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管理活动具有哪些最基本的职能?这一问题经过了许多人近一百年的研究,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自法约尔提出五种管理职能以来,有提出六种、七种的,也有提出四种、三种,甚至两种、一种的。各种提法都是表1.1所列14种职能中不同数量的不同组合而已。最常见的提法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我们认为根据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对管理职能的认识也应有所发展。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表1.1 管理职能表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或基层)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1)。虽然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战略,但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为其工作小组制定经营计划,以便为组织做贡献。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支配和协调他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合作的人们如果要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能有比各合作个体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就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例如,政府、企业、学校、医院、军队、教会、政党等等社会组织由于各自的目标不同,其组织结构形式也各不相同,并显示出各自的特点。反过来,组织工作的状况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组织各自的工作效率和活力。在每一项计划的执行中,在每一项管理业务中,都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组织工作的优劣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成败。任何社会组织是否具有自适应机制、自组织机制、自激励机制和自约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该组织结构的状态。因此,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计划与组织工作做好了,也不一定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要依靠组织全体成员的努力。配备在组织机构各种岗位上的人员,由于在个人目标、需求、偏好、性格、素质、价值观、工作职责和掌握信息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相互合作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就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非常奥妙的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在中国,领导者的概念十分广泛,不仅组织的高层领导、中层领导要实施领导职能,基层领导也要实施领导职能,而担负领导职能的人都要做人的工作、重视工作中人的因素的作用。
人们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常常使实践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管理者既要有预防下属和事态失控的充分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必须及时取得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并将有关信息与计划进行比较,发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充分重视控制职能,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的时效性愈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愈高;愈是高层的管理者,控制的时效性要求愈弱,控制的综合性愈强。横向看,各项管理活动、各个管理对象都要进行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有的管理者以为有了良好的组织和领导,目标和计划自然就会实现。实际上无论什么人,如果你对他放纵不管,只是给他下达计划、布置任务、给他职权、给他奖励而不对他工作的实绩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不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听之任之,那么这个人迟早将会成为组织的累赘,甚至会把他完全毁掉。所以控制与信任并不对立。
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绝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
迄今为止很多研究者没有把创新列为一种管理职能。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社会关系也日益复杂,每位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无法应付新形势的挑战,也就无法完成肩负的任务。现在已经到了不创新就无法维持的地步。许多事业获得成功的管理者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创新。要办好任何一项事业,大到国家的改革,小到办实业、办学校、办医院,或者办一张报纸,推销一种产品,都要敢于走新的路,开辟新的天地。所以,创新自然地成为管理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各项管理职能都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例如计划职能通过目标的制定和行动的确定表现出来。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控制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它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图1.1 管理职能循环图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如果没有管理,一切生产、交换、分配活动都不可能正常进行,社会劳动过程就要发生混乱和中断,社会文明就不能继续。这一点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作了有力的论证:“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2)可见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寓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所以说它是一般职能,但就管理职能本身而言,由于社会的进化,人类分工的发展,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人从一般社会劳动过程中分离出来,就如同有人专门从事围猎,有人专门从事捕鱼,有人专门从事耕种一样。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出现了许多政治家和行政官员,专门从事国家的管理,出现了许多军事家和军官,专门从事军队的管理,出现了许多社会活动家专门从事各种社会团体的管理,出现了许多店主、厂长、企业家、银行家,专门从事商店、工厂、企业、银行的管理。还有许多人专门从事学校、医院、交通运输和人事的管理等等。据保守的估计,全体就业人员中,至少有30%~40%的人专门从事各类管理工作,他们的职能就是协调人们的活动,而不是直接从事物质、服务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因此管理职能早已成为社会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任何社会、任何企业,其生产力是否发达,都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取决于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两者都有赖于管理。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下,企业外部环境基本相同,有不少企业其内部条件如资金、设备、能源、原材料、产品及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基本相同,但经营结果、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却相差悬殊。同一个企业有时只是更换了企业主要领导,企业就可能出现新的面貌。其他社会组织也有类似情况,其原因也在管理,由于不同的领导人采用了不同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事实可以证明管理也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需要有效的管理,并且也只有通过管理,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谁的预期目的?什么样的预期目的?实质上就是“为谁管理”的问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服务的。管理不能不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国家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以至于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概莫能外。以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为例。马克思有过十分深刻的分析:“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3)列宁当时也曾指出:“资本家所关心的是怎样为掠夺而管理,怎样借管理来掠夺。”(4)因此,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具有剥削性和资本的独裁性。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培育出一批亿万富翁,同时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中产阶级,尽管仍存在着在贫困线下挣扎的社会底层人群,但《共产党宣言》中所指的无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人民的生活福利、医疗、教育、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和民主制度都日趋完善。无论是宏观或微观的管理,由于引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欧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福利和民主制度都有很大进步,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马克思在《英国工人阶级的贫困》中所描述的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状况也已成为历史。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纷纷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特别是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经济发展奇迹。原来贫穷落后的中国已经在世界的东方崛起。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并将继续发生更大的变化。
世界在变化,企业也在变化。昔日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剖析过的企业,今天已经面目皆非。从笔者的观点来看,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关的基本变化至少有四点。
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组织规模不断扩大,要在全球配置资源和进行社会分工,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传播数量都空前增加,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频繁,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更大,使管理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了。于是一批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经理阶层应运而生,使企业的终极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通过股份制的组织形式,企业资本的所有者——股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由于股东可以随时出卖自己的所有权——股权,因而甚至不怎么关心企业的管理。他所关心的仅仅是股票价格的涨落和红利的多少。
2.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经过最近几十年和平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尽管贫富差距仍然十分悬殊,失业率时高时低,但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了一个中产阶级,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持有企业的股票,使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大大增加了。从社会财富的占有来看,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正在取代工业化初期的金字塔形结构。
3.几乎所有国家都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并且所有国家不分社会制度如何,都在使用市场、计划、行政、法律的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4.社会公众和广大消费者(用户)对各种社会组织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及其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抱着更加挑剔的态度,并且形成了各种消费者协会和形形色色的环境保护组织,迫使管理者不得不认真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现实世界所发生的新变化,不能不深刻地影响到管理的社会属性。在现代企业中,已不能简单地说管理只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具。作为企业的职业管理者在行使管理职能时,他既要满足资本家及所有股东对股息和红利的要求,又要保证扩展企业实力的需要;他既要尽可能满足本企业职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公众、广大消费者和用户的利益;他既要千方百计追求企业的最大利润,又要处理好企业同政府的关系,遵从政府的种种法规和限制。所以可以说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已经多元化了。但从本质上讲,并没有改变资本的剥削性和独裁性。只是由于经济繁荣和管理的进步,使蛋糕做得更大了,普通职工变得富裕了。虽然许多职工也拥有股票,但是普通职工大多只是100股以下的小股东,小股东大约占公司股份的80%,股东的分散化恰好给大资本家利用他人的财富来获取更多财富提供了机会。现在大资本家只要掌握股票的百分之几就可控制公司。例如,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是一家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超级公司,它为四家财团所控制,而四家财团每一家拥有的股票最多不超过3%,其中,摩根金融信托公司2.85%,汉诺威银行1.57%,银行家信托公司0.99%,大通曼哈顿银行0.98%,四家财团合计只拥有公司股票总数的6.39%,可他们却牢牢地控制了整个IBM公司,公司的一切重大决策当然只能有利于这四家财团。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正处在艰难的转变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具体的国情,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且,公有制实现形式也正在向混合经济的方向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及其他有效的资本组织形式,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企业所采用。民营经济及证券股票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已成为国有企业及所有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实际状况。在我国,企业管理的形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但管理的社会属性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都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管理的预期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但是应当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发展过程,当她尚处在初级阶段时,完全有可能出现其他国家在工业化初期资本原始积累中常有的血汗工厂。并且受我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残余影响,也会在管理实践中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极不和谐的,但是管理和整个社会一样,要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才能摆脱不发达的落后状态,逐步走向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