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目的,除了要对成本进行分析外,还要对收益进行分析,以实现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均衡。
一、厂商的收益
厂商的收益就是厂商销售产品所得的全部收入。厂商的收益可以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1)总收益(total revenue,TR)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即价格与销售量[6]的乘积,以P表示商品的市场价格,以Q表示销售量,则有:
(2)平均收益(average revenue,AR)指厂商出售一定数量商品,每单位商品所得到的收入,也是平均每单位商品的卖价。它等于总收益与销售量之比,也等于商品的单位价格。即:
(3)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MR)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MR可为正,也可为负。即有:
当△Q→0,函数连续、可导时:
在这三类收益函数中,出现了两个影响因素:一个是销售量,一个是价格。在这两个因素中,销售量是变量,而价格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可能是变量,也可能是常数,所以对于这三类收益的分析,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一种是价格不变条件下的厂商收益,一种是价格可变条件下的厂商收益。这两种收益实际上就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和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收益。本书第六章讨论价格不变条件下的厂商收益,第七章讨论价格可变条件下的厂商收益。。
二、厂商的利润
经济学中的利润分为正常利润与经济利润。正常利润是完全竞争状态下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它包括在成本之中,其性质与工资相类似,也是由企业家才能的需求与供给所决定的。经济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是指厂商的总收入减去总成本的差额。而总成本既包括显性成本也包括隐性成本。经济利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厂商的创新报酬、承担风险的报酬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垄断利润。
经济利润可以为正、负或零。如果某一行业存在着正的经济利润,这意味着该行业内厂商的总收益超过了机会成本,生产资源的所有者将要把资源从其他行业转入这个行业中。因为他们在该行业中可能获得的收益超过该资源的其他用途,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明厂商所在的行业是非完全竞争的。如果一个行业的经济利润为零,也可以说明厂商所在的行业可能是完全竞争的,厂商的投资获得了正常的收益,厂商没有进入某一行业或从中退出的动机。如果一个行业的经济利润为负,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明厂商所在的行业存在恶性竞争,生产资源将要从该行业退出。经济利润是资源配置和重新配置的信号。正的经济利润是资源进入某一行业的信号;负的经济利润是资源从某一行业撤出的信号。
上述利润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正常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机会成本=总收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三、价格不变条件下厂商的各种收益曲线
图5-15 价格不变条件下的各种收益曲线
价格不变的市场条件是指对于某一行业中的单个厂商而言,无论销售多少产品,都按照既定的同一价格进行销售。在此条件下,厂商的总收益就等于既定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所以能影响厂商总收益的就只有销售量了,销售量增加,总收益增加;厂商平均收益就等于既定的市场价格,销售量的变化不影响平均收益;厂商边际收益也等于既定的市场价格,因为价格不变,每增加一单位的销售量,增加的收益就等于一件产品的价格。
我们在把销售量Q作为横轴、价格P作为纵轴的坐标图上,可以分别作出厂商的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如图5-15,厂商的总收益曲线就是一条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总收益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增加;厂商的价格为常数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都是平行于横轴的一条曲线,表示不管销售量为多少,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都等于既定的市场价格。
四、成本与收益的均衡分析
如前述,厂商的生产行为总是假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如果厂商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在选择产量点时就先要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进行总收益与总成本进行比较,为此就要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通过不断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大小来找到这个利润最大化的点,从而实现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均衡。
(一)图形分析
下面以价格不变的市场条件为例,结合图5-16、图5-17,分析厂商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
(1)当MR>MC时,产量点落在Q*的左边,如Q1的产量水平,这时,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收益必大于这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成本,此时对该厂商来说,增加生产量必然会增加利润总量,厂商必然要增加产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最终是增加的,而边际收益是不变的,产量一直会增加到Q*,实现该产量下的MR=SMC。
图5-16 厂商成本与收益均衡图(一)
图5-17 厂商成本与收益均衡图(二)
(2)当MR<MC时,产量点落在Q*的右边,如Q2的产量水平,表明厂商增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这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成本,此时对该厂商来说,厂商增加生产量就会造成亏损,因此厂商必然要减少产量。随着产量的减少,边际成本必然是减少的,而边际收益是不变的,产量一直会减少到Q*,实现该产量下的MR=SMC。
(3)当MR=MC时,产量点落在Q*上,表明厂商既不会增加产量也不会减少产量。任何厂商只要边际成本不等于边际收益,都要调整其产量,所以,在厂商的短期生产中,MR=S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二)数学证明
我们知道,利润等于总收益减总成本,即:
其中:π为利润,R为总收益,C为总成本。由于收益与成本都是产量的函数,即R=R(Q),C=C(Q),所以利润也是产量的函数,即π=π(Q)。就式(5.11)的利润函数对产出求一阶导数,并令该导数值等于零,可以得到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由
其中:MR=dR/dQ,为某产量点的边际收益;MC=dC/dQ,为某产量点的边际成本;MR=MC为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厂商最优产量推进到某一点时所引起的总收益增量与总成本增量相等的状态。当MR=MC时,由于总成本增量中包含了厂商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厂商此时可以获得正常利润。[7]因此,MR=MC即厂商应将生产量推进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产量点。
(三)对于成本与收益均衡条件MR=MC的理解
由图5-17(a)可以看出,满足MR=MC条件的点有两个,即A点和E点。在E点当产量为Q*时,有MR=MC。且根据图5-17(b)中STC曲线的凸凹性可知SMC′(Q*)>0,由TR为一条直线可知MR′(Q*)=0,所以MR′(Q*)<SMC′(Q*)。再由图5-17(c)可知在E点当产量为Q*时,厂商获得了最大利润。同理分析A点可得,在A点当产量为Q1时,同样有MR=MC,但MR′(Q1)>MC′(Q1)。由图5-17(c)可知在A点厂商并没有获得最大的利润,而恰恰是获得了最大的亏损,即A点为厂商利润最小化的点。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满足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MR=MC且MR′<MC′。只是习惯上往往将其简称为MR=MC。
对厂商行为的讨论分为了短期和长期,所以成本与收益均衡条件分为MR=SMC和MR=LMC。
在MR=SMC的均衡点上,厂商可能是盈余的,也可能是亏损的。如果是盈利的,这时的利润就是相对最大利润;如果是亏损的,这时的亏损就是相对最小亏损。不管是盈还是亏,在MR=SMC点上,厂商都处在收益曲线和成本曲线所能产生的最好的结果之中。
在MR=LMC的均衡点上,厂商可能是盈余的,也可能是收支相抵的。处于不同市场中的厂商,有不同的结果,但只要在MR=LMC的点上,对任何厂商来说都是最好的结果。
由于经济学中所讨论的成本是指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因此,经济利润并不一定等于会计利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