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时间:2023-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在短期生产中,不仅消费者的偏好与收入既定,产品的市场价格既定,而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投入量也既定。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产出水平时的盈亏状态可以用图6-4至图6-9来分析。图6-6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三)当市场价格为P3时,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3,整个平均总成本曲线SAC处于价格P3线之上,出现了亏损。

一、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生产中,不仅消费者的偏好与收入既定,产品的市场价格既定,而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投入量也既定。根据第五章第四节分析得出的结论,完全竞争厂商的产量决策会集中在边际选择上。其短期均衡过程应是在既定的市场价格下,厂商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遵循MR=SMC原则而对最优产量的选择过程。而厂商对最优产量选择又只能通过变动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来达成。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市场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形成的产品均衡价格,可能大于、等于、小于厂商的平均成本,由于各参与者都只是商品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因此在短期均衡产出水平中,厂商出售产品就有可能处于盈利、盈亏平衡或亏损等不同状态。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产出水平时的盈亏状态可以用图6-4至图6-9来分析。

图6-4至图6-8中成本曲线表示了厂商短期内既定的生产规模,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即MR=SMC,但不同的市场价格水平将直接影响既定规模下的厂商短期均衡的盈亏状况。

(1)厂商盈利情况:价格或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总成本,即P=AR>SAC,厂商处于盈利状态,见图6-4。

当市场价格为P1时,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1,厂商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厂商的短期均衡点为SMC曲线与MR1曲线的交点E1。在E1点确定的均衡产量点为Q1。这时平均收益为Q1E1,平均总成本为Q1F,单位产品获得的利润为E1F,总收益为OQ1× Q1E1,总成本为OQ1× Q1F,利润总量为OQ1×E1F,即图中矩形HP1E1F的面积。如果产量超过Q1不超过Q*,则SMC>P1,此时有增加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低于其边际成本但高于其平均成本,增加产量会降低总利润却仍有正利润;若产量小于Q1,则有SMC<P1,此时有增加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高于其边际成本同时高于其平均成本,增加产量都能增加总利润;如果产量超过Q*,则有SMC<P1,此时有增加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低于其边际成本同时低于其平均成本,增加产量只会有负利润;只有使产量确定在Q1,则有MR=P=SMC,此时总利润达到最大。下面几种情况都可照此分析。

图6-4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一)

图6-5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二)

(2)盈亏平衡情况:价格或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总成本,即P=AR=SAC,厂商的经济利润恰好为零,处于盈亏平衡状态,见图6-5。

当市场价格为P2时,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2,这条需求曲线刚好切于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SAC的最低点,同时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也通过此点,SMC曲线与MR2曲线的交点E2即为厂商的短期均衡点,相应的均衡产量确定在Q2。在Q2产量上,有OP2=Q2E2,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总收益也等于总成本,如图中矩形OP2E2Q2面积,此时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但实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由于在该点上,厂商既无经济利润,又无亏损,所以也把SMC与SAC的交点称为“盈亏平衡点”或“收支相抵点”。

(3)亏损还可以继续生产情况:价格或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总成本,但仍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即AVC<AR=P<SAC,厂商亏损,但还可以继续生产,见图6-6。

图6-6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三)

当市场价格为P3时,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3,整个平均总成本曲线SAC处于价格P3线之上,出现了亏损。为使亏损达到最小,厂商按照MR=SMC原则将均衡点确定在SMC曲线和MR3曲线的交点E3,均衡产量点为Q3。在Q3产量上,平均收益为Q3E3,平均成本为Q3I,由于Q3E3<Q3I,总成本与总收益的差额构成厂商的总亏损量,如图中矩形P3GIE3面积。厂商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停止生产还是继续进行生产,取决于收益与可变成本的大小比较,而不取决于固定成本的大小了。因为短期内的固定成本可看做是一种沉没成本,固定成本已经投入生产了,不管生不生产,这一部分成本已经存在,厂商做经济决策时就不应考虑此项成本了,所以此时厂商需要考虑的是可变成本与收益的大小比较了。只要厂商的产品价格大于平均变动成本,虽然出现亏损,厂商仍会继续生产。因为:一是此时关闭工厂或重新开启工厂代价高昂,而且厂商每一单位产量可得收益高于变动成本,获得的全部收益,不仅能够弥补全部的可变成本,还能够收回一部分固定成本,即厂商继续生产所获得的收益超过继续生产所增加的成本,这比不生产损失少。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厂商亏损的最小化就是其利润的最大化。二是厂商对未来的预期仍然看好,当产品价格上升或者生产成本下降时可获得利润。

(4)亏损,生产与停产都可以的情况:价格或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即P=AR=A VC,厂商处于亏损状态,且处于生产与停产的临界点,见图6-7。

当价格为P4时,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4,此线恰好切于平均可变成本A VC曲线的最低点,SMC曲线也交于该点。厂商选择任何产量点生产都会出现亏损。为了使亏损最小,根据MR4=SMC原则,厂商选择短期均衡点E4,决定的均衡产量为Q4。在Q4产量上,平均收益为E4Q4,平均总成本为KQ4,E4Q4<KQ4,厂商必然是亏损的。同时平均收益仅等于平均可变成本,这意味着厂商进行生产所获得的收益只能弥补可变成本,而不能收回任何的固定成本,生产与不生产对厂商所追求的收益来说,没有任何正效益。所以,SMC曲线与AVC曲线的交点是厂商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也称为“停止营业点”。

(5)亏损且必须停产的情况:价格或平均收益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即P=AR<AVC,厂商处于亏损状态,且必须停止生产,见图6-8。

当价格为P5时,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5,此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的下方,根据MR5=SMC原则,厂商短期均衡点为E5,决定的均衡产量为Q5。在Q5产量上,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总可变成本,这意味着厂商进行生产所获得的收益,不能收回任何的固定成本,连部分可变成本也得不到弥补,对厂商来说,必须停止生产。

图6-7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四)

图6-8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五)

上述分析表明,短期内,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无论市场价格怎样变化,由于厂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厂商只能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按SMC=MR原则来选择自己的产量点。厂商应该将生产产量点推进到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点;而短期可生产条件为P=ARAVC。

即可得出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条件: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使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由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决定的,而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根据SMC=MR=P确定在每一可能的价格水平下能带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在图6-3至图6-7中可以看到,根据P=SMC ( Q)或MR=SMC(Q)的短期均衡条件,当商品市场价格分别为P1、P2、P3、P4、P5时,厂商所选择的最优产量分别为Q1、Q2、Q3、Q4、Q5。由于每一个商品价格水平都是市场给定的,所以,在短期均衡点上商品的市场价格与厂商的最优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明确地表示为以下的函数关系:

其中:P表示商品的市场价格,Qs表示厂商的最优产量或供给量。由式(6.1)可知,完全竞争市场价格P也反映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而增加的边际成本,可以用来作为度量厂商边际成本的简便方法。

同时,在图6-9(a)中还可以看到,根据P=SMC ( Q)或MR=SMC( Q)的短期均衡条件,商品可能的价格和厂商的最优产量的组合点或均衡点E1、E2、E3、E4、E5,都出现在厂商的边际成本SMC曲线上。若进一步严格地说,商品可能的价格与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的组合点,并非出现在全部的边际成本曲线上。我们知道,边际成本曲线穿过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价格低于这一点,厂商停止生产,产量为零;价格超过这一点,厂商的产量选择将随着价格的变化而沿着边际成本曲线变化,以便使生产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亦即价格)保持相等。这样,产量与价格的关系由边际成本曲线所决定。既然是通过边际成本曲线来确定厂商在某价格下的产量,那么边际成本曲线反映了产量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2]

图6-9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上等于和高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该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在每一价格水平的供给量都是能够给厂商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即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毫无疑问,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的斜率,反映了边际成本会随着产出的增加而上升这一事实。图6-9(b)中实线部分所示即为完全竞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供给函数说明了厂商的产量是如何随着价格变化而变化,但是只有作为价格接受者的厂商其产量才随着价格变化而变化。显然,完全竞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上的点均是满足厂商短期均衡条件的点。

三、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PS)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价格或总支付与愿意接受的最小总价格或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它通常用供给曲线左边的面积表示,是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对厂商总的净效益的一种测度。如图6-10(a)所示,市场价格为P0时,厂商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为Q0,此时,厂商实际接受的总价格或总支付就是价格线以下的总收益OP0EQ0,而厂商愿意接受的最小总价格或总支付就是总可变成本,所以图中阴影矩形CP0EB的面积便是生产者剩余,它等于总收益减去总可变成本。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降低可变成本可以增加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也可表示为:

图6-10 生产者剩余

此外,生产者剩余也可以用价格线以下、SMC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6-10(b)所示,厂商实际接受的总价格或总支付就是价格线以下的总收益OP0EQ0,而代表厂商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的总可变成本又可以用边际成本曲线SMC以下的面积OFEQ0表示。这是因为边际成本曲线度量的是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产生的成本,如果把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加总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不包括不变成本的总成本及总可变成本。因此生产者剩余又可以表示为P0和SMC曲线相应部分所围成的面积P0EF。

生产者剩余也可以用数学公式定义。对于连续函数,令反供给函数Ps=f(Q ),该函数度量当生产者供给Q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收取的价格,则图6-10(b)所表示的生产者剩余可表示为:

式中:PS为生产者剩余的英文缩写;式子右边的第一项为总收益,即厂商实际接受的总支付;第二项为厂商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

最后,综合以上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第三种测量生产者剩余的方法。如图6-10(c)所示,在Q之前的部分运用第一种定义,在Q之后运用第二种定义。对于大多数运用,最后一种方法最简便,因为它恰好是供给曲线左边的面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