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写的大量的关于财富的文章中,我反复提到一个财富的社会价值判断准则:一个人拥有的财富数量就是其对社会所做贡献的衡量。因为上述结论是基于理想状态下的结论,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处于理想状态下时,这个结论才成立。这大概就是提出这个与真实世界相距甚远、完全理想化的财富模型的意义吧。
在我写的大量的关于财富的文章中,我反复提到一个财富的社会价值判断准则:一个人拥有的财富数量就是其对社会所做贡献的衡量。
尽管我在这些文章中对这个准则进行了多角度的诠释和分析,逻辑上似乎无懈可击,但我们观察到,真实世界的情况与此相差甚远。因此,我相信即使是对笔者很认同的人也会有很多并不认同这个结论。
当然,大家的质疑是有原因的。因为上述结论是基于理想状态下的结论,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处于理想状态下时,这个结论才成立。这个理想状态包括以下假设:社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平等的;社会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准则进行分配——各尽所能,按效分配;财富所有者对财富的拥有和支配权受到国家机器的保护。
显然,我们所处的社会与这个理想状态相距甚远。因此,现在用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大部分人是不会认同的。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个判断不正确,而是由于现实社会距离理想的社会状态还很遥远。
由此,我们倒是可以得到另一个准则: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与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出现的偏差越大,则说明这个社会越不合理、越不公平,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越多。
甚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得到一个判断准则:一个社会正确的改革方向就应该是使人们拥有的财富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更匹配一些。
这大概就是提出这个与真实世界相距甚远、完全理想化的财富模型的意义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