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皖江城市带是江西与安徽的精华所在。江西和安徽未来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方面,将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如何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占领先机,是各个地方关注的话题。
在国务院颁布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两大规划的颁布时间非常接近,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此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亦于2010年1月12日批复。
而这两大规划之所以惹人注目,不仅在于它们通过的时间最相近,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唯一产生于两个相邻省份的国家战略,同时,它们都肩负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及振兴中部的重任。所以,自两大国家战略出台起,关于安徽与江西之间的未来竞争,已经掀起了两地人的心底波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几乎同时起步,而在未来,到底谁可领先一步?
无论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皖江城市带,均分别是江西和安徽的精华与未来寄托所在。
就区域面积、人口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占本省的比重来讲,两者不分伯仲。
在国务院2010年1月12日正式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巢湖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达7.6万平方千米,简称为“一轴双核两翼”。“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皖江城市带的整个区域面积,占安徽全省的54%。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极, 2008年其人口达到3058万人,创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5%和6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土地面积为5.12万平方千米,占江西省土地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总人口的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经济总量的60%。该区域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江西省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就目前的发展程度而言,两者各有特色。
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卫国介绍,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该城市带以合肥为中心,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其周边地区都占全国的比重近1/2,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而在国家战略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的安危和生态构成,鄱阳湖区每年的生态价值大约为3000亿元,这种隐性的价值,非皖江城市带可比。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面临着直接的竞争。
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卫国介绍,皖江城市带的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 是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亦是长三角实施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在皖江城市带的规划中,亦明确指其与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的意图。
目前,皖江城市带通往东部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这一区域距离长三角最远的城市安庆,到上海也只有3个多小时。2008年,皖江城市带利用省外境内资金达到了2163.9亿元,已占全省的70%以上,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占55%,皖江城市带已成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的区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同时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既与沿海发达地区山水相连,又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点。
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方面,皖江城市带优势更大,不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更广。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上饶则是承接产业转移最为典型的区域。据上饶信州区副区长张爱平介绍,如果以上饶治所驻地信州区为圆心,则上饶至浙江义乌只要两个小时,到金华一个半小时,到杭州、宁波只要三个小时,到温州四个小时,到上海动车不到四小时,到福建武夷山高速公路只要一个小时。
同时,从北京至福州,从长沙至上海的高铁,即将动工兴建,建成后上饶到杭州预计只需一个小时,到上海两小时,到北京五个小时,同时,上饶的三清山机场亦在建设中。
2009年,商贸对于信州经济的贡献,竟然超过了50%以上,为全国罕见。信州最大商贸城江南商贸,亦成为江西最大的商贸市场。这主要在于,以信州为中心,辐射200千米,无论是江西本地,还是浙江、福建,均在其中,同时,区域内的6个县城形成了半小时的经济区。
目前,信州承接的东部产业转移,亦具有典型的兼顾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三地的特点。据张爱平介绍,信州目前引用的外来资金,60%以上来自长三角,主要集中在浙江。信州与宁波结成了友好城市,宁波甚至在信州设立了无水港口,信州的产品可以通过海关直接出口。而浙江的其他城市如温州、台州、金华、义乌、杭州等地资金,亦大量进入信州。
在2009年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中,信州亦是重要辐射对象,信州乃至江西最大的江南商贸城,就是由福建商人投资的。而珠三角的商家,则主要投资商贸、专卖店等项目,最典型的是来自顺德的家具批发市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都负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实现本地中部崛起的要义。
作为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的定位非常明确,即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实现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则更被赋予发展生态的使命。
鄱阳区生态经济区的规划非常独特,从内到外依次是: 湖体核心保护区,禁止开发建设;滨湖控制开发带,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高效集约发展区,致力于加快形成并壮大产业集聚区。三种区域,两种功能,既壮大经济,亦严格保护生态。
鄱阳湖区的这种定位,与江西特点有关。江西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达到60.05%,有2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有井冈山、庐山、三清山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湿地之一,是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在中国被称为“大陆之肾”。
同时,鄱阳湖的水量足以改变长江的水质。而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堆积着中国几万亿的国内生产总值,鄱阳湖具有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任。其一年的生态经济价值为1500亿元左右,基于长江生态系统平衡,鄱阳湖需要作出某种牺牲。
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西考察时,感叹像江西这样的生态环境在中国已经不多了,表达出要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的愿望。而当时的省委书记苏荣,曾从九江星子县乘船出发,5次泛舟湖上,探求青山绿水与工业化、城市化共处之道。
时任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称,鄱阳湖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而江西正处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时期,这既是一个“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容易发生生态恶化的关键时期,鄱阳湖需要在保有发展权的同时,保持生态优势。由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比皖江城市带,多了一道“符咒”。
而这种不同,直接导致了两者战略目标的巨大差异。
皖江城市带的目标是,到2015年,皖江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鄱阳湖的目标是,到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20年形成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此外,鄱阳湖天然湿地面积稳定在3100平方千米,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0%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皖江城市带未来的本质,是要加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除打造八大重要产业之外,亦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生态旅游、商贸物流、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其工业化程度,将比皖江城市带略低。
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另一战略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以上饶为例。信江和丰溪河在城市中心交汇,城区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而在全国的其他城市中,只有广州白云山在城区边缘。同时,上饶还是全国13个空气和水质最好的城市之一。甚至在2008年雪灾的时候,往东的浙江都受灾,上饶却安然无事,因为南边的武夷山挡住了台风,北边的灵山挡住了西伯利亚的冷空气。
定位与战略目标的差异,使皖江城市带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皖江城市带的规划是,至2015年,汽车、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但是,在皖江的三大产业中,其侧重点绝不一样,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0%以上,暗含其未来将以大规模工业化为特征。
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的70%左右都来自长三角。其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转移趋势。皖江的开发园区,亦将出现集中的趋势。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目标中,首要的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其次才是在此基础上的工业发展。而这种战略布局,注定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三大产业的比例,将比较均衡。
除三大产业比例上的差异外,两者的工业体系亦各有侧重。
在产业结构方面,皖江城市带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六大支柱产业。拥有全柴动力、江淮汽车、海螺水泥、美菱、三洋等知名企业。
皖江城市带将主要承接长三角的传统产业、大众消费产业,其特征为具有规模效应的广泛的制造业。
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确定了光电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优质钢材深加工产业、炼油及化工产业、航空产业、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等八大工业产业。
在传统的产业之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的亮点在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部部长万钢称,将优先扶持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促进产业聚集。
江西石英储量全国第一,是我国最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太阳能巨头赛维,即落户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新余。此外,凤凰光学、联创光电等光电企业亦在区域内。
在龙头企业的比拼上,皖江城市带的领袖型企业如江淮汽车等,更有影响力。同时,皖江城市带配套能力强大,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配套能力上稍显不足,这使其无法形成像皖江城市带那样的组团模式,亦难以形成集中的工业园区。
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员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上饶的产业结构具有典型意义。在上饶,既有比较发达的工业,亦有生态农业。2008年上饶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8家,为全省第一位,同时,高新科技产业、商贸物流产业亦比较发达。
据张爱平介绍,作为上饶的中心城区,信州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光学电子、食品加工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达到50%以上,在信州,有13家营业额过亿的商贸市场,3家营业额过亿的商贸城。同时,高新科技产业比较突出,有本土的凤凰光学、众力光学;来自台湾的太阳能企业光宝集团;来自广东的光伏产业金科能源等。
皖江城市带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搭上了2009年以来中国批量生产的12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快车。这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逐步确立,其时间跨度大,空间距离亦广阔。从深圳70年代末设立特区,到90年代初开放浦东,以及到21世纪初成立天津滨海新区,间隔均有十余年。每一个经济区的设立,中央政府都可举全国之力进行重点投入,并且给予广泛的优惠政策。例如,深圳特区更多获得了政策创新支持,而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则获得了大量的中央财政的倾斜。
30年前对沿海区域的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是定向和集中的。而本次的12个新的规划如天女散花,各个规划区雨露均沾,但难以获得特殊照顾。各自的优势亦互相抵消。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皖江城市带,还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未来获得来自中央政府的资金与政策优惠,都是极其有限的。更多的可能是需要自筹资金。
由于区域特性的不同,皖江城市带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资金来源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由于皖江城市带具有配套性强的特点,因此吸引了很多地方的企业投资。中盐在2009年率先投资合肥,中铝、中航、中石油、国投集团等央企纷纷赴皖进行调研。其后,签署了180多个投资项目,涉及总投资额超过6000亿元。
其他经济区域的企业,亦纷纷投资皖江城市带。淮北矿业投资的安徽定远大型盐化工项目,总投资额达160亿元,皖江城市带已经出现了投资的“羊群效应”,获得的地方企业投资已近2000亿元。
而在江西省的计划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前期投入需要1.5万亿元。为筹得这笔巨资,更需要其开放投资,争取比较宽松的金融政策。
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生态建设以及湖区农民的转移支付;其二是环保项目中的财政拨款,如鄱阳湖枢纽工程、湖水治理资金等;其三是在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筹资金主要途径之一,是利用银行贷款和投资。目前,鄱阳湖区乃至整个江西都比较缺少大的中央级银行,其借助的力量,更多来自商业银行。未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组建10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新增30家小额贷款公司。同时,鄱阳湖作为世界知名的生态区,可以谋求世界银行的支持,为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争取利用银行贷款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项目。九江环鄱阳湖区域和修河源头的13个县(市、区)均将受益。
此外,还可以考虑发行政府债券。同时,大面积开放民间投资,如,筹建“鄱阳湖产业投资基金”,或者各地的污水治理基金等,以广泛吸引社会投资。
鉴于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急需获得金融政策方面的宽松政策,如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民间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打造南昌等区域金融中心,与国际金融组织展开合作,开放保险等其他金融业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