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对于成本关注的角度与会计学不完全一样。会计学更关注企业过去的资金运动,比较关注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等范畴,成本通常被看做是企业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经济学更关注企业的未来,经济分析中比较关注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成本等范畴;经济分析中的成本包含正常利润,经济学对于成本的理解比会计学更为宽泛。因此,需要拓宽对于经济分析有关的成本的认识。
一、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该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以后,在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的最大收益。[1]例如,张三开办一个小企业,他个人购置了机器、厂房,个人的时间也投入其中。虽然他不需要为这些投入品支付租金,不需要为自己支付工资,他因此也就放弃了这些投入品租给其他厂商能得到的租金、个人在其他企业打工获得劳动收入的机会。在计算自己小企业的成本时,经济学家会认为张三应该考虑他投入到小企业的时间与投资的机会成本。他此项投资的机会成本就是两者在其他行业投资的最高收益值之和;其中,一个打工岗位的个人最高收入值,就是他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因此,一种资源被用于某一种用途时即意味着它不能用于其他用途。当微观主体乃至国家考虑使用某一种资源时,都应当考虑它的第二种最好的用途。这一用途的价值就是机会成本的度量。利用机会成本进行经济分析有几个前提条件:首先,经济资源是稀缺的,不稀缺的资源不需要选择,也就没有机会成本;其次,经济资源应具有多种用途,如果该种经济资源只具有一种用途,只能运用到某个特定的领域、行业,也就不存在选择问题,也就没有机会成本了;最后,经济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如果资源不能进行自由流动,那么它就只能存在于某个固定的领域,也不会存在选择问题,也没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当今主流经济学对于成本的定义,也是理解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的关键。机会成本的讨论折射出厂商等微观主体资源与要素投入中最优选择的思想。当然,准确地分析机会成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确定资源与要素的其他用途不太容易。尽管如此,有理性的个人或厂商做决策时不能只分析直接成本,而应当分析机会成本,并且要使收益大于或等于机会成本,否则,其决策从经济学来看就是不合理的。[2]
二、沉没成本
经济学与会计学对于成本的认识角度有些不同。比如一个厂商买了一台机器,会计学计算一台机器的成本时,如果不考虑折旧,基本考虑的是这台机器的历史价格;经济学则考虑的是短期这台机器给别人使用时能获得的最高租金,如果它没有第二种用途,它的机会成本为零,而将历史价格视为沉没成本。因此,沉没成本是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的成本,它由过去的决策所决定,即使厂商不再进行生产也不能收回,因此不能影响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比如某厂商预付定金50万预购置A公司一套价值550万元的设备。现在又发现B公司以525万元出售同类设备。厂商应该购买那一家公司的设备?答案仍然是A公司的设备。因为预付的50万元是一项沉没成本,已经发生且不能被弥补,所以厂商做经济决策时不需要考虑。而机会成本刚好与它相反,尽管它是隐性的、并未发生的,但却是我们做一项经济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成本。当然,长期厂商所有的投入均可调整,因而也是不存在沉没成本的,后面会对短期与长期成本概念展开讨论。
三、边际成本
人们做一项决策不仅要考虑某件事做还是不做,而且还要考虑多做或少做问题。比如消费者买一套商品房,决策的问题不仅包括买不买的问题,还包括购买面积的大小变化引发的成本变化问题;投资者投资建造汽车制造公司,是年产50万台还是多少——设计产量的变化会导致单位成本的变化。边际成本是指多生产一单位产量、或多消费一单位产品而增加的成本。这一概念在厂商最优行为分析中尤为重要,也成为本章中重要概念之一。
四、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包括两个部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实际费用,即厂商实际支付给企业以外的经济资源所有者的货币额。这些支出是在会计帐目上作为成本项目记入帐上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厂商支付所雇佣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工资,所借贷资金的利息,租借土地、厂房的租金,以及用于购买原材料或机器设备、工具和支付交通能源费用等支出的总额。从机会成本角度讲,这笔支出的总价格至少等于相同的生产要素用做其他用途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收入,否则厂商就不能购买或租用这些生产要素并保持对它们的使用权。
隐性成本是对厂商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所应支付的费用。这些费用并没有在厂商的会计帐目上反映出来,是厂商不需要实际向外支付的成本,所以称为隐性成本。例如厂商将自有的房屋建筑作为厂房,自己投入的流动资金的利息,企业主为该厂提供的劳务应得的报酬(这部分又被称为正常利润)等。但西方经济学认为既然租用他人的房屋需要支付租金,那么当使用厂商自有房屋时,也应支付这笔租金,所不同的是这时厂商是向自己支付租金。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隐性成本必须按照厂商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最佳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就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到其他用途上,以获得更多的报酬。
五、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私人成本是从厂商私人角度来看的成本,指厂商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的货币价格;由于行业之间竞争所决定的资本家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报酬;行业之间的竞争所决定的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资本的正常报酬,如厂商自己拥有的资本和土地应得到的利息和租金;企业家承担某些不确定性风险而应得到的风险贴水。
社会成本是与私人成本相对的概念,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的成本,也是一种机会成本。社会成本考察的是私人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以及因此而给别人带来的影响,比如厂商的经济活动不仅产生私人成本,还经常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给别人和社会带来损失,这些都没有计入私人成本中,但却形成社会成本。因此,社会成本等于私人成本加上对别人没有补偿的损失。
本章所讨论的厂商的成本是从私人成本的角度讨论的,所使用的成本概念是机会成本。社会成本将在第十一章第二节中展开讨论,讨论后会发现,一定时期内私人成本的总和不一定与社会成本总是相等。
六、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是厂商使用的所有资源总的机会成本,经济学使用的当然是经济成本概念。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间的区别强调了经济学与会计学分析厂商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不同,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研究厂商如何作出产量和价格的决策,而这些决策是根据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作出的,经济学家衡量厂商成本时就包括了这两种成本;而会计师只关心企业流入和流出的货币,他们只衡量显性成本(即会计成本),而往往忽视隐性成本。
经济学与会计学的成本概念可以用下列公式比较:
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经济成本=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显性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某一企业从事一项经济活动不仅要能够弥补显性成本,而且要能够弥补隐性成本。以下的成本概念均指经济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