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到2022年中国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到2022年中国经济成就

时间:2023-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所产生的奇迹,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瞩目。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中国迄今为止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并非尽善尽美、毫无跌宕。第三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所产生的奇迹,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瞩目。近几百年来中国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落伍者,为何能在短短的十几年之中急起直追,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她能否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在下个世纪立于世界发展进程的前列,实现几代人孜孜以求的“强国梦”,既是中国领导人和广大人民想弄清楚的问题,也是国外人士注目的所在。特别是,中国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和改革中的经济,她在发展与改革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对于处在相同的发展和制度转变境遇之中的其他经济来说,肯定也是极为关切的。作为中国的经济学家,无论从民族责任感还是从职业进取心来说,尽自己的努力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责无旁贷的。具体地,本书拟着眼于回答下列几个共同关心的问题。

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加快经济发展,赶超发达经济,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的“强国梦”。可是事与愿违,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发达经济的发展差距愈拉愈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更是明确树立了赶超西方发达经济的发展目标,并为此而建立了一系列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动员能力的政策和制度。然而,到70年代末为止的30年中,经济发展仍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停留在温饱线上,改善甚微,到70年代末,全国仍有大约2亿农民食不果腹。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了经济改革,逐渐放弃了高度控制资源价格、按计划配置资源和剥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传统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开始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不仅以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速度增长,而且在世界总的发展格局中也属一枝独秀。无疑,改革是产生这种戏剧性变化的催化剂。因此,总结改革的经验,通过纵向的历史比较说明改革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后经济得以快速增长的原因之所在,是本书的首要任务。

第二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上节中所概述的一系列问题。中国迄今为止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并非尽善尽美、毫无跌宕。事实上,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以瓶颈对速度的制约、通货膨胀压力、腐败现象滋生和体制周期复归为内容的所谓“活—乱”循环。如果不能消除这种“活—乱”循环产生的根源,甚至使之成为一种非收敛型的周期现象,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就会遇到极大的障碍,下个世纪重新崛起的理想宏图可能会功亏一篑。因此,探讨改革和发展中这种周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途径,是本书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三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在过去的20年里取得了无可争辩的成功,但是,与已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相比,中国的改革远远没有大功告成,而要实现经济增长的潜力,占据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前列,更是任重道远。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继续保持改革与发展的势头。然而,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重大难点和障碍,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难点和逾越这些障碍,改革与发展的势头就不能持续。因此,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逻辑方向,依循这种逻辑找出克服上述改革难点的正确途径,归根结底是本书最为重要的使命。

第四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前苏联和东欧都曾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中国一样,经历了经济增长缓慢的前改革时期,尝尽了传统经济体制效率低下、激励不足的苦头。这也是它们纷纷进行改革的原因。然而,改革的效果却大不相同。中国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趋近,不断化解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克服瓶颈制约,消除政治风波的冲击,实现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从改革伊始就宣称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迄今为止却并没有建立起更有效率的新体制,经济增长速度上不去,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失业和政治上的不稳定。既然改革效果截然不同的对比双方,在改革起点和目标模式上没有根本的差别,则可能的判断就是,这种不同的改革效果产生于改革方式的相异性。因此,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揭示其普遍意义,是本书的重要任务之一。

注 释

①Carlo M.Cipolla,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European Society and Economy,1000—1700,2nd Ed.,New York:Norton,1980,p.171.

②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载《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44—273页。或见Justin Yifu Lin,“The Needham Puzzle: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43,No.2(January,1995),pp.269—292。

③Angus Maddison,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1820—1992,Paris:OECD,1995,p.183 and p.191.

④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235页。

⑤中国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序列始于1978年,因而无法用该指标进行改革前后经济增长的比较;在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三个可替代的指标中,社会总产值有重复计算的问题,工农业总产值除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外,还有忽略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的问题,国民收入虽有忽略折旧的问题,但相比较而言,它与国民生产总值最为接近,故选择了国民收入指标。

⑥中国国民经济统计中的三次产业统计始于1978年,鉴于无法按三次产业进行改革前后经济增长的比较,选择最为接近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加以替代。

⑦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⑧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620页。

⑨国家统计局编:《成就辉煌的20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⑩国家统计局编:《成就辉煌的20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When China Wakes,A Survey of China”,The Economist,November 28th,1992.

胡祖六:《走向富强——国际上怎样评估中国的经济地位》,《经济研究资料》,1993年第21期。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5)》,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220页。

Garnaut,Ross and Guonan Ma,“Grain in China”,Canberra:East Asia Analytical Unit,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1992.

Harry X.Wu,“Measuring China's GDP”,EAAU Briefing Paper Series No.8,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1997,p.25;徐滇庆:《世界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世纪之交的理论思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7页;Angus Maddison,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Paris:OECD,1998。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5)》,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167页。

这一预测同前世界银行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萨莫斯教授的估计是一致的。萨莫斯曾经预言,如果中美两国各自维持过去14年的增长趋势,即保持两国增长速度差不变,那么到2015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萨莫斯还认为,中国是唯一有潜力超过美国的国家(转引自胡祖六:《走向富强——国际上怎样评估中国的经济地位》,《经济研究资料》,1993年第21期)。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备受瞩目的《亚洲奇迹的神话》一文中,认为东亚的奇迹是纸老虎,但他同时也认为中国是唯一有潜力超过美国的国家(Paul Krugman,“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Vo1.73,No.6,November/December,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