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例
海尔管理13条
在海尔企业文化中心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张已经发黄的老式信纸,上面列有13项条款,这是张瑞敏到海尔后颁布的第一个管理制度文件。在这个制度文件中,赫然写着“不许在车间大小便”。几乎令所有参观的人都惊诧不已,纷纷询问一个相同的问题:堂堂的海尔,为什么制定出如此“荒唐”的管理制度?这还得从张瑞敏上任伊始说起。
1984年,张瑞敏执掌海尔。当时的海尔叫青岛电子设备厂,张瑞敏上任伊始,着实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企业负债累累,人心涣散,员工在厂区喝酒打牌,打架斗殴,偷盗财物,且随地大小便,一片破败不堪的景象。怎么办?管还是不管?答案是肯定的,要管。怎么管?从何管起?张瑞敏思忖了许久,决定先从制定规矩开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他在朋友那里借了几万元钱,先把拖欠员工的工资发了,此举令所有员工感到意外。正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他趁热打铁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告诉大家:补发的工资是管朋友借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怎么还?靠什么还?看到企业目前的状况他表示担忧。于是,和大家商量,“企业从今往后,生产什么听我的,怎么生产听大家的,大家看行不行?”员工表示同意,紧接着,张瑞敏又说:“为了企业今后的发展,我得先定几条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人都有最起码的底线,咱们能否文明一点,为了自己工作的环境舒服、整洁,能否不在车间大小便?”此言一出大家很激动,纷纷表示赞许,于是海尔管理第一条出炉了。紧接着,张瑞敏一鼓作气,一口气制定了13项管理条例。此外,张瑞敏没有让制度停留在这13条上,而是抓住每一个违反制度的典型行为,发动大家讨论,上升到理念层次,再以这种理念为依据,制定更加严格的制度。
海尔管理13条
1.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2.不准迟到早退
3.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
4.不准在车间内吸烟,违者一个烟头罚500元
5.不准哄抢工厂物资
6.不准打架
7.不准骂人
8.不准浪费粮食
9.不准乱停车
10.不准扎堆聊天
11.不准损坏公物
12.不准用工作电话办私事
13.不准工作时间外出
这就是海尔著名的管理13条,每一条都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每一条都紧挨员工的道德底线,让员工感觉不该违背,制度本身具有极强的可执行性。
海尔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企业执行力强弱与否,必须有一个严格的、操作性极强的管理制度,制度必须来自于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制度,同时执行制度、检查制度必须动真格的。在这种严格的制度管理下,每执行一次制度,就沉淀一个理念,以理念为依据,再制定更多的制度。像滚雪球一样,制度越来越健全,同时,文化越积越厚重,思想越来越统一,最终形成了制度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海尔模式。
1.制度的定义
制度是什么?制度就是企业法,是企业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利益的最大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制定的强制性规范,表现为各项规定和条例等,它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根本保证。对于从不违法的人来说,制度还是保护这些人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的盾牌。
对于企业的制度建设来说,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产生的影响还要可怕。因为这样会使企业形象受到损害,减弱企业管理威信,失去公平正义,从而造成内部管理混乱,对企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执行力。那人们不禁要问:有制度为什么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这其中一般有两大方面的原因,即制度本身的问题和制度执行的人的问题。
(1)制度本身的问题包括:
由于制度的制定不是从问题中来的,而是管理层拍脑袋或照搬照抄其他企业制度。管理层拍脑袋制定的制度容易过于理想化,依据传统的经验,缺乏现实基础;而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制度,会使制度本身严重脱离企业实际,水土不服,缺乏执行的基础。比如有的单位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通过ISO9000认证,照葫芦画瓢弄了一些制度,不切实际,自然不好用。检查问到员工头上,“你们按什么标准工作?”员工回答:“按ISO9000文件。”再往多问就露馅了,“那你能告诉我ISO9000文件有哪些内容吗?”回答:“内容非常多,记不住,具体制度都在我们领导那里……”
制度编制缺乏科学性,烦琐、重复,表达不清晰;部门间制度相互矛盾,存在盲区,缺乏可操作性。致使员工眼花缭乱,不知道以哪个为标准。有些制度搞明白到底要员工做什么。空话连篇,不切实际,即使制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制度本身没有绝对的公平,如在奖金分配、考核办法、人事任用、质量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难以真实反映员工工作的好坏。员工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就会挫败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工作的激情。
制度的时效性差。再严谨的制度也有滞后于经营管理的时候,如与现代管理发生冲突、脱节,就要对制度中不适用的内容进行调整,但还不能改动过大。不然,制度朝令夕改,让执行者无所适从。
(2)执行制度的人的问题包括:
组织、宣传不到位。我们在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时,首先就要考虑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有些企业由于管理者宣传教育不够,没有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员工对制度不甚了解或理解得不够深刻、不透彻、不准确,缺乏沟通,也就无从遵守了,从而缺乏制度的执行力。
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的不符合职工的利益诉求,制度未与经济利益挂钩,有关政策不能满足员工生产、生活的需要。如工资收入差距问题、各种福利待遇问题、带薪休假问题、人员紧缺问题等,政策导向不合理使员工心理失衡、有怨气,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
企业管理层没有以身作则,或领导不重视、不支持,从中作梗,存在着自己制定制度,自己不遵守,甚至多数情况下都是领导首先带头破坏、违反制度,遥控指挥、指手画脚,既失信于职责,又失信于员工,从而失控了对制度的落实。
相关部门对制度的监督检查、考核不到位,制度出台后,缺乏管理,执行流于形式,执行制度时紧时松,分人分事,虎头蛇尾,“作秀”等情况,使得制度执行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真正落实。
2.解决企业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对策和措施
对于制度的落实对策问题,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制度,仔细研究制度没得到良好执行的具体原因,如果是制度本身的问题,那么就要着重修改制度,本着简单、有效、适用的原则,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要以为制度一经制定就不可更改,制定制度本身也是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如果是制度执行的人的问题,那么企业就要做大量的工作,开展凝心聚力、强化执行力的各种活动。具体来说,有如下提升制度执行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处于两难境地:对待员工,如果过于严苛,员工会产生抵触情绪,消极怠工,弄得人际关系紧张;如果讲温情管理,员工有时对管理者又不够尊重,讨价还价。最好的办法是在严格制度管理的同时,讲究人本管理,这一定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所证实。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企业目标要与员工个人目标相契合;二是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三是执行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以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建立执行力文化,培养员工自觉履行职责的意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不好,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制度好了,坏人也会变成好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管理,是取消人盯人的管理,每个人根据相应的制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制度的执行必须依赖制度文化的推动,如何将强制性的制度升华到文化层面,使员工普遍认同制度、认知制度、认可制度、尊重制度、接受制度、执行制度,以达到自觉自发自动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其行为,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化,是构建制度文化真正内涵,促进制度的落实。
第三,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争当制度执行的表率。在企业管理中,一提到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基层的管理者和员工。其实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执行力更加重要。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要目标一致,齐抓共管;管理者要坚持原则,照章办事,给员工树立典范,才能有影响力。
第四,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加强对制度的修订、完善,组织培训,让员工吃透制度、落实制度。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员工不会做你期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因此,管理者要加强对制度的管理、监督和检查,严格考核。
第五,健全的保障制度。制度的特征是刚性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很多企业谈激励,却不谈约束,形成给钱干,不给钱不干;多给钱多干,少给钱少干。要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奖罚要分明,该奖的及时奖,奖得心花怒放,该罚的及时罚,罚得胆战心惊。执行力的产生和养成是以切合实际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依托和载体,没有一个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就会造成执行力的缺失。因此,要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和有效的约束制度。
提高执行力,完善的制度是保障。完善的制度主要是指企业各项活动是否都按照既定的规则在操作,企业内部是否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以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的管理制度。企业要加快制度建设,应从选人用人制度、薪酬制度、业绩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各个环节人手,借鉴其他企业好的经验,做好制度的建立、修订和完善工作,规范执行力的标准,用制度克服由于利益不均导致的职责不清、工作推诿扯皮等执行现象。逐步建立制度执行文化,让员工形成执行制度光荣、违反制度可耻的氛围,使每项工作都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查、有考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