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要想忙得有成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展问题管理,善于积极地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等于发现了机遇,发现问题是管理的开始,解决问题是管理的过程,提高绩效是管理的目的。问题管理规定每个经营管理人员、每个部门都必须从发现问题入手,把解决问题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最终达到不断提高绩效的目的。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就会阻碍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到企业目标的实现,对企业发展不利。问题管理的基本思路是:
1.第一步:发现问题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大凡能够为人类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在他们的思想中装着的尽是伺题。他们的思维是不会清闲的,旧的问题解决完以后,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善于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更加迅速地解决问题。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等着问题暴露出来,那就不是小问题了,不仅会耽误工作质量和工作进程,有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的危险。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呢?发现问题的方法很简单:
一要了解自己的工作,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现代社会,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就像小孩经常问大人“十万个为什么”,其实是一种好学的表现。好学与勤问是不可分割的,“学问学问”,不但要学,而且要勤问。勤问说明未知,勤问说明有问题,发现了问题加以解决,就提高生命力。相反,如果员工都不发问了,听之任之,也就没有了问题,没了问题也就没了动力,也就没了竞争力。因此管理者要善于提出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每天的工作要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每天都具体在做什么,工作进行得怎么样,还有自己工作的进度对于企业的影响等,处处要问个为什么,勤问不但是问别人,还要学会问自己。时刻反省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比如,现在很多企业都向西方的企业学习,只是盲目地去学习人家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方式,却从没有反过来问自己别人的经验和模式是不是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所以,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应该多问自己,多反思自己的行为,只要把自己和别人的差别找到了,问题也发现了,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二要时刻保持思维的活跃,努力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善于发现问题是一个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成长的关键。如果你发现不了问题,你就永远只能原地踏步,你的才能不仅不会得到任何提高,也不会被领导重用。所以,我们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时刻保持思维的活跃,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三要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发现问题机制,制定发现问题管理制度,引导和督促管理人员查找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建立问题预警系统。发现问题的最大魅力就是能为企业节约更多的开支和时间,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本田公司就非常重视员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才能的培养。他们提出了“发现问题—抓住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并把这种方式坚持应用了60年之久。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优秀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的才能就是善于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用自己的智慧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才是企业真正的好员工、好管家,也才能得到公司的重用和提拔。相反,那些思维迟钝、不善于发现问题的人,在问题面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哲保身,不会受到公司的青睐。
2.第二步:分析反馈
发现问题后,按照企业或部门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体系进行反向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最终根源,为最后解决问题、提高效率提供依据。
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普通员工,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被问题的细枝末节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精力,抓不到问题的关键,从而拖延了时间,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分析问题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要被其他因素干扰和牵绊,抓主要矛盾,更要集思广益,并且需要思维灵活。因为,企业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地诊断清楚,要找对思路,找到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不能仅仅针对问题本身,更要看到问题背后隐藏的危机。长期以来,有的管理者在分析问题时经常就事论事,不愿意追根溯源,不愿意挖掘事物的本质,不愿意去寻找诱发问题的本质因素,只发现问题表面的问题,导致在解决问题时也只是趋向于解决表明问题,治标不治本,一旦问题再爆发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一般来说,分析问题就是要找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找到制约事物发展的关键要素。即便是暂时找不到最合适的解决方式,但至少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对的,然后对症下药。
3.第三步:解决问题
找到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核心后,管理者就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属于自己处理权限范围内的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对于不属于自己权限范围内或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则拿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或建议。只要把工作中的核心问题解决好了,其他的次要问题也就相应地不攻自破,企业的效率也就会因问题的解决而提高了。
但在企业实际运行当中,遇到问题的时候,经常出现如下现象:
(1)推诿扯皮的现象。工作中出现问题后,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都觉得是对方的问题,谁都不想去解决问题,从而影响工作效率,也打破了之间的和睦。
(2)找不到当事人的现象。正常的管理应该是规范流程,责任到人,谁出现的问题就应该由谁负主要责任。但由于企业管理不规范,没有制定责任到人的制度,出现有了问题找不到当事人的混乱现象,谁都不愿意承担责任。
(3)躲避问题的现象。趋利避害是企业生存的法则。但有的管理者却把躲避问题看作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处事方法,遇到棘手的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主动绕过去;或者找其他的方式代替,或者把问题放一边,希望问题自己消失。其实殊不知,管理者在躲避问题的同时可能放弃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因为很多机会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发现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企业外部的问题,一旦发现,管理者和员工应该寻找积极的办法去解决或者向有关部门反映现实,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而不是相互推诿、扯皮或躲避。
一要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用于解决,不找任何借口,如果没解决好,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无论问题多么严重,都要勇于接受各种结果。纵观国内外优秀的企业,他们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发展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和员工拥有敬业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实现企业目标。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推卸责任,甚至躲避。
二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要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和科学的工作流程,明确规定出现问题怎么样解决、有谁来解决、如何落实责任等等。这样在企业中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就能做到各司其职,对自己的工作范围和领域负责,在每个工作环节上出现的问题就能够及时地落实到人头去解决。只有问题责任到人,才能够避免出现寻找借口、躲避等不负责任的现象的发生,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问题才能到此为止,不再继续发展下去。
三要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企业管理贵在持之以恒,解决问题也要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在不断的改进中不但可以解决原有的问题,还能把许多新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利于企业长久的发展。持续改进原则来源于PDCA循环管理法,即处理问题时制定方案,然后实施方案,对方案进行检查、总结,如果是成功的方案,今后的工作中再稍加调整和改进,如果是失败的方案,及时总结失败教训,避免在下一个问题中重复出现。这样一来,在持续的改进中,解决问题的方案越来越完善,企业的问题也会被更好地解决。既增强了员工的执行力,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四要未雨绸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听起来没有错。但在当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环境下,一些企业如果没有前瞻性,没有准备好“过冬的粮食”(应对机制和方案),一旦危机来临,就会处于劣势。因此,聪明的管理者要善于未雨绸缪,准备好“过冬”的粮食。最早提出“过冬论”的是华为总裁任正非,他写了一篇题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强调企业要居安思危、储备粮草,以应对“狼来了”的生存困境。此后,这种思想成为华为特有的企业文化,并被很多企业所采纳。后来柳传志对“过冬论”也提出了联想“过冬”的五大秘诀:第一,加强企业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危机面前提升管理能力,才能抵御“冬天”的寒冷。第二,加强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革新的能力,研发能力是企业的生命力,技术革新是开拓市场的利剑,这两方面的加强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第三,提高产品和市场营销能力,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断调整产品和营销策略才能大大提升“过冬”的硬指标。第四,适当收购或兼并,不仅丰满自己企业的羽翼,还可以扩大产营销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五,加强服务转型的能力,这里说的转型,不是要放弃企业原来的业务,而是要扩大产品线,开拓关联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
总之冬天来临的时候,企业要尽量降低成本,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和威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4.第四步:提高绩效
解决问题是手段,提高绩效是目的。通过发现问题、反馈分析、解决问题,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应该及时制定和完善新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然后,按新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按新的工作标准进行考核,真正达到“解决一个问题,就前进一步,越往前走,工作标准就越高,绩效就越好”的良性循环。
通过“问题管理”,可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进一步整合,培养了管理者“雷厉风行、说办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塑造了“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的管理理念;强化了高效的管理就是不断发现自身问题、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的精髓。
【揽镜自检】
作为一名管理者,请思考一下:
1.你们的管理够简单吗?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2.你们的目标够简化吗?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3.你们的沟通够简约吗?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4.你们的制度够简明吗?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5.你们的文化够简明吗?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