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于文化建设非常关注。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确立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建设方针;改革开放后,党将文化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1世纪以来,党在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基础上,又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在人民军工和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创办和发展中应运而生军工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孕育到形成、发展、建设,党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可以说,党对文化建设的强烈关注,是军工文化建设得以不断推进的有力领导保障。
中国共产党将政党本身所具有的先进性融在军工文化的建设之中。党的领导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注入了军工文化建设中,使其成为具有先进性的社会主义文化。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人民兵工厂。由此,人民军工事业在革命烽火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历程。80多年的历程始终凝聚一个宗旨:为民族、国家而奋斗。这个宗旨以神圣理念和坚定信念的形式内化在军工文化的历史中,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濡染,日益明晰而凸显,最终形成文化价值观即“国家利益至上”。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军工人又提炼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构筑了军工文化的鲜明特色。
党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保证了军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而又与时俱进。党历来重视对文化精神的传承。在领导军工文化的建设中,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强调立足我国又要充分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军工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民族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中华文化特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工文化内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改革开放时期,军工文化建设既传承了几代军工人的文化建设成果,承载了军工人作为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取向与追求(包括这个群体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军工文化的建设中,生动地诠释着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工作者共同的文化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