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消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3-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消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西方社会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研究消费理所当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不高,还有一定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人们似乎应该更多地研究加速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现在就去研究消费有超前和不切实际之嫌。因此,消费的哲学考察主要就是从人学的研究向度对消费进行考察。

一、消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也许有人认为,西方社会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研究消费理所当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不高,还有一定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人们似乎应该更多地研究加速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现在就去研究消费有超前和不切实际之嫌。实际不然,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都需要消费,只不过消费的水平、结构、特征和方式不同而已。而任何消费原因,不管是消费过度,还是消费不足都具有社会、文化、哲学的意义,都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以研究。消费研究是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但有关探讨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在,关于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进经济发展,市场营销等实用性目的方面,只是停留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实证、具体学科的水平上,没有把消费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所涉及的大多是物质产品的消费,忽视精神文化产品消费的研究。实际上,消费过程不仅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过程,而且也是商品的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形成、运动、转换和消解的过程。也就是说,消费不但是物质生活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交往、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过程。消费在物理意义上消解客体的同时,也在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上塑造主体,并因此而找到了使个体整合到社会系统中去的媒介。我们认为,应该把消费含义的研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上升到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高度。“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然的消费者:消费的历程从我们出生开始,直到我们的死亡。但是,我们却不是天然的生产者,我们作为生产者既要等候生理的成熟,也要经过技能的培训;而疾病和衰老又重新使我们失去生产者的资格。显然,个人作为消费者的历史比作为生产者的历史更长。因此,消费并不仅仅是人的经济活动的属性,而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19]

有的论者只强调消费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因而无限地夸大消费的作用,没有看到过度消费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学者只是停留在过度消费会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因而需要节制欲望,节制消费,走可持续消费之路,而没有进一步探讨造成这种情况的社会机制及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原因;探讨了消费异化,把异化消费的原因归于广告舆论和生产者制造的虚假需求,而没有看到异化消费发生的现代性的结构性背景和人性的弱点;只看到异化消费的消极的,人被物役的一面,没有认识到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异化消费也有某些积极、有价值的一面。

所有这些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到一点上,就是消费研究中人的缺失,反映了现代社会对经济效益和对物欲的满足的追求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不重视人更本质的精神需求和长远发展,其结果是目的和手段的颠倒,丰裕的物质生活并未带来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人反而被物所役,并且逐渐同化于商业化时代的当下满足与自娱,单面人现象也在加剧,发生物质价值放在人的价值之上的现象,也就是说本来作为人的发展手段的消费,反过来变成目的本身,而人则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成为商业社会中纯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失去了人作为人的价值。所以,我们对消费的研究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即从哲学、人学的角度研究消费。“对消费社会来说,人的因素已成为对经济的兴衰起极其重要的因素。我们必须去开展以往经济学所极力回避和摈弃的需求的分析……将历来不被当作科学分析对象而被视为干扰因素和应予剔除的夹杂物的属于人的因素,科学地纳入视野,并在价值自由原则的基础上,阐明消费社会并建立渡过消费社会的思想体系。”[20]

当代,在社会生产发展,物质财富增加的条件下,却产生了困扰人类生存的几大难题:黄、赌、毒、邪教、自杀等社会现象。暴露了人的另一方面,能力的不足,不太会生活、不太会消费,没有健康的娱乐、消费形式。人仅在生产领域中得到发展,在消费领域中得不到发展,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人、主体,而不是单纯的劳动者。人应该是劳动者和占有者,提供者和享用者的统一,人应该既会创造,又会享受,既能生产,又会消费,也就是应该使人成为能够自由、合理地支配财富的完整的、全面的人。所以消费问题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是人,这种研究本质上应该是对人的理解、关注,对人的定位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需要哲学和人学的介入。[21]

二、视角的转换——消费在哲学的视野里

以往的多数学者大多只从经济和其他实证、具体的学科角度研究消费,却忽视了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和人的观念行为所具有的哲学和人学意义,凡勃伦指出:“我们对事物的经济意义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比较重大的那些非经济因素的显著存在而构成的。经济利益只有在它有助于这类高一层的,非经济的利益时,才有其重要意义。”[22]消费的哲学考察就是注重从非经济因素的角度去分析消费行为,研究消费行为的哲学意义,就是将消费的本质和功能等问题,放进哲学视野中加以考察与研究。

在哲学发展史上,哲学研究问题的视角不断变换着,一般认为,古代哲学侧重于探讨本体论问题,近代哲学集中于认识论问题,而现当代哲学则转向价值、伦理、文化、人类学等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因此,消费的哲学考察主要就是从人学的研究向度对消费进行考察。

人学是在关于人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关于人的哲学为指导,对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诸问题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意在“构成一副关于整体的人的完整图景。”[23]马克思主义人学就是从哲学层次对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对消费进行人学考察时我们必须以一些基本的人学结论和观点为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生存、发展等,在消费的本质、目的、价值目标、过程、动力保障等方面都体现了人学的这些方面的特征,对这些进行研究,就是我们进行消费的人学考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一)消费行为本身——人的本质的组成部分

人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最著名的经典性论述有两个:一个是,“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4],即劳动。其二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根据这两个论断,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科学地规定为“劳动”和“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的哲学中,“人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主体性”,正是在劳动过程和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主体性,才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26]这一结论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我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必须要达到主体性的高度;同时,由于主体性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对于个人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的认识,是我们把握人的主体性的唯一途径,因为“马克思的人学研究个人,不是从个人研究个人,而是在社会关系中研究个人”[27],如果说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强调人作为类与动物的区别,那么,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则揭示出“单个人”的本质或人的个体本质,它把个人作为特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从而把人和人区别开来。

动物的消费与其活动是直接同一的,是一种本能的、生命的活动。而人的消费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并且,人的活动把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中分离开来,正是这种分离体现了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性。马克思认为:“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28],这也就是说,生产活动是人的本质活动,那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每个人不仅肯定了自己,而且其活动产品在满足别人的消费过程中也是对别人的一种肯定。消费成为既肯定生产者,又肯定消费者,即双重地肯定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存在。“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我的社会本质”,而且“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29],因而这种产品的消费就成为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的表现,也是人的劳动和社会属性的表现,消费只有在此意义上才是人的本质存在的组成部分。

(二)消费行为的目的——人的需要的满足

从基本的意义上来看,消费的直接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需要。人性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所以,人的需要有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最为本质的需要是反映人的本质的需要,即实践活动(劳动和交往)与社会关系的需要。从效用的层次看,人的需要又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

消费直接地取决于人的需要的存在和成熟水平,根据需要的性质和多样性,我们就可以判定消费的全过程。而且,只有通过消费,主体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消费的内容越丰富,继续发展需要的现实可能性就越大。如果说需要的发展是消费的动因和目的,那么消费则是保持和继续发展需要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消费行为的价值目标和动力保障——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价值不只是体现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且还表现了人的主动追求,需要一方面体现着人的主体性,同时又意味着人对外物的依赖性。人虽然有需要,但却不把自己束缚于需要,不以满足需要为满足,人还有新的更高的追求。人有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的问题,这是人之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东西。所以,价值只属于人的本质,价值是人追求的目的物,而这个目的物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所谓人的发展,是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30],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31]人们消费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者创造的物人化的过程。满足需要的消费,是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动的首要条件,是确保劳动力再生产的必备条件。人不仅有物质消费的需求,也有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因此,消费还能改变主体的素质,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32]。精神文化消费是消费的最高层次,人的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精神文化消费,消费、特别是精神文化消费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和途径。消费的价值目标与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本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相一致或符合。

人的发展是消费的动力。马克思曾说:“要多方面享受,他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33]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是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文明发展的动力保障。

(四)消费行为的过程——消费的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

消费从哲学角度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实践行为,消费实践活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所内含的主体性原则与客体性原则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转化过程,对于生产和消费,马克思说:“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34]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结果总是通过改变自然物的形式,而创造出一定的生产品,从而实现着主体能力本质力量的客体化,然后,主体把他们生产出的产品或者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作为生产活动的工具再加以消费,这样客体就转化为主体的一部分,成为主体自身的生命力量和物质力量,人们还要在新的消费水平上扩大再生产,实现新的主体客体化,生产——消费——生产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是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周期运动,发生着主体和客体的双向转化的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周期运动。在消费身上体现着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

为此,只有把消费问题放在人学视野当中,才能为消费问题研究找到深远的源头和深刻的基础,消费的实质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过程,就是消费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只有在这种理解中,消费问题才能得到深层次的说明。

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地探讨和追问究竟什么样的消费才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或者说什么样的消费是好的、合理的,合理消费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才能正确解决消费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反映出来的矛盾。这些问题构成了消费的哲学和人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对消费的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为根本的理论指导。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3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

[11]参见胡金凤《消费问题研究述评》,载于《哲学动态》2002年第11期。

[12]陈淮:《让我们转变消费观念》,《时代潮》,2000年第3期。

[13]许斗斗:《休闲、消费与人的价值存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5期。

[14]刘晓君:《全球化过程中的消费主义评说》,《青年研究》,1998年第6期。

[15]成伯清:《消费主义离我们有多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6]刘福森、胡金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消费观批判——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哲学动态》,1998年第2期。

[17]刘晓君:《从可持续消费看信息技术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2期。

[18]马惠娣:《21世纪的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2期。

[19]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0]堤清二:《消费社会批判》,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21]参见胡金凤《关于消费的哲学考察》,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1期。

[22]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物印书馆1964年版,第212页。

[23]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

[26]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

[27]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28]马克思:《19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184页。

[29]马克思:《19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30]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7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