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完全信息的含义
信息是反映人类经济、社会与文化活动实况和特征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指令等的统称。在微观主体最优行为选择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经济信息,人们通过对其接收、传递和处理,反映和沟通各方面经济情况的变化,借以调控和管理自身的经济行为选择,实现微观主体之间的联系。信息有着纯公共产品的特征。因为人们可以以零交易费用来使用信息,所以信息的消费是非排它性的;也没有谁能够阻止其他人使用信息,所以信息的使用也是非竞争性的;价格是衡量资源稀缺程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
如本章开篇所述,完全竞争市场是以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为假设条件的;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而且,消费者也知道他们的偏好,比如消费者A更喜欢苹果,消费者B更喜欢菠萝。基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也是以完全信息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事实上,市场参与者对商品信息的拥有通常具有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不对称性是指不同的市场行为参与者拥有对称的信息。比如厂商在招聘员工时,对应聘人员内在能力的了解就不如应聘人员自己。信息不完全既包括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也包括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前者是指由于受认识能力的局限使人们无法获得完全的信息,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也无法对信息的数量与质量进行统一界定;后者则是指市场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例如价格,只能在传递资源稀缺性方面起到好的作用,并不能传递供求双方所有的信息。另外,消费者在不深入了解之前,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偏好。比如说,不进行职业实践,怎么会知道自己更喜欢医生职业?英国学者迈克尔·帕金将不完全信息称为私人信息,是指某个人可以得到,但其他任何人无论花多大成本都无法得到的信息:如自己的健康状况、驾驶技术、工作的努力程度、旧车质量等等。信息不对称可以发生在事前,也可以发生在事后。
二、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的表现
根据信息本身的性质与现实情况分析,无论是哪一种信息,在经济活动中不充分、不对称,都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交易成本,其获得完全信息的边际搜寻成本远远大于边际搜寻收益,影响信息市场建立均衡价格的能力,市场均衡常常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并对市场机制配置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普遍存在,并加剧了资源配置无效率倾向。
(一)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信息的优势一方隐瞒关于所交易商品的真实信息,导致高质量商品被低质量商品逐出市场,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与货币流通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类似,也称“柠檬”现象。就正常品而言,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而提高价格厂商也不会增加供给。所以,叫“逆向选择”。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逆向选择是无处不在的。
在产品市场上,特别是在旧货市场上,商品质量高低是一种私人信息,一般只有卖主知道,买主无从了解。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而劣质品以高价成交,从而显著地影响市场均衡,使得市场机制失灵。假定在没有担保的二手车市场上,若卖者有100辆质量不同的车供出售,同时买者对二手车的需求量也正好是100辆。100辆车中,50辆是高质量车,简称好车,卖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为8万元,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10万元;另外50辆是低质量车,简称差车,卖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为4万元,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5万元。若买卖双方拥有完全对称的信息,二手车市场应该可以实现供求均衡,最终实现市场出清。然而买者只知道100辆二手车中,能买到好车的概率是0.5,于是每一位买者对要购买的二手车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10×0.5+5×0.5)=7.5万元。在这种需求价格下,好车难以销售出去,而差车可以获得比预想中的更高回报,最终好车必然因无法交易成功而退出市场。同时最终交易的数量低于双方想要进行交易的数量,市场并不均衡,即存在市场失灵。二手车市场之所以存在逆向选择,是因为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卖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存在将低质量二手车宣称为高质量二手车的激励。
保险市场也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假设在医疗保险市场上存在健康的与疾病缠身的两类人,前者每年的医疗费用为200元,后者每年的医疗费用为800元。投保人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保险公司不知道。于是保险公司确定一种平均的医疗保险费为500元。面对如此昂贵的保费,那些健康的人就选择不投保。由于保险市场上只剩下疾病缠身的人来投保,这样,保险市场上患病风险高的客户将患病风险低的客户逐出了市场。保险市场上的实际交易量因此少于帕累托最优条件下的均衡数量,存在市场失灵。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事后的隐蔽行为,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签约以后,由于一方的行为不能被另一方准确、及时地观察,签约一方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它一般存在于下列情况: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的或者限制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他们的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也不享有行动的所有好处。道德风险具有风险的潜在性、长期性、破坏性以及控制的艰巨性等特点。
产生道德风险的原因源自于微观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首先是契约的不完备性。就一个企业的员工层面看,根据科斯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组织。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契约组织理论的具体化。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代理人。假定契约是完备的,个人的行为及目标选择都置于组织的监控之下,那么个人只有通过完成组织目标并在组织目标的约束下才能实现个人目标。但是,企业契约并不能明确规定未来所有各种可能出现的状态及各方的责权利关系,经理并不能完全观测到员工的工作方式和努力程度,那么,对于一个理性的员工来说,他就有动机利用契约的“漏洞”和行为的不可观测性为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背离经理所希望的目标。工人可以采用偷懒或“磨洋工”的方式,甚至利用组织资源(如偷窃、泄露企业技术秘密等)为个人谋取福利。这样,个人目标偏离组织目标,人力资源道德风险也由此而生。其次是信息的非对称性。对称信息是指每一个参与人对其他所有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有准确的知识。各方所拥有的个人信息都成为所有参与人的“共同知识”。就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层来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代理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代理人成为了企业的“内部人”;而股东则“已没有任何权利与那些已成公司资产的东西发生实际联系”,成为了“外部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内容上的。而股东要获得经理在工作中的知识、技能、努力程度完全信息,其收集和使用信息的代价是高昂的,控制经理行为的手段是有限的、不完善的;就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来看,对称信息要求经理明确知道每个员工在工作中的知识、技能、努力程度、努力所花费的成本、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成本。但与上述道理一样,经理对每个员工在其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内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并不能清楚地知道;经理要获得每个员工在工作中的知识、技能、努力程度的完全信息,其收集和使用信息的代价是高昂的,其获得完全信息的边际搜寻成本远远大于边际搜寻收益。工人的工作方式和努力程度也是很难被观察到的,即使能被观察到,也往往因搜集信息所需成本太高而不可行。
道德风险是指契约之后市场的一方不能察知另一方的行动这样一种情形。因此,它有时被称作隐藏行动问题。逆向选择是指契约之前市场的一方不能察知另一方的商品“类型”或质量这样一种情形。因此,它有时被称为隐藏信息问题。
三、消除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的对策
解决信息不完全性的政策目标应当是保证微观经济主体各方获得充分而准确的信息,为此就要采取通过政府解决的或不通过政府解决的多种处理方式。
(一)政府干预
在某些领域,厂商因为拥有更多的信息而占据强势地位,同时需求者完全依赖于供给者,因此政府必须干预。比如在医疗市场或者维修市场等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市场,消费者不可能完全学习与了解与厂商或者供给方同样多的信息,所以需要政府或者相应的专业协会介入,通过市场干预甚至担保而实现帕累托改进。比如说加强法规建设,立法颁布《消费者保护法》,要求厂商尤其是上市公司及时、准确公布相关信息,制订并实施打击虚假信息的措施,推进连锁经营、品牌经营而形成担保机制;加强诚信建设,培育公开竞争机制,让有不同偏好和价值取向的人们能够既各取所需又和平相处等,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约束机会主义,提高交易数量和质量。
(二)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或者激励理论,道德风险是在契约签订之后出现的。为了减少道德风险对委托人可能造成的损失,契约中就要包括一些鼓励或者激励代理人的条款和内容,或者说契约就应该是一种鼓励或者激励代理人的规则和制度。尽管激励制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固定工资、奖金以及期权都是不同的激励制度,但是有效的机制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既要使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同时代理人为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努力水平又恰好使委托人的利益达到最大。简言之,机制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使代理人的最大利益与委托人的最大利益协调统一起来,使代理人主观为自己的选择,客观也为了委托人。这种机制设计思想实际上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也就是市场机制的原理。
(三)将隐性信息明示化
对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所产生的低效率,可以采取做记号等方法来避免。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上做记号的方法,具体有三种:一是高质量车的卖主或第三者向买主担保一定时期内,所购车辆免费修理。显然,消费者会相信,有这种担保的车一定是好车,否则就是质量不好的车。这是因为做这种虚假的记号的代价是高昂的,不仅会导致昂贵的维修费用,而且自己的信誉也会受损害。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博弈行为,借助一些外部条件来看透隐含信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学历与文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雇工向雇主做的记号或发送的信息。二是高质量车的卖主向买主索取较高的价格。从市场信号来看,“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商品和要素高价格折射出商品和要素的高质量,而低价格则反映了商品和要素的低质量,市场价格信号有助于克服商品和要素市场上隐藏信息所导致的逆向选择;文凭作为一种教育信号,既是一种人力资本质量与工作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一种容易操作的市场筛选手段,因此文凭常常被雇主作为招雇人员的一个基本条件,有的雇主甚至还附加一些诸如第一学历的偏好,以帮助雇主大幅度降低雇用成本。三是高质量车的卖主向买主提供好的信誉和信用记录。这也被认为是克服不对称信息的有效信号。另外,还可以通过培育市场中介机构来避免。从市场组织来看,大量的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组织也是克服不对称信息的有效机构,这些中间组织除了通常意义上的中介机构,还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机构,甚至还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厂商。这些机构为许多人进行相同的信息搜寻工作,致力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了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使搜寻私人信息的成本下降。竞争的压力也迫使市场中介机构必须向外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因为他们要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并从这种工作中获得利润,必须取信于信息的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依靠市场分工和市场信用,不对称信息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就可以正常进行了。
最后要特别说明是,解决市场失灵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调节,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增长。但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是推进市场达到应有的均衡水平,而并不能改变市场均衡。政府也存在失灵。因为私人部门面对的许多问题如不完全信息问题,同样也困扰着政府部门。此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存在:一是政府干预是需要成本的,预算是有约束的。如果达到干预目标的边际干预成本大大高于边际期望收益,政策出台也就没有经济学意义了。二是政府干预具有时滞性。被干预方常常会利用时滞差出应招,这样,政府干预的效果大大降低。三是政府工作人员对政府作为公共组织的职能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工作能力并不完全一样,公共职业道德并不能达到期望值,这样政府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与绩效也大大降低,甚至,有可能会导致设租与寻租的出现,有可能导致社会福利更大损失的出现,政府的干预调节也会出现失灵。因此,必须寻找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而经济社会核心价值判断的统一是推进帕累托最优、解决市场失灵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