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乱世英雄成就红顶商人

乱世英雄成就红顶商人

时间:2023-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林绍良的印尼名为苏多诺·沙林,1916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福清。人心惶惶,林绍良的面店也只好关门。1940年,日本人占领印尼,随后,许多工商业被日军收归国有或征为军用,林绍良的进出口生意被迫中止。当地华商大力支援印尼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也参与了这场战争。于是林绍良将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到首都雅加达。丁香生意利润确实诱人,但风险也很大。

  林绍良的印尼名为苏多诺·沙林(Soedono Salim),1916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福清。林家祖辈以种田为生。林绍良的父亲为人朴实敦厚,在父母的教诲和熏陶下,林绍良性情温和,聪慧机智,颇得父母的喜爱。7岁时,他进入本村私塾,因聪明好学,记忆力强,甚得老师赞许。

  1931年,15岁的林绍良结束了他的私塾生活,便在父亲开的小面店中帮忙。这家店成为林绍良经营的第一份产业,这也和他后来成为面粉大王有直接关系。林绍良的经商天分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显现,当时几乎店内店外的事情都由他一人独自料理,生意做得很灵活,不到半年,竟赚了不少钱。

  1935年林绍良的父亲林元载因病去世,他与母亲共挑重担。1935年,时年19岁的他与同村一位姓郑的姑娘结婚,可是,好景不长,在父亲去世后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人心惶惶,林绍良的面店也只好关门。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这时国民党抓壮丁的风声越来越紧,母亲担心儿子被抓走,便劝说林绍良出走南洋,一来可以避免被抓壮丁,二来也可以去南洋闯一闯。1938年春天,为了逃避战乱,林绍良漂洋过海来到印尼爪哇的古突士镇,投奔叔父林财金。当时叔父林财金在镇上开了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在叔父的小店当了4年学徒工。

  在此期间,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空余时间还学会了印尼语和当地爪哇方言。当时的印尼也是兵荒马乱,市面萧条。林绍良告诉叔父,不能在店中坐等顾客上门,他提出到外面去推销,叔父答应让他去试试。林绍良于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花生油,由于战乱,顾客很少出门,走出去推销果然非常有效,他们花生油店的销售额成倍增长。

  后来,林绍良又在印尼许多地方待过。因为他哥哥早他10年就来到印尼,所以他先投靠哥哥,在古突士从卖布开始做起,很快他赚到了一笔钱。林绍良的哥哥建议他回去买房子,但他担心回家享受后就没有本钱再发展了,就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林绍良在古突士赚到钱并稍有积蓄后,便决定到港口城市——三宝垄发展。他开始做起兜售咖啡粉的小本生意。他每天天未亮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垄市去贩卖。这个生意虽然盈利不多,但却培养了胆识,由于他骑自行车沿街叫卖,接触了很多人,认识了不少熟客,也积累了社会经验。后来他在三宝垄开设了商店,从事进出口生意。

  就在林绍良生意刚小有起色时,日军又侵入了印尼。1940年,日本人占领印尼,随后,许多工商业被日军收归国有或征为军用,林绍良的进出口生意被迫中止。后来,林绍良和兄弟又先后做过豆腐、豆芽、包子、草纸、蘑菇、白酒等生意,但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爪哇岛上烽火连天,经济凋零,生活过得相当清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印尼宣告独立,日军刚退出印尼,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当地华商大力支援印尼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也参与了这场战争。

  1946年至1947年间,受古突士中华总会委托,林绍良负责掩护参与独立战争的印尼革命军队领导人哈山·丁。哈山·丁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印尼总统梅加瓦蒂的外祖父)的岳父,当时在林绍良家藏匿了近2年,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后来,印尼时局好转,哈山·丁才回到自己的驻地。正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林绍良结识了当时中爪哇第四军区蒂波尼哥罗师的军队领导,其中一位便是后来统治印尼32年的铁腕总统苏哈托。

  林绍良通过哈山·丁结交苏哈托,通过苏哈托开始给印尼军队运送军火和药品。在当时,由于殖民军的封锁,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军队的军火、药品奇缺,林绍良看到商机,决定做为军队提供军用物资方面的生意。他胆大心细,用帆船载着从新加坡购买的武器及军需物品,凭着对海路地形的熟悉和左右周旋,巧妙地越过荷军封锁线,把一批批军火安全运到中爪哇军中。在哈山的介绍下,林绍良结识了一批印尼军队的领导人。林绍良善于经营的作风和才干,也给苏哈托等印尼军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绍良也因此在患难交往中与他们建立了亲密的私人友谊,两三年时间,林绍良不仅从军火生意中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又与苏哈托等军官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为日后事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曾有评论说,林绍良是胡雪岩式的红顶商人:通过结交政要,抓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印尼本国的经济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之机,围绕衣食住行等传统产业而积极发展,积聚了巨额财富。

  印尼独立后,国内百废待兴。林绍良仔细分析了印尼的经济形势,决定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需求着手,从衣食住行大众性生意开始创业,然后再进入其他领域。于是林绍良将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到首都雅加达。1952年,林绍良先后在尼默和布拉巴亚建立两座独资纺织厂,后又与人合资在古突士和万隆创建了慕利亚纺织厂和达鲁玛纺织厂,形成纺织集团。然后,林绍良利用当地丰富的橡胶资源,开办轮胎厂,以适应当时印尼汽车工业的需要。接着,他又投资了一些非常不起眼但市场需求量极大的行业,如肥皂和铁钉,并建立自行车零部件工厂。

  从1954年起,他相继办起了纺织厂、肥皂厂、轮胎厂以及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随着企业的发展,他逐渐把目标放在进出口贸易上,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建立起贸易关系。

  1965年,林绍良与华人企业家林文镜等人合创华仁谊集团,华仁谊集团属下的企业一度达30多家,包括银行、建筑、地产、纺织、水泥、面粉、钢铁、航空运输、贸易服务等行业。

  在当年贩运军火、药品时,林绍良发现了另一宗大买卖——丁香生意。当时,丁香是印尼众多百姓喜爱的丁香烟的主要原料,印尼军队所在的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销量非常大,附近大小烟厂近百家,也导致生产香烟原料的丁香需求大增,每年需求量高达2万多吨,且供不应求。丁香生意利润确实诱人,但风险也很大。当时丁香盛产于印尼东部的马鲁吉群岛,要把丁香运抵中爪哇,必须穿越荷兰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弄不好就人财两空。林绍良根据贩运军火的经验,设计出一条丁香运输路线:从产地马鲁吉群岛装货后,绕道新加坡,再经贩运军火的通道,突破荷军封锁线,运到中爪哇的古突士,然后再将丁香发到各地烟厂。据说,当时林绍良的想法获得了苏哈托的支持,苏哈托甚至答应他派兵保护,在军方的保驾护航下,丁香生意顺利地做成。有了苏哈托的特殊照应,林绍良的丁香生意在战火纷飞中畅通无阻,滚滚财源流进了他的腰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林绍良垄断了印尼的丁香生意。

  印尼独立后,凭借与苏哈托的特殊关系,林绍良的美卡公司和默朱布阿公司于1968年又相继获得政府授予的丁香进口专利权。这两家公司进口的丁香,约占非洲丁香总产量的90%,林绍良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丁香大王”。印尼独立后,林绍良仍继续经营他所熟悉的丁香生意。

  1967年之后,在战争中与林绍良结为生死之交的苏哈托出任印尼总统,林绍良的企业在经营上又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次年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国内外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林绍良再次抓住机会。他利用与苏哈托及其他军政官员的良好关系,迅速拓展事业。当时印尼虽是农业国,但由于长期受殖民主义影响,粮食不能自给,每年政府都要拿出大量外汇进口面粉,成为国家经济的一大负担。1969年,林绍良瞅准时机,向印尼政府建议,在印尼国内自行加工面粉。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全国生产面粉的2/3专利权交给林绍良。林绍良自筹资金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并在国家银行得到了一大笔贷款,在雅加达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面粉加工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林绍良的面粉加工厂已能满足国内面粉需求量的85%,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林绍良也由此成了印尼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在面粉公司的基础上,林绍良依靠获得的多项专利权,又成功占有了印尼90%的方便面市场、35%的牛奶市场以及超过30%的食用油市场。

  1975年,林绍良开始涉足水泥生产并建成了芝槟榔水泥厂,随后,他又向印尼政府购买了国营马都拉水泥厂,仅几年时间,林绍良的印度尼西亚水泥公司就成为国内最大的水泥企业集团。目前,印尼是东盟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出口国,而林绍良所属水泥公司的产量,占整个印尼总产量的60%。

  在早期的办厂经商中,林绍良感到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因此他决定建立金融机构。1954年,林绍良成立了一家名叫“威英度·庚查纳”的银行。1957年,林绍良又在泰国金融巨头陈弼臣旗下盘谷银行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并同时在泗水、三宝垄、棉兰、巨港、万隆设立了14家分行,逐步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金融业务网络。目前该银行是印尼最大的私营国际银行,拥有400余家分行,遍布全印尼。有了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企业资金周转应付自如。

  1974年,林绍良又抓住政府开放资本市场的机会,决定将中央亚细亚银行与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及香港信和集团共同投资组建国际金融公司,经营中长期企业贷款。1977年3月,中央亚细亚银行获得印尼财政部批准,升格为外汇银行。1978年中央亚细亚银行收购了印度尼西亚商业银行,到1983年,中央亚细亚银行的资产总额比原来增加了332倍,存款额增长1 253倍,在全印尼设有32处分行,是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此外,中央亚细亚银行除在印尼本土设有分行外,还在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设立分行。

  80年代初,林绍良又开始进军重工业。1983年初,林绍良联合另一华人企业,投资8亿美元建立了芝勒贡大型轧钢厂,成为东南亚第一家年产钢材85万吨的轧钢厂,结束了印尼主要依赖进口钢板的局面。此外,他还投资汽车工业。1982年,林绍良购买日本汽车公司的股票,并取得了日野汽车公司柴油引擎的生产特许权,成为印尼第六大柴油引擎制造商。到1986年,林绍良集团生产的铃木、日野、马自达等汽车产量就达49 203辆,占全印尼汽车生产量的30.25%。

  20世纪80年代,他与林文镜等华人合创的华仁谊集团开始将业务拓展到香港、东南亚及美国,华仁谊集团先后在香港设立了中亚财务公司、第一太平财务公司、第一太平地产公司、永加公司等,1982年华仁谊集团又买下了美国旧金山爱尔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80%的股权。依靠众多银行作后盾,林绍良开始涉足国际贸易,在短短数年内,他先后购买了美国、荷兰、泰国、菲律宾和中国香港等地多家公司,从而赢得“商贸大王”的称号。目前,他和林文镜共同合资组成的华仁谊集团金融业务跨越亚、美、欧、非各洲。

  此外,林绍良凭借雄厚的实力和政府关系,涉足印尼房地产行业。他在雅加达等地购得土地2 100公顷,成为印尼最大的房地产商,很长一段时间,林氏集团每年在房产方面的投资几乎占印尼私营建筑业的20%。

  凭着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经营才干,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林绍良已建造起一个庞大的企业王国。他经营的企业王国兼工业、商业、金融为一体,他本人也成为印尼首富。其中林绍良旗下的印多食品集团曾拥有年产500万吨的面粉厂和年产100亿包的方便面厂;印多水泥集团在1998年的产能已达到1 530万吨,为全印尼之冠;印多汽车的产量也超过了6.5万辆,同时每年还生产数十万辆铃木摩托车,组装马自达、沃尔沃等车型,居印尼汽车业第二。

  目前,由林绍良三兄弟经营的三林集团(Salim Group,全称三林企业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和林文镜共同组建的华仁谊集团等两大集团下属企业超过400家集团公司,经营横跨纺织、水泥、化工、电子、林业、渔业、航运、保险、金融、矿产、汽车制造、房地产、黄金宝石、酒楼饭店、医疗器材、电信设备、钢铁等70多种行业。旗下公司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利比里亚、荷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跨亚、非、欧、美四大洲的国际财团,林绍良作为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和金融家,被誉为东南亚的“洛克菲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