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第三产业,即是指除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总称。“第三产业”这个概念,源于西方经济学,早在17世纪末(1690年)威廉·配第就阐述了有关第三产业的一些思想。此后,萨伊、西斯蒙弟、李斯特、西尼尔以及马克思等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三产业进行过分析,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第三产业经济范畴所涉及的经济规律。然而,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及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近几十年的事。
一、费雪关于社会生产三阶段的观点
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费雪在枟安全与进步的冲突枠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生产经历三个阶段的观点:第一,生产活动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阶段;第二,生产活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为特征的阶段;第三,服务行业迅速发展的阶段,资本和劳动力流入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旅游、娱乐服务、卫生等活动中。费雪把第一阶段定义为第一产业,把机器大工业生产阶段定义为第二产业,把服务性行业的生产定义为第三产业。资源和人力会不断地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从而引起生产结构的变化。
费雪还进一步谈到了三次产业区分的标准。他认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这些术语在某种意义上与人类需要的紧迫程度有关。第一产业为农业和畜牧业,为人类提供食品这样最基本的需要,第二产业是工业制造业,满足的是更进一步的物质需要,第三产业是各种服务的生产,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例如为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或者像娱乐这样精神上的享受。显然,费雪是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的需求变化角度来确定第三产业的。此后,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统计部门中,开始正式运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概念,并且在统计手册和有关书刊中采用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研究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变动,了解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探讨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和进行国际经济比较的一种实用方法。
费雪提出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对物质生产的作用日趋重要,经济需求结构因此产生重大变化,产业分类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其次,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年到1933年的危机使世界工业倒退了几十年,世界贸易额急剧下降,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经济学家开始重新研究各种经济理论和对策,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探求解决危机的方法。费雪的观点是,导致生产过剩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没有认识到社会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随着人口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相对需求减少,同时对服务和精神产品以及知识产品的需求则相对增加。费雪因此强调必须从生产和消费的联系出发,根据需求结构的新变化来调整生产组织活动。基于这一认识,他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进行了概括,并在前人已经使用的第一、第二产业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
二、配第—克拉克定理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其枟经济进步的条件枠一书中揭示了这样的现象: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劳动力和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劳动力和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和第三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第二产业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克拉克本人认为,他的发现不过是印证了配第的观点。因而,经济学说史上把这一规律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即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低的国家,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较大,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反之,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高的国家,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较少,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较大。
克拉克发展了费雪的提法,更加广泛地采用“第三产业”这一概念。他根据各部门接近最终消费远近的原则,把产业结构明确地划分为三大部门:第一大部门以农业为主,包括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部门;第二大部门以制造业为主,包括采矿业;第三大部门主要是非物质生产产业部门和无形产业部门,包括批发商业、零售商业、银行业、信托业、一部分运输业以及服务业。同费雪的理论相比,克拉克更突出强调了第三产业的性质就是服务。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居民对消费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出现了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日益众多的服务部门,甚至作为经济发展外部条件的政府活动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服务。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服务行业都被看成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所以克拉克在1957年第三版的枟经济进步的条件枠一书中,主张以“服务性产业”来代替费雪提出的“第三产业”。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在进行产业划分时正式沿用了这两套术语,即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人们习惯上把产业结构的这种划分称为“三次产业”分类法,并把费雪和克拉克两位学者一并视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费雪和克拉克的观点有所差别,费雪认为第三产业只包括商业、金融、饮食、旅游等公共服务业和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范围较窄;克拉克则认为除农业、工业以外的所有部门都属于第三产业(或服务性产业),即除了包括上述费雪的第三产业所含有的部门之外,还应该包括建筑业、运输和通信、政府行政、律师以及军队、监狱等。
三、服务经济学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服务部门成为美国经济中最大的部门,是美国经济中最富有生机的部门。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富克斯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服务部门,形成了服务经济学理论。富克斯的研究方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利用统计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二是将服务部门和货物生产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在该书中主要指工业部门)进行对比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富克斯把服务部门的范围规定为:“包括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保险和不动产经营等行业,政府部门以及传统上称为服务业的行业,包括专业服务、个人服务、企业服务和修理服务等行业。”至于运输、通信和公用事业等行业,富克斯认为这些部门都需要依靠大量资本、设备和复杂的技术,与工业部门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把这些行业列入工业部门更为合适。
富克斯还分析了服务业就业人数急剧增加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对服务业和服务产品的最终需求增长加快;其次是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社会逐步产生和形成了专门为企业、特别是为制造业服务的组织或企业;第三是服务业的人均产值增长较慢,也就是说,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劳动量的减少速度在服务部门比在工业部门更慢,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业部门的劳动质量的提高速度比服务部门快得多,如工业技术水平提高更快。
和工业部门相比,服务部门的周期性波动更小。富克斯分析了1942年到1965年期间的月份数据,结果表明在商业周期中,服务部门的产值和就业比工业部门表现得更加稳定,这主要是由于服务的不能贮存性决定了不会出现一定时期的服务产品过剩的问题。
四、库茨涅兹对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发展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GNP之父”库茨涅兹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入手,对伴随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化做了分析研究。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在第一产业中,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所占的相对比重都趋于减少;在第二产业中,国民收入所占相对比重上升,劳动力所占比重大体不变,这反映了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第二产业不大可能继续大量地吸收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在所有国家中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未必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这一结论表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