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军工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军工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时间:2023-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军工安全文化是军工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子文化,形成于核、船舶、兵器、航空、航天等国防科研生产单位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之中。事实上,ILO近年来也一直在提倡安全文化的普及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 000家以上的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开展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军工安全文化是军工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子文化,形成于核、船舶、兵器、航空、航天等国防科研生产单位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之中。对军工安全文化已有实践的总结,将为实施军工安全文化的建设提供基础。

1.国外安全文化实践

由于核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一直是安全文化的坚定倡导者,核工业也是目前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IAEA下属的核安全工作组(INSAG)于1986年提出“安全文化”这一概念,并于2001年发表了《在强化安全文化方面的关键性实践问题》(INSAG-15,2001),给出了关于安全文化的7个方面共23个关键问题,奠定了核安全文化的发展基础。

国际劳工组织(ILO,2003)在第91届国际劳工大会提出“国家预防性安全与卫生文化”这一做法,认为需要推行一种使享有安全与健康的工作环境受到尊重的文化,政府、雇主和工人可通过制度来界定权利、责任和义务,积极地参与和确保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而且在这种环境下预防原则被赋予最高优先权。事实上,ILO近年来也一直在提倡安全文化的普及实施。例如,2003年4月的安全与卫生节日的主题就是“工作中的安全文化”;2004年以来,ILO讨论制定关于《促进职业安全与卫生框架》的政策性文件,将促进安全文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大力推行安全文化[2,3]。欧盟在其共同体战略中直接提到了加强并巩固危险预防文化;英国标准委员会制定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系统(OHSAS 18001:2007)、澳大利亚标准和新西兰标准(AS/NZS 4801:2001),都给出组织层次强化学习和改正行动;日本5年计划的一个基本政策是促进安全文化,要求公司和个人重视安全并就促进职业安全与卫生措施建立自我保护机制;美国更是安全文化的坚定倡导者,道格拉斯·韦格曼等(2002)向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提交的安全文化总结报告称,安全文化涉及每个人对安全承担的责任,保持、加强和交流对安全关注的行动。

2.国内军工安全文化实践

近年来,国内对军工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越来越重视,形成很多实践成果。

兵器工业企事业单位较早开始安全文化建设,1996年,在全国第六次“安全生产周”活动前夕,兵器工业总公司在西安召开了“兵器工业首届企业安全文化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张国顺(1996)[4]结合兵器工业生产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总结提出推行安全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提出兵器工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首先,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其次,在企业中进行安全文化宣传,然后选择试点企业建立安全文化模式;等等。

国家核安全局2006年7月发布核安全导则(HAD103/06)[5]提出,核动力厂安全管理制度应由营运单位所做的需要促进健全的安全文化并实现和维持良好安全业绩的那些安排组成,并明确提出核动力厂经理的职责包括建立和维持健全的安全文化。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06 年印发《“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安监总政法〔2006〕88号),提出“要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全民的安全意识,实施全民安全素质工程”,给出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在《纲要》的基础上,全国各地掀起安全文化建设高潮,例如,北京市 2006 年率先制定《北京市安全文化建设纲要(2007—2010年)》;山东、江西、湖北、天津、重庆、江苏等地命名了一批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2010 年下发《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2010〕5号),在全国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 000家以上的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开展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国防科工委于 2007 年正式将安全文化列为军工文化的特色文化,明确提出安全文化是军工文化的保障性特色内容,认为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全员树立“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理念,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以安全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安全价值文化,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的安全策略文化,落实企业责任主体和政府监管主体的安全责任文化,“严是爱、宽是害”的安全管理文化,“居安思危、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安如泰山”的安全警示文化,“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的安全和谐文化和不断提升安全本质水平的安全科技文化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