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是人的历史活动的前提,作为现实的人,其内在规定性是由于他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所产生的。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9]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因而是人的全部生命力的动力和根据。“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这种本性本身是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10]这就是说,什么东西对人有用,人们消费什么并不只是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特性,而主要取决于人的需要,即取决于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是开放的、自觉的、社会的,只有依靠自身劳动创造才能满足。“在社会主义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11]这里,马克思把人的需要的丰富性看成人的本质的充实。人的需要不仅是维持生存的需要,而且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它体现着人的实践能力,体现着人的社会性,体现着人的本质。人性本身是人的需要的内在根据。从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消费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消费通过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体现、确证了人的本质、人性的特点。所以研究消费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首先就要研究消费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需要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人类的生命活动就是人与外部世界不断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人类生命要延续,就必须不断地从外部世界补充各种能量,补充生命能量的需要构成了人类最原初的需要。马克思认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前提。生存观念的逻辑延伸,就是需要观念。
一、需要的质量和满足需要的方式
伊壁鸠鲁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的和必要的,这就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他曾说:“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12]也就是,如果抽掉了吃喝等人生的必要条件,人就无法生存。第二种是自然而不必要的,例如过度的物质享受和爱情等。第三种是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例如贪财、爱权等。人们既有个体性需要,又有社会性需要,伊壁鸠鲁的缺点在于没有把人看作社会的人,而只是把人作为生物的人来看待。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把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划分不仅承认人的生物性需要,也承认了人的社会性需要,但其缺陷在于这是一种对人的需要静止的、机械的认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需要是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13]人的需要是多元的,需要可以从质、量、度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手段等几个方面来划分。从质的角度来看,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的需要是和人的本性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按性质可分为“人的”和“非人的”、正当的和不正当或者真正的和虚假的,前者是指符合人的本性的需要,后者是指不符合人性的需要。“真正的人的需要主要是指那些符合人性、有利于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和巩固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的需要”,那么,“所谓符合人性或者属于人性的需要,从其类型上说,也就是指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2[14],是社会认同并且现实可行的需要,劳动是人的需要中最根本、最有决定意义的需要,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正当的需要,否则是“非人的”、不正当的、虚假的需要。“所谓虚假的需要就是主体自以为需要而实际并不需要,只是由于外部的舆论导向和主体赋予需要物以某种非本身固有的象征而加以追求。”[15]信仰宗教、追求虚名、侵犯、盗窃、吸毒等需要,或者由外力强加于人的、压抑人性、不利于人的发展的需要都具有“非人的”、虚假的性质。马尔库塞对此曾有过论述:“我们可以区别开真实的需求和虚假的需求。虚假的需求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这些需求的满足也许对个人是最满意的,但如果这种幸福被用来阻止发展那种鉴别整体的疾病并把握治愈这种疾病的机会的能力(他的和别人的)的话,就不是一种应维持和保护的事情。那么,结果将是不幸中的幸福感。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种社会的内容和功能,这种内容和功能是由个人控制不了的外部力量决定的;这些需求的发展和满足是受外界支配的(他治的)。不管这些需求可以多么完全地成为个人本身的需求,并被他的生存条件所再生和增强,不管他同这些需求多么一致并在这些需求的满足中找到自我,这些需求仍将是它们一开始的样子——一个靠统治利益来实行压制政策的社会的产物。”[16]
其次,人的需要从其作用上看,分为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恩格斯说:“人类的生产在一定的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这样,生存斗争--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而斗争,而是也为发展资料,为社会地生产发展资料而斗争。”[17]“生存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的低层次需要。”[18],“享受需要是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旨在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存条件的需要,是唯有人类才有的需要”[19],“发展需要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完美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为了增强人的自由个性而产生的需要。”[20]
再次,人的需要从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马克思曾把个人的需要分为“自然需要”或“必不可少的需要”(即“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21]或者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社会的需要又称之为社会共同需要,它包括:社会扩大生产的需要,公共消费的需要,社会管理的需要等等。个人需要之中,生理安全的需要是通过物质产品的消费来得到满足的,而友爱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在物质消费过程中和基础上通过精神消费来得到满足的,社会需要的满足也与消费密切相关。如消费是扩大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层次,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和目的。
从量的角度来看,需要有层次、数量以及满足程度等问题,有一个度的范围。即使是正当的需要也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过度就变得不正当、不合理,名利可以激发人的上进心,促进人们工作,是人的正当需要,但是这种需要超过限度如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就变得不正当,对人生存发展产生副作用,就如营养过多,消化不良对人体也有害一样。
需要除了有质和量的划分以外,还有一个满足需要的方式、手段问题。人们的需要即使是符合人性的、正当的,也有一个满足方式的问题,如果一种需要是符合人性的、正当的,但满足需要的方式、途径与手段却是不符合人性的、不正当的,也会导致不正当的消费。例如,人们对食物的需要,是基本的生存需要,是符合人性的正当需要,如果通过劳动的方式获得食物是符合人性的、正当的行为,如果通过抢劫或其他手段去获得食物显然是不正当的。
另外,需要在不同关系中表现不同,一个人的需要如果孤立地就个人本身来看可能是一种正当的需要,但当个人需要的满足有损他人、集体、社会的时候,就可能是不正当的需要。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们需要的满足过程如果对自然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势必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反过来又会危及到消费者个人、他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那么,这里的他人也包括子孙后代,社会也包括全球社会。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不同人有不同的要求,一种需要对此人是正当的,对他人也许就不正当。
二、需要、欲求、需求
我们有必要区别开需要(needs)、欲求(wants or desires)和需求(demands)三个概念。我们“可以把需要看成是一个由欲望到需求的过程或区间,而需要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状态。”[22]。
需要满足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消费的东西,而欲求是人们的想要,欲求不是人们生活必需的,它超出了生存、享受、发展需要的范围,由人们追求地位上对他人的优越感的心理竞争形成的,而且欲求是无止境的。“人类的需要可能是没有边际的,但大体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必不可缺的绝对需要,另一种是相对意义上的,能使我们超过他人,感到优越自尊的那一类需求。第二种需要,即满足人的优越感的需要,很可能永无止境,……但绝对的需要不是这样。”[23]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他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的要求。”[24]需要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来说是共同的,而欲求现实地只是一部分富人能够得到满足的东西,它体现的是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别。对于这后一部分人来说,满足需要的部分在其总体消费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其大部分消费都是满足欲求的消费。这种消费是一种“无意义消费”,它已经失去了消费的本来意义,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是无益的,这是一种异化了的消费。[25]“‘需要’是所有人作为同一‘物种’的成员所应有的东西。‘欲求’则代表着不同个人因其趣味和癖性而产生的多种喜好。我以为社会的首要义务是满足必须要求,否则个人便不能成为社会的完全‘公民’”[26],由于人们的生理结构基本上是不变的,因而,人们的基本需要也不会形成巨大的变化。但欲求却是无止境的。
需要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愿望、要求或欲望。而需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是“市场上出现的对商品的需要。”[27],“至于需求,它只有在掌握交换手段的条件下才有效。”[28]可见,需求指的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的有支付能力、购买力而实现的需要,需求是以货币为基础的,是人的需要在具备支付能力基础上的实现。[29]需求是和消费直接联系在一起的,需要只有当它与一定的社会条件一起成为人们的实际需求时,才实际地影响人们的消费。需要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共同的需求,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另一种需求就相继出现,消费者就会被新的消费目标所吸引,而已经满足的需求往往失去了对其行为的刺激力和约束力。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即使是基本需要,也是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通过以上对需要、需要的质和量,满足需要的手段,需要的类型和特点的分析,我们就能够把握哪些需要是正当,哪些需要是不正当的,哪些需要是真实的,哪些需要是虚假的。因为消费是对人们需要的满足过程,那么按照上面的标准,合理的消费就应以满足符合人性的需要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就是满足个人和社会真实需要的,促进人的发展,增强人的主体地位,通过正当手段进行的适度消费;不符合人性的、“非人的”、不正当的、抑制人的发展的或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超过一定的数量限度、无节制的、危害他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就是不合理的、异化的消费。
合理的消费就是渗透和体现在人们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之中,并成为人们自我肯定、自我表现和自我完善内在因素的消费,不利于人们满足其生存、享受、发展需要的消费是不合理的消费。那么进行合理消费的人就会成为一个生存发展状态比较好的人,或者至少有这方面追求的人;如果人们不能认识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不知道哪些需要是健康的、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哪些需要是虚幻的、有害的、一时满足会导致永久悔恨的,那么,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也不能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他的消费行为也不会对其生存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除了主体对自身需要的错误认识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属性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主体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真正需要,也仍然会导致某种价值幻象。像偶像、迷信消费等都是由于对客体缺乏科学认识造成的价值幻象。
三、消费与需要的关系[30]
需要引起消费,消费创造需要。“消费最直接地取决于需要的存在和成熟水平,以致根据需要的性质和多样性,就可以判定消费的全过程。反过来,只有通过消费,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消费的内容越丰富,继续发展需要的现实可能性就越大。如果说需要的发展是消费的动因和目的,那么消费则是保持和继续发展需要的必要的前提条件。”[31]
人的需要的增长复杂化和丰富性,必然导致人的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是说,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动因,没有人的需要的增长和丰富,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切需要,其中包括表现为社会需要的个人需要……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交换的形式得到了满足,——还有,这些需要通过交换,通过个人交换,在多大程度上不仅被消费,而且被生产出来”。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体现了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规律。人的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就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目的,都在于满足人类自身的合理需要。
在我国,过去受自然经济和供给制的影响,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形成了供给导向型经济。生产什么,供应什么;供应什么,消费什么;生产多少,供应多少;供应多少,消费多少,需要对国民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就难以发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给导向型经济已经转化为需求导向型经济。而需求导向首先是消费需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说过:“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32]需要是一切消费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当前消费需求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在于人们消费水平不高,收入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不高,限制了消费的发展,限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对于人的需要是推动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作用,马克思曾经用一句话来概括:“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33],“消费的需要决定生产”[34],人类的生产“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人类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而人的需要是生产的前提,是生产的动力。反过来,没有生产就没有需要,需要是由生产所产生的,生产创造“需要的对象”,生产创造需要的手段,生产创造满足需要的方式。生产是需要的现实起点,需要是生产的观念上的起点。在现实中,生产决定需要,并最终超越需要,创造新需要;在观念中,需要反作用于生产,并实际超越生产,引导和推动生产。马克思说:“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35]
在生产与需要的相互作用中,消费处于中间环节,连接着人的需要与生产活动,消费是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说消费的目的是对需要的满足,而生产又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又是生产的前提、动力,即生产——消费——需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马克思说:“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36]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是通过影响需要来引导生产的,生产者在他的每一生产规划中,都包含了对消费者需要的一定理解和把握,但是消费不应是对大众现有需要的简单满足,应当引导需要,引导需要的前提是了解现实需要。在大众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和理想需要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也就是新的需要以及与此相应的新的产品略高于大众的实际消费水平,这样才能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