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创新集群的思想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在《工业区位理论》一书详细分析了聚集经济的形成、分类及其生产优势〔210〕。韦伯认为,工业聚集可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低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高级阶段则表现为许多在生产、销售上存在密切联系的企业向一个地区集中。地域聚集使企业便于采用最新技术,使生产进一步专业化;可以更好地开展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更合理地组织劳动力,更廉价地购入原料;更易于取得银行的信贷,并且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减少间接开支,从而可以按不同比例降低每个参加集聚的企业的生产成本。波特(Michael Porter,2011)对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进行了分析〔211〕。他认为,要获得高层次竞争优势,一般需要对设备、专业技术、高风险研发和营销进行长期持续的投资。他将“集群”界定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8.1.2 创新集群的形成阶段
王缉慈〔212〕、盖文启〔213〕等以区域网络演进过程为标准,将产业集群的演进阶段分为网络形成阶段、网络成长与巩固阶段、网络逐渐根植的高级阶段三个阶段,如表8-1所示。在集群发展初期,产业逐渐聚集成群;随着集群企业之间分工的不断细化,交易频率增加,企业间信任度增强,协作关系进一步密切,各行为主体逐渐集结成网络,建立起更为密切的联系;伴随着网络的成长,企业之间的协同水平越来越高,促进集群内创新的产生,集群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凸显,此时企业进入了网络根植的成熟期。
表8-1 从集群网络成长发育程度划分类型
①第三意大利(Third Italy)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社会学家Arnaldo Bagnasco提出的,是指20世纪70年代经济快速崛起的意大利东北和中部,以区别于意大利经济较为落后的南部地区(第二意大利)和经济较为繁荣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面临重重危机的西北地区(第一意大利)。
魏守华根据集群竞争优势的发展将集群划分为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如表8-2所示〔214〕。他认为,在集群发生阶段,地域分工和外部经济是其主要的动力,集群主要表现形式是专业化生产;在集群发展阶段,集群成长动力主要来自社会资本优势以及竞争合作效率;在集群成熟阶段,主导动力源自集群内知识与技术创新,高等级生产要素的动态合作效率。
表8-2 从集群竞争优势角度划分类型
8.1.3 新兴技术群的空间集聚规律
罗森伯格把创新集群分为时间意义上的创新集群和空间意义上的创新集群〔215〕。时间意义上的创新集群是指技术上无直接联系,仅由需求或其他有利条件共同刺激所引起的创新集群,称为M型创新集群。空间意义上的创新集群,是指当出现一项或少数几项可为大量改进型创新提供基础的重大创新时所诱发的创新集群,称为T型创新集群。T型创新集群是建立在技术关联基础上的技术创新集群,有三种典型模式(傅家骥,1998)〔216〕,如表8-3所示: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性技术创新集群,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性技术创新集群,基于技术关联的渗透性技术创新集群。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性技术创新是指在同一技术范式下沿着某一技术轨道的持续性创新,多为渐进性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其结果多为产品的升级换代。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性技术创新集群是指在特定的技术平台上以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为目的的创新活动集群。平台性技术是在某一产品领域内,设计、生产和制造一系列产品所共用的技术,一组平台性技术的集合称为一个技术平台。因此,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性技术创新实际上是技术平台基础上的辅助技术创新,其结果是形成一个创新产品集群。基于技术关联的渗透性技术创新集群实际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建立在产业技术关联基础上的企业进入相关技术领域形成的技术创新集群;另一种是建立在产业物质投入产出关系基础上的,进入供应链的上下游和相关领域形成的技术创新集群。其中,形成前一种创新集群的关键因素是技术亲近度,即不同技术之间在原理上或技术构成要素及结构上的相近程度。在技术亲近度高的领域往往容易形成这种类型的创新集群。后一种类型的创新集群的常见模式有两种:一是在供需关系的基础上,向产业的上、下游领域渗透;二是在互补关系的基础上,向工艺相近的领域、有互补关系的领域渗透。基于技术关联的渗透性技术创新集群的结果往往是创新产品的多元化。
表8-3 T型创新集群的三种模式
为了获取技术创新所需而本企业又不具备的资源,企业之间、企业与公共机构之间就需要开展合作创新以实现技术创新过程。因此,创新资源的互补导致了创新的空间集聚。技术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价值共享的内容与形式,如表8-4所示。
表8-4 技术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价值共享
8.1.4 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
区域创新网络主要由结点、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关系链条、关系链条形成的子网络等要素组成。区域创新网络的结点是以创新为目标而形成网络化合作关系的机构和组织,包括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这些创新主体也是组成区域创新网络最为基本的要素。区域创新网络中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结点之间的链接便形成了关系链条,关系链条主要包括链条的作用内容和方式。关系链条不仅是信息、知识扩散的关键渠道,也是技术和知识扩散,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关系链条形成的数量和联系的强度,对区域创新网络主体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各种关系链条极为复杂,各个结点之间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进行链接与合作,形成各种关系链条。网络规模、网络开放性、网络结构洞等结构特征对区域创新网络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1)网络规模对区域创新生态的影响
网络规模主要是指区域创新网络中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结点的数量。其是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重要维度,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均有重要的影响。网络规模的扩大,将意味着更多的创新资金被嵌入区域创新网络之中,知识存量也会相应增大,从而促进了创新资源的互补,实现网络知识的有效融合,促进创新效率的提升。同时网络规模越大,网络中的技术、知识、信息等创新资源沟通渠道也越多,还将进一步吸引企业、大学、中介机构等其他结点的继续加入,不断扩大网络规模,实现网络规模扩大的有序循环。相比较规模较小的网络,规模较大的网络中含有较多的结点,结点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概率较高,创新也就越多,加快了创新资源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流动速度。
2)网络开放性对区域创新生态的影响
区域开放性主要是指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开放,便于创新主体在网络内外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和其他创新资源。区域创新网络的开放性程度越高,越容易从外界吸收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增强创新的活力,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演化(Eisingerich,2010)〔217〕。区域创新网络获取外商直接投资、国外技术购买等国际交流合作,可以视为创新主体获取外部创新资源重要方面。
3)网络结构洞对区域创新生态的影响
网络中结构洞数量及功能越强,其关系优势将越为明显。网络中的结构洞的数量越多,连接的主体越多,网络关系越发达。网络间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主体之间的相互学习,促进知识在网络内的流动。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会促进信息在网络中的传递,从而减少了网络中冗余的信息,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中介机构是连接各个创新主体的重要纽带,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在区域创新中起到了沟通创新、扩散知识、传播知识的桥梁作用。
8.1.5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信息流模型
创新生态系统的信息流模型,如图8-1所示(Bathelt et al.,2004)〔218〕。区域内不同参与者之间具有互补性或者异质性的知识、技能和信息,这样的信息交流能够使整个创新集群更具活力。为了使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有价值的,相互交流的信息应该是可理解和有效用的。信息的密集交叉是指在同一个产业或者地区内,人与人之间持续的交换和更新信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相互学习。这种信息交换和沟通并不需要特别多的投入。其来源包括:与本地客户的谈判、办公电话、与邻居闲谈、共同进餐、头脑风暴、深度讨论、问题分析等等。有些是有计划实施的,有些是无目标、没计划和偶然发生。相对于创新集群内部信息的密集交流,该集群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更多是通过建立管道系统来实现。世界级的创新集群(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知识创造方面也不可能一直保持自给自足的状态。管道系统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将区域性创新集群与世界各地连接起来。第一,集群内的单个参与者能够有意识的与集群外的参与者建立知识联系,并从中获益;第二,集群内的参与者通过管道从外部获得信息,随后通过区域内密集的信息交换,将有价值的信息溢出到集群中的其他参与者。
图8-1 创新生态系统的信息流模型
为了获取特定的信息,单个参与者会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发连通外部世界的管道。相比创新集群内部低成本的信息交换,参与者与集群外部建立的管道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因此,单个参与者能够同时管理的管道数量是有限的。在全球性的创新集群(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大量有关联的独立成员能够为整个集群贡献数量众多的管道。成功的创新集群能够与外部建立和维持不同的管道,实现与世界上的相关热点地区保持低成本知识交换的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