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记者喜欢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国外人理财和中国人理财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也很明显:国外(这里讲的国外其实只是指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在理财中更从容和理性,对风险的控制和财富的分配等内容赋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国内的人相对更急功近利一些,在理财中主要想的是如何赚钱。
答案很明显,但导致这样差异的原因是值得分析的。按理说,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应该生活得更加从容才对啊。这固然与中国近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有关,但其中更重要的应该是与个人理财的阶段有关。
理财大致可以分为财富的积累、财富的保障和财富的分配三项内容。其实这也可以看作理财的三个阶段。在理财的第一个阶段,人们关注的主要是财富的积累。财富积累到了一定阶段,财富保障、风险管理等内容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最后当然是财富分配的内容。中国人目前基本都还刚刚处于财富积累阶段,而国外处于财富不同阶段的人都有,因此显得中国人在理财中更多的是追求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增长或积累活动,又包括了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的内容。开源当然就是创造财富,也就是赚钱。赚钱最基本的方式当然就是通过劳动得到收入。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大家关心的财产性收入。当然,从分类上来说,还有另外两种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收入。关于经营性收入,如果将个人拥有的企业也作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来看的话,其实也可以将其归为财产性收入。至于转移性收入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来源于政府的税收,收入的再次分配本就是政府收税的一项基本目的;还有一类来自遗产和他人的资助或赠予。在个人理财中,转移性收入的确非常重要,但毕竟在转移性收入产生的过程中,社会财富总量并没有增加,并没有创造出新的财富,只是将财富做了重新分配而已。本文讨论财富的创造,所以我们只讨论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实有非常本质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劳动性收入称为主动性收入,因为必须通过劳动者付出劳动才能够有收入;对应的财产性收入就称为被动性收入。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财产,即使什么也不做,这些财产也会自动地给财产拥有者带来收入。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在理财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财务自由,就是当一个人不需要通过劳动性收入,只通过现有的财富或拥有的财产带来的被动性收入就足以保证其可以过上他想过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其称为财务自由了。所以财务自由其实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也是个人理财的最终目标。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足够的财产,这里指可以带来收入的财产,而不是有很多钱。
俗话说,金山银山也有用光的一天。一旦拥有了财产,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收入,保障一生不受金钱的困扰。
要了解劳动和财产何以带来收入,就要考察人类财富的来源。本质上,人类只有在生产活动中才能创造出财富(当然现代社会中的各类交易活动也是生产活动的一种)。所有能够带来收入的事情本质上都是和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并分享生产活动创造的财富的过程。比如投资股票、购买债券、投资房产等等无不如此。而我们知道生产活动有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资本、资源(当然还有现代社会生产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管理、生产组织的体制、科学技术、企业家精神等等)。我们从生产最基本的三要素中就很容易发现财富是从哪里产生的了。资源在中国都是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当然现在国家也将资源有限地转让给个人,比如矿山的开采权以及土地几十年的使用权)。我们要获得收入,分享生产活动创造的财富,当然就只有通过付出劳动或者拥有资本(财产)。这也就是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来源。
绕了一大圈,搞明白收入是如何产生的,对我们实际理财活动有指导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
本文仅从一个角度来分析。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资本和资源在生产活动中,在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大尺度上应当基本是有一个适当的比例的。就像和面,面粉、水和调味料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如果哪项要素缺乏了,这个要素的边际价值就会提高。比如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也不缺,但资本奇缺,于是我们通过让人民币贬值和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等方式引进外资。但是到了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甚至产生了资本过剩,反之我们现在缺少的是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于是我们看到,我们不再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了,甚至在有些行业还要进行限制。同时,我们又看到目前一个好的创业者及其创业项目会受到大量资本的追捧。经常一个项目还没有成形(更不要说赚钱了),资本市场就给予极高的估值。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财思路:物以稀为贵。
想办法拥有社会稀缺的资源是获得财富成功的不二法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