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线建设与“三线精神”

三线建设与“三线精神”

时间:2023-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党中央对于三线建设非常重视,在党的领导下,三线建设成就比较突出。在三线建设中,军工人用坚毅与执着谱写了三线建设的动人篇章,形成了可贵的三线精神。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人在默默无闻中熔铸了“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线精神,军工人就是用这种精神激励着自己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世界强权国家对新生的共和国进行了政治封锁,经济上实行禁运,在军事上更是采取扼杀政策。为应对当时复杂而严峻的国际政治局势,建立起军工科技体系,党中央做出重要战略决策,根据国防的战略需要,出台了“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的战略性部署。具体而言,三线建设就是指从 1964 年至 1980 年国家在内地的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这项基本建设的中心是战备,基础为国防科技与工业交通,重要的目的是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在这一重要战略部署下,新中国把一些原来在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企业西迁,其中包括军工的一些行业迁到西部和西南部山区,在广大中部、西部和西南部的偏僻山区建设了一批军事工业基地。党中央对于三线建设非常重视,在党的领导下,三线建设成就比较突出。新建、扩建与续建的大中型项目数量多,完成质量好。在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基地建设的领域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三线建设,我国在建国初期建立了比较雄厚的军工生产基地和一批在当时而言比较尖端的科研试验基地,为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三线建设中,军工人用坚毅与执着谱写了三线建设的动人篇章,形成了可贵的三线精神。三线建设的条件异常艰苦,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坚强的军工人没有畏惧,几代军工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跋山涉水,赶赴荒凉的大西南、大西北,在戈壁滩、在山沟里,开始了三线军工厂的建设事业。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发扬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新中国建起了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用宝贵的青春和热血,经过顽强的拼搏,终于建立起新生共和国的军工科技体系。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人在默默无闻中熔铸了“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线精神,军工人就是用这种精神激励着自己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这种精神是三线军工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丰富了军工文化的内涵,是军工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