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研究的不足_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 基于社会福利角度的考察在本书第六章基于最优货币政策工具的我国货币政策绩效考察中,我们发现了两个较为奇怪的现象:最优状态下的货币政策反应在部分时段是低于0的,即最优状态下的名义利率水平为负数,这在现实当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本书通过估算获得的最优货币政策操作与现实货币政策操作相比波动性较大,这似乎有悖于我们惯有的经济学直觉。
在本书第六章基于最优货币政策工具的我国货币政策绩效考察中,我们发现了两个较为奇怪的现象:(1)最优状态下的货币政策反应在部分时段是低于0的,即最优状态下的名义利率水平为负数,这在现实当中是不可能实现的;(2)本书通过估算获得的最优货币政策操作与现实货币政策操作相比波动性较大,这似乎有悖于我们惯有的经济学直觉。
我们认为,本书估算获得的最优货币政策操作相对于现实货币政策操作波动性较大的原因在于,在基准模型的设立中未将货币政策调节过程中存在的调节成本考虑进社会福利损失函数,即未加入对利率平滑项(it-it-1)2的考虑。现实情况下,姑且不论货币当局能否非常精确地估测到经济体在每一段时期所承受的各种冲击,单纯从货币政策操作的连续性上来看,频繁的货币政策变更无论从技术层面上还是绩效层面上讲都是很难实现的。而且,在现实货币政策操作中,频繁的基准利率调节一方面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同时,汇率政策的变动对公众福利的影响在本研究的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中也没有得到体现。由于我国在较长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处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人民币汇率无法准确地反映外汇市场行为并及时作出调整,而导致我国实际汇率错位(Misalignment)、国内产业结构扭曲、国际贸易争端迭起、国内政策一定程度上被外汇政策所绑缚,这些信息最终都将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公众的社会福利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