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但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推行金融刺激政策,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他途径刺激经济增长,现实的状况往往造成虚拟经济的发展超过实体经济的需要。相关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总量的5.4倍,欧元区是5.2倍,日本是6.5倍。货币应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但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已经使货币完全超越了这一功能,成为商品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本轮金融危机也是对全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的强制性调整。
为了防止实体经济持续下滑,各国政府频频出台各种措施,努力搭建“防火墙”,增强实体经济抵抗力,但这一次,无论是看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都难以力挽狂澜,实体经济下滑的势头愈演愈烈,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无一幸免。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整体下滑也预示着世界经济下行周期的到来,短期内世界经济复苏已经不太可能。从本质上来说,实体经济的根本要素是劳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表明,人类社会对劳动的尊崇在逐渐降低,而对货币的崇拜被无限扩大,只有整个社会重视并提升劳动的价值,降低对虚拟经济的依赖,才能实现实体经济的再振兴,世界经济才能摆脱危机,重拾增长之路。
3.世界经济要下行到2017年吗?
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著作《易经》中有两个词,一个是“反复其道”,另一个则是“七日来复”,前者是指阴阳交替消长,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后者则是说从“一阳消退”到“一阳复生”要经历7次变化。《易经》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具有周期循环反复的特点。1939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将这一规律援引到经济学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周期”理论,即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他总结前人的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周期的主张,一是历时50~60年的经济长周期或长波;二是历时9~10年的中周期;三是平均40个月左右的短周期或短波。[5]
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三种周期相互交织,有上升也有衰退,上升阶段称为繁荣,最高点为顶峰,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或萧条,衰退的最低点为谷底,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再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这一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与规律,也揭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但导致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本原因则是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也属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必然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分别为1957—1958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若以1957年为谷底的话,则此轮经济危机的谷底应该是2017年左右,也就是说世界经济依然要下行到2017年,才能实现复苏并进入下一轮的上升期。在2008年和2009年世界经济的大幅下挫后,2010年,世界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这一增长主要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宽松金融货币政策的推动,2010年美国股票市场呈震荡上扬趋势,道琼斯工业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均上涨10%以上,欧洲德国和英国股指与美国类似,秘鲁、阿根廷、泰国和印尼股票市场指数上涨超过40%,俄罗斯和韩国也超过20%,印度超过15%。
但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货币供应量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流动性泛滥,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升,世界经济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相继爆发,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在宽松货币刺激政策停止后,就业、赤字、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继续释放,加之受西亚北非的政治动荡以及日本发生特大地震等因素影响,2011年,全球经济再次步入了下行通道,世界经济增长率降至3.9%,较2010年减少1.4个百分点。2013年,世界经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仅实现了3%的增长。
凯恩斯理论认为,资本边际效率和主观预期是导致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依此理论,虚拟经济膨胀、过度借债、过度消费、过度投资、过度杠杆化都会导致上述两个指标效应递减,从而使世界经济下行衰退。从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理念来看,似乎还不太可能摆脱经济周期的困扰,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就像时刻悬在人类头顶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警示人类的发展需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过于贪婪、无限制的欲望,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世界经济仍在下行,但下行中的世界经济应该如何走,也是给当今世界的一个新考题,如何才能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呢?现在正是考验人类智慧的时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