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政策

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政策

时间:2023-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进出口贸易的持续扩张,中国已成为主导全球贸易发展的最重要经济体之一。图4.2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特征及外资对于顺差的重要作用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从对外贸易的国内地域结构来看,沿海地区显然占据了主导地位。究其原因,这一结果应与中国加工制造业产业空间布局密切相关。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进出口贸易的持续扩张,中国已成为主导全球贸易发展的最重要经济体之一。如图4.1所示,中国的出口贸易从1996年的1 510.50亿美元上升至2009年的12 015.34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16%,进出口总值占全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也从2.77%上升至8.79%。并且,贸易规模获得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也表现出了诸多有趣的特征。

图4.1 中国出口规模及进出口占世界比例

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01年和2000年的世界进口数据分别为2000年和1999年的数据,1998年的数据取1997年和1999年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图4.2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特征及外资对于顺差的重要作用

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对外贸易的国内地域结构来看,沿海地区显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图4.2所示,沿海地区占中国进出口贸易份额基本维持在90%以上,而内陆地区则大多在10%以内。究其原因,这一结果应与中国加工制造业产业空间布局密切相关。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早期,沿海经济特区所具有的政策优势以及本身的海运交通之便利,使得其能够较内陆地区更早地吸引外资和发展加工制造业,进而开展国际贸易以形成先发优势。特别是随着FDI的不断涌入,外资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96—2009年,外资企业占顺差比重从-115.41%提升到64.73%,沿海地区的这一占比更高(见图4.2),并且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更是占顺差的大部分。

细分不同的贸易对象之后,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的贸易顺差也主要来自美国、欧洲及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见图4.3),其中,来自美国和中国香港转口贸易等顺差占比最大。并且,在这期间,除传统的纺织业始终保持着大量顺差外,专用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行业已由逆差变为顺差(见图4.4),中国的出口贸易经历了明显的产品升级过程。

图4.3 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各自所占总顺差比例

注:1998—1999年对美贸易数据来自CEIC,其他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4.4 部分行业贸易顺差的变化特征

注:图中的行业数据经HS编码海关数据转换而来,HS细分各章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1998)和《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9)。

另外,从对外贸易方式来看,1996—2009年,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贸易比例一直维持在50%左右,巨大贸易顺差其实也得自加工贸易(见图4.5)。可以说,中国的出口加工贸易急速增长与FDI的流入规模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化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日益增强,跨国公司已将中国作为世界的“装配中心”,而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在华外资企业强劲的出口导向型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外资企业首先是大量进口中间品,再利用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组装和加工等低附加值生产活动,然后通过出口贸易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以风靡全球的iPhone生产为例,市场均价为178.96美元的iPhone手机,其来自中国的附加值约为6.5美元,仅占全球生产链总价值的3.6%[3]。由此可见,中国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出口高科技产品,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外资企业大量进口了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而中国所做的仅仅是利用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比较优势,集中于对进口中间品的进一步组装和加工,并为外资企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出口贸易平台,而自身所得到的附加值却少之又少。

据此,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基本判断,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其贸易顺差对象也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或地区。并且,由于FDI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呈现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并举的双重特征:一方面,一般贸易集中了内资企业,其在国内采购中间品并出口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则主要集中于加工贸易领域,其利用中国相对廉价劳动力和加工贸易的诸多优惠政策,通过进口高附加值的中间品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向海外出口机械、电子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在这样的贸易结构之下,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否已发生显著变化呢?或者说,出口产品的整体技能水平是否获得了显著提升? Rodrik(2006)的研究肯定了这一点。鉴于中国独特的加工贸易制度和HS编码在跨国研究中识别不同商品时的种种限制,Yao(2009)指出Rodrik(2006)所使用的出口产品复杂程度(Sophistication)指标无法揭示中国出口品中的真实技术含量。由于贸易数据所引发的各种争议不断,Assche和Gangnes(2010)以行业产值数据为基础,发现中国电子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并未经历明显的升级过程。可见,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并未获得一致的结论。

图4.5 出口中的加工贸易占比及加工顺差在总顺差中的主导地位

注:2009年的加工贸易数据来自CEIC数据库,由Processing and Assembling和Processing with Imported Materials相加得到,其他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0)。

图4.6 中国进出口贸易显性比较优势(RCA)的动态特征

注:图中所标数字为各点对应的HS编码章序号。虚线圆圈内包含:16、20、42、46、57、61—65、67和95等章。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1996)和《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9)。

为了更细致地讨论这一问题,我们借鉴Balassa和Bauwens (1988)所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概念,测算了细分各章商品进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并且,为方便观察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我们将任意两个时期的RCA指标置于同一坐标系中进行观察,以反映本国对外贸易的动态特征。如图4.6所示,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1994年和2008年的RCA指标,商品i在1994—2008年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轨迹可由该图中的散点图表示。首先,第Ⅰ象限的商品RCA>0,因此始终具有比较优势,同理,第Ⅲ象限的商品始终处于比较劣势;在第Ⅱ象限中,由于同一商品i在1994年RCA<0,而在2008年RCA>0,可见商品i在1994—2008年经历了由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的转变,第Ⅳ象限的商品则刚好相反,即由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其次,当商品i处于45°线以上时,表示该商品的比较优势逐渐增强,相反,45°线以下商品的比较优势则逐步减弱。最后,当商品i刚好处于45°线上时,表示1994—2008年该商品的比较优势未发生变化,这同时也意味着距离45°线越远,则该商品的比较优势变化亦越大。

我们发现,在1994—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具有比较优势的典型产品主要包括编结材料制品(46)、动物及植物类制品(16,20)、皮革类制品(42)、纺织类制品(57,61,62,63,65)、羽绒类制品(67)、鞋袜类制品(64)、玩具类(95)和家具类(94)等;处于比较劣势的典型产品主要是航空航天类产品(88)、矿砂及铜制品(26,74)、仪器设备制品(90)、照相及电影用品(37)、塑料及其制品(39)等[4]。由于趋势线方程的斜率和截距项均为正,可知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结构较为稳定,并且与1994年相比,2008年的对外贸易整体上表现得更具比较优势。另外,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商品由比较劣势转为比较优势,较为典型的包括车辆及其零附件(87)、钢铁及其制品(72,73)、机器机械及其零附件(84)、船舶及浮动结构体(89)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贸易品。与此同时,谷物果实饮料类(19,12,22)、烟草制品(24)、其他资源类商品(75,80,25,79,27)逐渐丧失了之前的比较优势。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Rodrik(2006)、Yang等(2009)及Amiti和Freund(2010)等人关于中国出口贸易正在经历结构升级的基本判断[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