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聪明的班组长,不会整日坐想风云、闭门造车。他们善于通过各种方法使他的下属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所从事的工作是与整个组织的运作息息相关的。面对难题,他会和下属一起探讨解决之道,并充分尊重下属的意见。如此,不仅借助了员工的智慧,还能激发员工的参与兴趣和激情。而员工们则会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之中。
西洛斯·梅考克是美国国际农机商用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创业生涯是从一个小的机械制造厂起步的。有一次,他接了一个大订单。因为车间本来就在赶货,要如期完成这个大订单几乎不可能。梅考克并没有下死命令,让工人不惜一切代价如期完成,而是把工人召集到一起,解释了一下面临的情况。梅考克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能按期完成这个大订单,那么对公司和他们自己都非常重要。
接着,梅考克开始提出问题,他问大家:
“我们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来完成这一大批订货吗?”
“谁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来处理这笔订货?”
“有没有办法调整我们的工作时间或人力配备,以便有助于突击完成这批货?”
工人们议论起来,大家畅所欲言,纷纷提出了各种建议。梅考克综合大家的意见之后,终于形成了如期完成订单的方案。
工人们因为通过这次讨论,都迸发出强烈的干劲与责任心。结果,订单如期完成。
作为班组长,你可以下一个强硬的指令,让员工必须完成某个目标。你也可以像梅考克那样,摆事实、讲道理,促使员工的自我目标融入企业的整体目标之中。这种融入,会树立起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员工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所谓的自动自发,多数时候就是源于员工自身的目标融入企业的整体目标之中。
梅考克的管理,暗合了日裔美籍管理学家威廉·大内所提倡的Z理论。大内在研究了日本企业之后,提出了“Z理论”,强调组织管理的文化因素,并认为组织在生产力上不仅需要考虑技术和利润等硬性指标,而且还应考虑软性因素,如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微妙性等。如果说X理论和Y理论体现了西方的管理原则,那么Z理论则强调在组织管理中加入东方的人性化因素,是东西方文化和管理哲学的碰撞与融合。
大内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管理学教授,获得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担任数家《财富》500强企业的顾问。他发现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于是,从1973年开始,大内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了“Z理论”。《Z理论》于1981年出版后,立即得到各国管理界和管理学者的注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畅销书,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Z理论内容基本可以简述如下。
1.畅通的管理体制。下级与上级的沟通渠道一定要保持畅通,重大决策鼓励员工参与讨论。
2.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力。基层管理者享有对基层问题的处理权,有权在公司制度框架内制订更符合本团队实际情况的制度。
3.中层管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管理者要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统一向上报告有关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4.长期雇佣员工,及时整理和改进来自基层的意见。绝不轻易裁员,即便是在经济危机时。这样可以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员工真正愿意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5.重视员工的福利。重视员工福利,用福利保障员工无后顾之忧,用福利提升员工的快乐感。
6.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尽量改造单调枯燥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一个生动的、有趣的环境里工作。
7.重视员工的再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与素质。
8.员工考核绝不松懈。全面评定员工各方面的表现,长期坚持下去,作为晋级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